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用“上帝的手術刀”設計完美baby? 你願意嗎?

討論基因編輯。左起:饒毅、王立銘、魏文勝。供圖:湛廬文化

撰文 | 陳曉雪

責編 | 李曉明

2016年4月,一種經過CRISPR-Cas9編輯基因的雙孢蘑菇獲美國農業部(USDA)動植物衛生檢查局批准,能夠像普通農作物一樣種植並上市。因為它並未轉入任何外源性的基因,不適用於轉基因作物的監管。

實際上,自2012年問世以來,CRISPR-Cas9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動物和植物細胞,顯示出強大的應用前景。

當科學家們發現CRISPR-Cas9技術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可能用於治療人類基因疾病時,

有關CRISPR-Cas9的倫理爭議也開始凸顯。

2015年3月,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以“設計完美嬰兒”為題,報導了哈佛醫學院George Church實驗室試圖利用CRISPR技術糾正卵細胞中導致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基因,引發人們對編輯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的擔憂。生殖細胞是生物學中的一個術語,包括精子、卵子和受精卵細胞。通過生殖細胞,人類的基因從上一代遺傳到下一代。如果生殖細胞的基因被改變,這種改變也會遺傳到下一代。

擔憂在加劇。

2015年4月,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實驗室報導了在人類胚胎中利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可能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雖然黃軍就實驗室使用的是本身存在缺陷,不能正常發育為成熟胚胎的受精卵,該研究也通過了倫理審查,但隨即引來世界範圍內的討論,甚至是批評。

我們是否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的生殖細胞?是否可以出於預防遺傳性疾病,

甚至是“優化”下一代的目的,而編輯人類的生殖細胞?

“我反對改變人的性細胞(也就是生殖細胞)。”4月24日,在《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的新書發佈會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需要區分體細胞與性細胞的區別”,饒毅指出,改造體細胞的基因只會影響這一個人,而改造性細胞的基因就會遺傳給後代,也就會影響到全體人群,

因為後代也會與別人結合,被改造的基因也會遺傳到下一代。“體細胞改造是對家庭和個人的責任,而性細胞改造是對社會的改造。”他強調,個人無權決定應該對性細胞中的哪個基因進行改造。

饒毅指出,在所有的基因裡邊,我們並不清楚一個基因突變到底會引發哪些疾病,又帶來什麼好處。以鐮刀型細胞貧血病為例,這是一種遺傳型貧血症,主要發生在非洲和美洲黑人身上,

但其患者對瘧疾的抵抗力遠高於正常人水準。而且,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醫學的角度,抑或哲學的角度,饒毅說,疾病或缺陷的定義是在改變的,今天大家覺得不好叫疾病,但再過兩百年可能又覺得是好事情。“所以,要改造基因只能改造一個人(的體細胞),不能改變性細胞,不能影響大家。”饒毅最後強調說。

魏文勝對未來是否要編輯人類生殖細胞持開放態度。魏文勝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研究員,致力於發展基因組編輯技術。他指出,20世紀70年代DNA重組技術出現時也引起軒然大波,但是40年過去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早已突破了當時的邊界。“新的技術越顛覆,對大家的衝擊越大,爭論也就越大,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個人會保持比較樂觀的態度,整個社會專家群體包括公眾一起參與,其實在很大程度會綜合(考量)基因編輯技術的一些所謂危險因素。”魏文勝說。

魏文勝同時指出,時間的把握也很重要,“提前(應用帶來的)所謂的(倫理)突破造成的恐慌、混亂甚至災難的後果,也是需要非常謹慎地評估的”。

與此同時,他對饒毅教授的一些觀點表示贊同。我們對於所謂缺陷基因的定義是非常模糊和不確定的,這個時候認為它有缺陷,未來很有可能會改變知識的累積,因此知識直接制約了我們做判斷。“從這一點上來講,(是否可以編輯生殖細胞的基因)是無解的。”魏文勝說。

在科學與倫理的歷史較量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是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的觀點。他也是《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一書的作者。

雖然在新書發佈會現場沒有具體回應饒毅的觀點,王立銘在新書中對是否可以編輯人類的生殖細胞做了詳細的分析。他認為,關於這一問題,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技術,一個是監管。

“當一項技術被反復證明安全無害,又切切實實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時,期待它走進千家萬戶就僅僅是個時間問題……利用這項技術改造人類,治療遺傳疾病,塑造更健康的個體,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下一步’。”王立銘寫道。

以美國國家科學院2017年初發佈的《人類基因組編輯:科學、倫理和管理》為例,科學家和管理者建議,在“嚴格的監管和風險評估下”,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用來改造人類的生殖細胞和胚胎。“儘管在報告中,這項技術的使用範圍仍然被小心局限在治療先天遺傳疾病……需要審慎對待公眾建議、反復評估社會風險。但這份報告的出爐,仍然標誌著基因程式設計時代的大幕終於拉開了。”王立銘在書中評論說。

對話中,魏文勝還提出另外一個重要問題:誰有權力來做改造生殖細胞基因的決定?

魏文勝認為,公眾爭論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因為公眾過分地參與或者過分地渲染容易放大一些誤會,或者把一些荒誕的,或者未來很多年以後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前給放大了,這個時候對政策的導向都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應該讓相關的專業人士參與意見,達成一個共識,做一個當下的決定,讓公眾保持你的興趣,也保持你的距離。”魏文勝說。

饒毅則認為整個討論還需要公眾的參與。“目前的問題在於涉及倫理道德,所以實際上需要公眾和政策制定者制定邊界,而不是讓科學工作者一直沖下去。”饒毅說。

無論如何,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技術帶給人們的衝擊和影響還在繼續,人類如何選擇,都將影響到我們的後代,影響整個人類的命運。

而關於這一技術的倫理討論也將持續下去。三位科學家當場約定,另擇時日,就這一話題展開專題辯論。

新書簡介

上帝的手術刀

王立銘 著

浙江大學教授、“文津圖書獎”獲得者王立銘最新力作,審視基因編輯的短暫歷史,思索人類未來的終極命運。

雨果獎得主、《北京折疊》作者郝景芳,清華大學教授顏甯傾情作序!

雨果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碳雲智慧首席科學家李英睿,《癌症·真相》作者鳳梨連袂推薦!

這本書從孟德爾神父的“豌豆試驗”入手,用跌宕起伏、起承轉合的文學講述手法,在全書中埋下層層伏筆,抖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重磅包袱,宛如一位智者在科學之樹下搖著扇子對基因編輯的歷史脈絡娓娓道來。其內容之深入淺出、講述手法之駕輕就熟,令人手不釋卷。

一本細緻講解生物學熱門進展的科普力作,一本解讀人類未來發展趨勢的精妙“小說”。

打開基因科學深奧的硬殼,展現人類探索自身的的歷史進程,從分子層面出發,重新思考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上帝的手術刀》作者王立銘親筆簽名版購買連結:

http://327558.m.weimob.com/vshop/Goods/GoodsDetail3/315378

製版編輯:鄧志英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魏文勝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研究員,致力於發展基因組編輯技術。他指出,20世紀70年代DNA重組技術出現時也引起軒然大波,但是40年過去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早已突破了當時的邊界。“新的技術越顛覆,對大家的衝擊越大,爭論也就越大,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個人會保持比較樂觀的態度,整個社會專家群體包括公眾一起參與,其實在很大程度會綜合(考量)基因編輯技術的一些所謂危險因素。”魏文勝說。

魏文勝同時指出,時間的把握也很重要,“提前(應用帶來的)所謂的(倫理)突破造成的恐慌、混亂甚至災難的後果,也是需要非常謹慎地評估的”。

與此同時,他對饒毅教授的一些觀點表示贊同。我們對於所謂缺陷基因的定義是非常模糊和不確定的,這個時候認為它有缺陷,未來很有可能會改變知識的累積,因此知識直接制約了我們做判斷。“從這一點上來講,(是否可以編輯生殖細胞的基因)是無解的。”魏文勝說。

在科學與倫理的歷史較量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是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的觀點。他也是《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一書的作者。

雖然在新書發佈會現場沒有具體回應饒毅的觀點,王立銘在新書中對是否可以編輯人類的生殖細胞做了詳細的分析。他認為,關於這一問題,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技術,一個是監管。

“當一項技術被反復證明安全無害,又切切實實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時,期待它走進千家萬戶就僅僅是個時間問題……利用這項技術改造人類,治療遺傳疾病,塑造更健康的個體,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下一步’。”王立銘寫道。

以美國國家科學院2017年初發佈的《人類基因組編輯:科學、倫理和管理》為例,科學家和管理者建議,在“嚴格的監管和風險評估下”,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用來改造人類的生殖細胞和胚胎。“儘管在報告中,這項技術的使用範圍仍然被小心局限在治療先天遺傳疾病……需要審慎對待公眾建議、反復評估社會風險。但這份報告的出爐,仍然標誌著基因程式設計時代的大幕終於拉開了。”王立銘在書中評論說。

對話中,魏文勝還提出另外一個重要問題:誰有權力來做改造生殖細胞基因的決定?

魏文勝認為,公眾爭論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因為公眾過分地參與或者過分地渲染容易放大一些誤會,或者把一些荒誕的,或者未來很多年以後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前給放大了,這個時候對政策的導向都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應該讓相關的專業人士參與意見,達成一個共識,做一個當下的決定,讓公眾保持你的興趣,也保持你的距離。”魏文勝說。

饒毅則認為整個討論還需要公眾的參與。“目前的問題在於涉及倫理道德,所以實際上需要公眾和政策制定者制定邊界,而不是讓科學工作者一直沖下去。”饒毅說。

無論如何,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技術帶給人們的衝擊和影響還在繼續,人類如何選擇,都將影響到我們的後代,影響整個人類的命運。

而關於這一技術的倫理討論也將持續下去。三位科學家當場約定,另擇時日,就這一話題展開專題辯論。

新書簡介

上帝的手術刀

王立銘 著

浙江大學教授、“文津圖書獎”獲得者王立銘最新力作,審視基因編輯的短暫歷史,思索人類未來的終極命運。

雨果獎得主、《北京折疊》作者郝景芳,清華大學教授顏甯傾情作序!

雨果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碳雲智慧首席科學家李英睿,《癌症·真相》作者鳳梨連袂推薦!

這本書從孟德爾神父的“豌豆試驗”入手,用跌宕起伏、起承轉合的文學講述手法,在全書中埋下層層伏筆,抖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重磅包袱,宛如一位智者在科學之樹下搖著扇子對基因編輯的歷史脈絡娓娓道來。其內容之深入淺出、講述手法之駕輕就熟,令人手不釋卷。

一本細緻講解生物學熱門進展的科普力作,一本解讀人類未來發展趨勢的精妙“小說”。

打開基因科學深奧的硬殼,展現人類探索自身的的歷史進程,從分子層面出發,重新思考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上帝的手術刀》作者王立銘親筆簽名版購買連結:

http://327558.m.weimob.com/vshop/Goods/GoodsDetail3/315378

製版編輯:鄧志英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copyright@zhishifen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