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尋寶記|大宅門的白七爺,真人比電視上更傳奇

一部《大宅門》,捧紅了“樂四爺”和宏濟堂;一次舊城改造,

改變了宏濟堂西號的命運。樂鏡宇在藥店經營中恪守家族古訓,扶貧濟困,誠信厚行,奠定了宏濟堂的百年輝煌,同時也樹立了“樂家老鋪”的外埠標杆。

叛逆少年

成就家族偉業

濟南宏濟堂與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並稱為“江北三大名堂”,而這三大名堂外都高懸著“樂家老鋪”的匾額,

其中的血緣關係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樂氏祖先最初創辦了北京同仁堂藥鋪,並且世代相傳,故同仁堂又稱“樂家老鋪”。

產業壯大後,樂家後代子孫都想發展自己的事業,開設分號。為了保存同仁堂這塊獨一無二的老招牌,家族規定開設分號時不准用同仁堂的名義,只准使用“樂家老鋪”的招牌。

濟南宏濟堂的創始人是樂鏡宇,也就是電視劇《大宅門》中白景琦的原型。

樂鏡宇是同仁堂店主樂朴齋的侄子,人稱“樂四爺”。樂四爺雖系同仁堂藥店少東,但自幼受父兄歧視,所以養成了特立獨行的反叛性格,對家族的藥鋪事業並不上心。

對此,恨鐵不成鋼的樂朴齋曾對樂鏡宇說:“將來不許你動草字頭,這行飯你吃不了!”草字頭指中醫藥行業,一聽這話,向來不願意經商的樂鏡宇反倒下定決心,非要在藥業上幹出一番事業來。

後來幾經曲折,樂鏡宇到濟南闖蕩,於1907年創辦了宏濟堂。

到了1934年,樂鏡宇的宏濟堂藥品銷售額已占到北京同仁堂的三分之二,成為樂家的重要財源。誰也沒想到,這個“頑劣”的樂四爺會有如此的經營手段,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天馬奮蹄自有成”。

樂鏡宇經營的濟南宏濟堂藥鋪原有東號、西號和中號三家,如今東號已經拆除,中號系新近複建,只有西號經過平移後保存最為完整。

現在西號已建成了宏濟堂博物館,其中處處還烙著“樂家老鋪”的印記。

在宏濟堂博物館展區入口牆面正中,懸掛著創始人樂鏡宇的照片,兩側有一聯,名曰“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正是“樂家老鋪”的一條祖訓。“修合”指的是中成藥的製作過程,

此聯是說在藥品的製作過程中,用藥斤兩是否足稱、所用藥材是否上乘、製作過程是否真按規矩去做等等,只有自己才心知肚明,旁人無從瞭解。醫者所為是否對得起病家,上天都知道,善惡自有公論。

東號曾是宏濟堂的總店,樂鏡宇對它也最為用心,臨街門面是仿造北京同仁堂設計的。如今,博物館中珍藏著當年鑲嵌在東號正門上方的三塊石匾,分書 “樂家老鋪”、“靈蘭秘授”、“瓊藻新裁”。

說來有趣,這三塊石匾也是與北京同仁堂同款的,系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克勒郡王愛新覺羅·壽豈于辛醜年( 1901年) 所書。相傳解放前樂氏各房開藥鋪時,都要到同仁堂拓其字,刻其匾,以示為樂氏藥鋪的正宗。“靈蘭秘授”指同仁堂的醫藥理論,資料和方書等都是從黃帝的靈台和蘭室秘密傳授而來的,彌足珍貴。“瓊藻新栽”意為同仁堂的藥都是最新鮮、最珍貴的。

妙手仁心

換來百年繁華

位於濟南經二緯五路的宏濟堂西號現在既是藥店,又是博物館,堪稱“活化石”。這座建築始建於1920年,1924年到1928年間翻建為樓房,兩層磚木結構,由南樓和北樓組成,總建築面積約506平方米。

被顧客踩凹陷的門檻、古樸厚重的實木櫃檯、木天花板下的傳統宮燈、考究的明式傢俱、名貴的中藥材……時光似乎凝固在了這裡。時至今日,藥鋪仍在正常營業,每天不時有前來問醫求藥的顧客。若不是櫃檯上多了電腦,很容易使人產生穿越的錯覺。營業中的宏濟堂又何嘗不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呢?

狹義的“宏濟堂博物館”位於宏濟堂西號南北樓之間的地下展廳,300餘平方米的展廳裡,展出從清順治年間以來的各種中醫藥書刊、中藥生產加工器具、宏濟堂遺存等500餘件。

在眾多與中藥藥有關的展品,一個清代光緒年間的錢櫃顯得很另類。從宏濟堂創立(1907年)到民國時期,這個座式錢櫃始終“堅守崗位”,成為宏濟堂從創業到繁榮的見證。

錢櫃是古代商賈店中使用的一種矮櫃,大約與座椅同高,用於儲存財物,類似于存錢罐。這款錢櫃乍一看不過是個普通的木質箱子,櫃面偏前位置刻有一條長10釐米左右的口槽,錢幣可從槽中投入。除了放錢,平時又可供坐用,一櫃兩用,故也稱“座櫃”。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上大量流通的是銅幣,民國時多用俗稱“袁大頭”的銀元,所以在紙幣流行開來以前,商家用的儲錢箱就是這種錢櫃。這種錢櫃有個妙處,硬幣從上方狹縫中投入以後,除非你掀開錢櫃的蓋子,否則就沒辦法再取出錢,以前古人就是利用這一點來防盜。民國時紙幣的流通量逐漸增加,這種錢櫃也就慢慢地被捨棄,如今倒成了稀罕物。 
宏濟堂的錢櫃更具傳奇色彩,據說當時店中的錢櫃平日無人看管,每個用藥者可以根據經濟情況隨意向錢櫃中投錢,無錢者可以免費取藥。很快,宏濟堂在老百姓中間樹立起了良好口碑。

據巨集濟堂的老員工回憶,宏濟堂創立之後堅持醫者仁心,經常為百姓施粥、施飯、施甜沫。甜沫本是濟南街頭的特色菜粥,可是宏濟堂施的甜沫料放得足,居然能做到‘插筷不倒’,足見其誠。厚道製藥,誠信經營,由此看來,宏濟堂在短短幾年崛起絕非偶然。

說來有趣,這三塊石匾也是與北京同仁堂同款的,系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克勒郡王愛新覺羅·壽豈于辛醜年( 1901年) 所書。相傳解放前樂氏各房開藥鋪時,都要到同仁堂拓其字,刻其匾,以示為樂氏藥鋪的正宗。“靈蘭秘授”指同仁堂的醫藥理論,資料和方書等都是從黃帝的靈台和蘭室秘密傳授而來的,彌足珍貴。“瓊藻新栽”意為同仁堂的藥都是最新鮮、最珍貴的。

妙手仁心

換來百年繁華

位於濟南經二緯五路的宏濟堂西號現在既是藥店,又是博物館,堪稱“活化石”。這座建築始建於1920年,1924年到1928年間翻建為樓房,兩層磚木結構,由南樓和北樓組成,總建築面積約506平方米。

被顧客踩凹陷的門檻、古樸厚重的實木櫃檯、木天花板下的傳統宮燈、考究的明式傢俱、名貴的中藥材……時光似乎凝固在了這裡。時至今日,藥鋪仍在正常營業,每天不時有前來問醫求藥的顧客。若不是櫃檯上多了電腦,很容易使人產生穿越的錯覺。營業中的宏濟堂又何嘗不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呢?

狹義的“宏濟堂博物館”位於宏濟堂西號南北樓之間的地下展廳,300餘平方米的展廳裡,展出從清順治年間以來的各種中醫藥書刊、中藥生產加工器具、宏濟堂遺存等500餘件。

在眾多與中藥藥有關的展品,一個清代光緒年間的錢櫃顯得很另類。從宏濟堂創立(1907年)到民國時期,這個座式錢櫃始終“堅守崗位”,成為宏濟堂從創業到繁榮的見證。

錢櫃是古代商賈店中使用的一種矮櫃,大約與座椅同高,用於儲存財物,類似于存錢罐。這款錢櫃乍一看不過是個普通的木質箱子,櫃面偏前位置刻有一條長10釐米左右的口槽,錢幣可從槽中投入。除了放錢,平時又可供坐用,一櫃兩用,故也稱“座櫃”。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上大量流通的是銅幣,民國時多用俗稱“袁大頭”的銀元,所以在紙幣流行開來以前,商家用的儲錢箱就是這種錢櫃。這種錢櫃有個妙處,硬幣從上方狹縫中投入以後,除非你掀開錢櫃的蓋子,否則就沒辦法再取出錢,以前古人就是利用這一點來防盜。民國時紙幣的流通量逐漸增加,這種錢櫃也就慢慢地被捨棄,如今倒成了稀罕物。 
宏濟堂的錢櫃更具傳奇色彩,據說當時店中的錢櫃平日無人看管,每個用藥者可以根據經濟情況隨意向錢櫃中投錢,無錢者可以免費取藥。很快,宏濟堂在老百姓中間樹立起了良好口碑。

據巨集濟堂的老員工回憶,宏濟堂創立之後堅持醫者仁心,經常為百姓施粥、施飯、施甜沫。甜沫本是濟南街頭的特色菜粥,可是宏濟堂施的甜沫料放得足,居然能做到‘插筷不倒’,足見其誠。厚道製藥,誠信經營,由此看來,宏濟堂在短短幾年崛起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