華文網

這樣的鄉村景色,讓你流連忘返!

文/小肥蝦

#最美鄉村·春耕#儘管天氣微寒,山中料峭,

仍然抵擋不住遊人的熱情。傍晚近五點鐘,還有大撥的遊客在宏村的檢票口排隊,許多人樂此不疲地站在那塊巨大的石頭前依次拍攝到此一遊的照片。石頭上寫著: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景區——這象徵著古村落的名氣和資歷。宏村的水並不算清澈,走近了看,樹枝、水草和少量的遊客垃圾漂浮在水裡,水沒有酸腐的臭味,相反,在著名的“月沼風荷”景點前,你能聞到平靜的水面上氤氳著類似墨汁的味道,
綿延不絕。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後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後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鑒於以往教訓,宏村在規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

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後歷經400餘年、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汪思齊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對建築重新佈局,宏村的設計、構造最終實現。

在村落的科學佈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採用仿生學的“牛”形佈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

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象一頭悠閒的水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月沼邊上分佈著賣雜食的小攤,有的只是兩口鍋,一口鍋擺滿了剛鹵好的鴨腿,鴨皮上冒著誘人的油,一口鍋擺放著大小不一的燒餅,

有皖南人常吃的“蟹殼黃”,裡面夾了梅乾菜,也有帶著芝麻香味的甜餅,咬下去,餅渣在口腔裡裂開,像月沼的波紋一樣細膩;有的是木板或門板支起來的架子,一隻只鋼筋鍋和臉盆裡放著筍衣和筍乾,那是山裡獨有的特色;有的乾脆把香腸、豬頭、五花肉掛在竹竿上,顯示出鄉村年味依然很濃。

與宏村距離不到20公里的西遞,也是一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古樸村落。她奠基於北宋皇佑年間,

發展于明朝景泰中葉鼎盛于清初的康熙、雍正時期,距今已有九百五十餘年歷史;她原名西川,又稱西溪,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後因村之三華里處為徽州府西古驛過道,設有“鋪遞所”而改稱西遞;她現有村民1020人,大多姓胡,遠祖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西遞,處處能見到白牆灰瓦,雕欄畫柱。老年旅遊團陣容強大,他們戴著旅行社統一發的黃色或者紅色的棒球帽,雖然上了年紀,許多阿姨頸上背著很重的相機。現在是旅遊淡季,飯店裡的女老闆跟我們說,過了三月中旬,大批大批的學生會從江浙滬甚至更遠一些的高校湧到宏村或者西遞,他們每人背一張畫板,手裡拎著折疊的小水袋,在小鎮裡住上一個月或者更久。醬菜店的廳堂裡堆積著大大小小的缸和罐子,門口飄來一股醃菜和鹹肉混雜的氣味。店裡不只有醬菜,門外有一個書櫃,擺放著新舊不一的小人書和有了年月的紅寶書,那是時代的印記。一本發黃了的《紅星照耀中國》要價120元,儘管它的封底上標記了1.28元。

晚飯在一家徽州小炒店,旅遊團的兩桌人已經吃好了,他們晚上住在村裡,所以不必著急回去。功能表是老闆親自寫的,基本上以家常菜和老徽菜為主,因為是淡季,許多菜品並沒有購買原材料,野石雞、臭鱖魚、毛豆腐赫然在列,也有如豆腐煲和青椒炒肉絲等家常菜。酒是隔壁手工酒坊現買的,配上清炒筍絲和肉沫粉絲,幾杯下肚,臉色紅暈。店門口不時有客人詢價,一口大鍋裡碼著肉餡青團和鹵鴨腿,太陽落山,夜幕降臨,青團和鴨腿很快賣光,忙碌的老闆和老闆娘終於有工夫緩口氣。

清晨,山裡散發著潮濕的霧氣,遠處的山嶺看得不是很真切,薄雲籠罩在山頂,像是快要下雨,另一處山頭卻透露著晨光,照射在勞作的村民的身上。早起的遊客們端著相機,用各種姿勢拍下具有相同風景的照片。偶爾能看見畫畫的人坐在田塍上,在畫紙上一點一點地塗顏料,嘴裡嚼著類似煎餅的早飯。菜地旁的石板上放著許多圓形的大簸箕,均勻地撒滿了醃制後的青菜,皖南山區空氣潮濕,醃菜和毛豆腐皆是當地人飯桌上常見的食物。千百年前,純樸聰明的的徽州人民就已經將豆腐賦予了新的活力,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前幾年,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大火的方家毛豆腐的標牌在鎮子上隨處可見,山路崎嶇,坡道陡峭,遇上雨天,轉著方向盤的同時還要注意旁邊可能落下來的石頭。狹窄的山路連接著一個又一個小村落,它們都有上千年的歷史,春天到了,山裡又萌發出新綠,與炊煙、晚霞、飛鳥一道,組成了令人流連忘返的鄉村景色。

在西遞,處處能見到白牆灰瓦,雕欄畫柱。老年旅遊團陣容強大,他們戴著旅行社統一發的黃色或者紅色的棒球帽,雖然上了年紀,許多阿姨頸上背著很重的相機。現在是旅遊淡季,飯店裡的女老闆跟我們說,過了三月中旬,大批大批的學生會從江浙滬甚至更遠一些的高校湧到宏村或者西遞,他們每人背一張畫板,手裡拎著折疊的小水袋,在小鎮裡住上一個月或者更久。醬菜店的廳堂裡堆積著大大小小的缸和罐子,門口飄來一股醃菜和鹹肉混雜的氣味。店裡不只有醬菜,門外有一個書櫃,擺放著新舊不一的小人書和有了年月的紅寶書,那是時代的印記。一本發黃了的《紅星照耀中國》要價120元,儘管它的封底上標記了1.28元。

晚飯在一家徽州小炒店,旅遊團的兩桌人已經吃好了,他們晚上住在村裡,所以不必著急回去。功能表是老闆親自寫的,基本上以家常菜和老徽菜為主,因為是淡季,許多菜品並沒有購買原材料,野石雞、臭鱖魚、毛豆腐赫然在列,也有如豆腐煲和青椒炒肉絲等家常菜。酒是隔壁手工酒坊現買的,配上清炒筍絲和肉沫粉絲,幾杯下肚,臉色紅暈。店門口不時有客人詢價,一口大鍋裡碼著肉餡青團和鹵鴨腿,太陽落山,夜幕降臨,青團和鴨腿很快賣光,忙碌的老闆和老闆娘終於有工夫緩口氣。

清晨,山裡散發著潮濕的霧氣,遠處的山嶺看得不是很真切,薄雲籠罩在山頂,像是快要下雨,另一處山頭卻透露著晨光,照射在勞作的村民的身上。早起的遊客們端著相機,用各種姿勢拍下具有相同風景的照片。偶爾能看見畫畫的人坐在田塍上,在畫紙上一點一點地塗顏料,嘴裡嚼著類似煎餅的早飯。菜地旁的石板上放著許多圓形的大簸箕,均勻地撒滿了醃制後的青菜,皖南山區空氣潮濕,醃菜和毛豆腐皆是當地人飯桌上常見的食物。千百年前,純樸聰明的的徽州人民就已經將豆腐賦予了新的活力,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前幾年,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大火的方家毛豆腐的標牌在鎮子上隨處可見,山路崎嶇,坡道陡峭,遇上雨天,轉著方向盤的同時還要注意旁邊可能落下來的石頭。狹窄的山路連接著一個又一個小村落,它們都有上千年的歷史,春天到了,山裡又萌發出新綠,與炊煙、晚霞、飛鳥一道,組成了令人流連忘返的鄉村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