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迷戀的《萬曆十五年》,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書?

最近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書籍迷戀明史,對《萬曆十五年》一書更是推崇備至。《萬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這是一本介於學術和商業的書籍。涵蓋經濟、政治、社會結構、軍事以及當世的思想的歷史著作。我感覺作者貫穿始終的就是對明王朝以及類似的王朝以宗法及道德運作國家機關的分析和批評。作者以各個看似聯繫不怎麼緊密的幾個主題來分別闡述作者的觀點,形式類似於小說的細緻。作者分析的立場以作者自己的話來說,

作者是“大歷史觀”的角度來研究和分析的。

(1)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觀念——依靠儒家學說培養精英分子,從而形成讀書階級進而形成文官階級,依靠統一的價值觀約束統治階級(宋明清重文抑武文官階級代表了統治階級),

在被統治階級以道德宗法約束,主要方式為對士大夫階級的模仿和絕對服從。但是缺乏靈活有效地法律規則,社會運作完全依靠所謂的道德掌控。國家機器的運作從皇帝到首府都只是被操作,本人的意志被徹底的壓制,失去了高效的機會,除舊革新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依靠慣性去維護。一旦平衡打破,就是推倒重來。個人到公司國家,它們的運作必須達到有實質的操作規則去遵循並且給予做事者足夠的空間去利用,
強調人的價值給予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個合適的平衡,而且制度要想與時代保持一致就必須賦予它能改變的規則,制度不能賦予它神化或者虛無的力量否者就會僵化。簡而言之就是運作的有價值且高效的方法。

(2)對於官僚階層的價值觀和貪污的理解。明代的文官薪水很低,中層官員依靠薪水過活都很艱難何況下層。

而明代的文人的文化講究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私奉獻精神(歷史驚人的巧合)一方面是自身物質的需求與微薄薪水,另一方面是個人想要享受生活的欲望與無私奉獻的馬克思主義。這種想畸形的制度,前後矛盾,試想想這樣的制度和文化會造成什麼樣的官員階級,官員階級是大眾文化的引導者這樣社會會形成什麼樣的畸形,人的內心會造成什麼樣的陰暗。
其實在我們身邊遍地是這種矛盾,企圖磨滅人性的做法。在這個就不多說了。有什麼後果,有人說會造成推倒重來,我不這樣認為,歷史的往復往往都是因為利益的分配問題。我認為後果就是民族文化和個人性格中形成表面的和裡層的兩種,外面很亮麗,撕開皮裡面竟是污濁。

(3)對於人性的理解。《萬曆十五年》裡描述了幾個關鍵人物—萬曆、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陰陽兩面(書中的原話),一方面他們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且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另一面卻是內心對權力利益的貪婪,矛盾集於人的每個細胞。隨便舉個例子,如你去參加志願者活動,當去了的時候你希望能遇到美女能一起工作,當然這個例子不太恰當。究其原因是社會的遊戲規則與人的內心深處的訴求不相符合。這個我的閱歷還不足以讓我解釋這些現象,我估計愈是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內心的鬥爭愈是痛苦。不知道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是怎麼做到的,聖人就是聖人,我等只能高山仰止。

(4)對於李贄的行為及其思想的迷惑。李贄不像那些衛道士他嘴上和行動上都是桀驁不馴的風格,但是他又不同於那些不流於俗世者們對自身品格的嚴格要求,讓人感覺他是嘩眾以取寵。而且他對自己的學術的要求也是不夠嚴格,只是為了讓別人追隨自己而寫東西,這樣一個十足的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傢伙,確是有著對人生真理的追求。他的思想是宗教式的,讓人誤入歧途。所有的這些也讓我對人生社會和宇宙更加的疑問與迷惑。我感覺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有了迷惑我才有機會去思考。

(5)對於戚繼光的解讀。有很多將才都沒能做到,但戚繼光卻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務強於其他。這些都源于戚繼光能認清政治局勢。他明白體制是不可能因為他戚繼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變,因為這裡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與文化和地位的矛盾。他能做的就是儘量在體制內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儘量去維護官僚階級,同時得到當權者的支援。犧牲一些東西,換取他的權利。只有有了權利才能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當然可以是富國強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這得看為官者的個人意願。這些都是體制使然,不能合理利用人才和資源,我並不是想去批評體制。我只是想說做事情應當務實,認清形勢,做自己能做的,把能做的做到極致,然後才考慮創造條件去做不能做的。

(6)有關海瑞的理解。我一直有一個原則就是看人做事的目的作為評價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特別是當兩個人做的同一件事情。海瑞就是一個例子,在精英階級集體腐敗的時候他卻能勇敢的堅守自己的內心,值得敬佩。由於性格和時代的局限性他也許會犯一些錯誤但是都不是一個人和一代人能夠去左右的。

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陰陽兩面(書中的原話),一方面他們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且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另一面卻是內心對權力利益的貪婪,矛盾集於人的每個細胞。隨便舉個例子,如你去參加志願者活動,當去了的時候你希望能遇到美女能一起工作,當然這個例子不太恰當。究其原因是社會的遊戲規則與人的內心深處的訴求不相符合。這個我的閱歷還不足以讓我解釋這些現象,我估計愈是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內心的鬥爭愈是痛苦。不知道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是怎麼做到的,聖人就是聖人,我等只能高山仰止。

(4)對於李贄的行為及其思想的迷惑。李贄不像那些衛道士他嘴上和行動上都是桀驁不馴的風格,但是他又不同於那些不流於俗世者們對自身品格的嚴格要求,讓人感覺他是嘩眾以取寵。而且他對自己的學術的要求也是不夠嚴格,只是為了讓別人追隨自己而寫東西,這樣一個十足的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傢伙,確是有著對人生真理的追求。他的思想是宗教式的,讓人誤入歧途。所有的這些也讓我對人生社會和宇宙更加的疑問與迷惑。我感覺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有了迷惑我才有機會去思考。

(5)對於戚繼光的解讀。有很多將才都沒能做到,但戚繼光卻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務強於其他。這些都源于戚繼光能認清政治局勢。他明白體制是不可能因為他戚繼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變,因為這裡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與文化和地位的矛盾。他能做的就是儘量在體制內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儘量去維護官僚階級,同時得到當權者的支援。犧牲一些東西,換取他的權利。只有有了權利才能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當然可以是富國強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這得看為官者的個人意願。這些都是體制使然,不能合理利用人才和資源,我並不是想去批評體制。我只是想說做事情應當務實,認清形勢,做自己能做的,把能做的做到極致,然後才考慮創造條件去做不能做的。

(6)有關海瑞的理解。我一直有一個原則就是看人做事的目的作為評價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特別是當兩個人做的同一件事情。海瑞就是一個例子,在精英階級集體腐敗的時候他卻能勇敢的堅守自己的內心,值得敬佩。由於性格和時代的局限性他也許會犯一些錯誤但是都不是一個人和一代人能夠去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