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建設“雙一流”大學要讓西部高校先崛起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四川代表團聽取意見的時候指出,“雙一流”建設的思路可以用“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來概括,“雙一流”不搞終身制,不搞靠幾個指標評估,要服務於國家戰略。

目標有了,關鍵看行動。關於“雙一流”建設,教育界人士有兩種態度,支持者認為會改變高等教育的遊戲規則,而擔憂者認為雙一流會造成新一輪的不公平競爭。

對於擔憂者,有教育專家曾反駁說:“地方院校和中西部高校能否入選一流大學的基礎是是否具有一流學科,而是否具有一流學科取決於大學自身的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培養。一些高校不是因為雙一流才發展不起來,而是自身學科建設實力不足。”

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忽略了一點,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假以時日,將教育資金投入中西部地區,

相信會有很多院校會平地崛起。

其實長久以來,很多院校處於“985、211”院校的陰影下,尤其在教育界越來越浮躁的價值觀下,真正靜下心來搞研究、搞學術的學校少了、人也少了。畢竟如果博得“985、211”這一稱號,就意味著牛奶有了,麵包也有了。而一旦落榜,各方面都會顯得捉襟見肘。

顯然,“雙一流”建設是對985、211的一種反思,我們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就要擯棄盲目追求規模的發展模式,

集中力量建設優勢學科。而“雙一流”建設的最終理想結果應該是:每個省都有幾所優質大學,每個大學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一流學科。通過一流學科為依託,建設一流大學。

而不是對發達地區院校持續“助強”,讓中西部地區院校依舊“喝粥”。只有教育資源均衡分配,教育公平性才有基礎可言,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差距才不至於越拉越大,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

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更弱。直接點說,就是國家和地方不能或者不再適合給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太多的扶持政策,而應該把教育資金投入到中西部地區的高校。

也只有使教育資源均衡分配,公平競爭才會顯現,那些“啃老本”的高校才能被淘汰,那些求進步的高校才能被關注。優勝劣汰的機制不是以當前的狀態考量,應該是在整體教育資源再平衡的狀態下。但也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確,

即不論是“985、211”還是“雙一流”,最終結果還是把高校分成重點和非重點兩種身份,其“助強”的本質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是將原本屬於“強”裡面一些倒退者踢了出來,然後從替補隊伍裡選出有競爭力的補進去。看似實現了一種迴圈,但是這種身份等級還是沒有取消,這是“雙一流”建設需要警惕也需要避免的,以防在實際操作中步了“985、211”的後塵。

筆者以為,實現“雙一流”建設的焦點在於資源的再平衡,讓原本的“985、211”院校在斷奶的情況下同普通院校碰撞發展一段時間,看一下他們在沒有重大資金扶持下有多強的生存力,然後有計劃的支持普通院校,觀其在有資金扶持下他們的科研能力和生存水準。當然,對於“在大樹下乘涼”的院校和“扶不起的阿斗”院校該問責的問責,該規範的規範。

(未來網特約評論員 陸玄同)

讓原本的“985、211”院校在斷奶的情況下同普通院校碰撞發展一段時間,看一下他們在沒有重大資金扶持下有多強的生存力,然後有計劃的支持普通院校,觀其在有資金扶持下他們的科研能力和生存水準。當然,對於“在大樹下乘涼”的院校和“扶不起的阿斗”院校該問責的問責,該規範的規範。

(未來網特約評論員 陸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