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接納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讓孩子接納自己?父母應該如何接納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希望通過成長來改變自己的人,那麼一定常聽說“接納自己”這個詞。

大多數人的童年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我們都深知父母是否接納孩子,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然而,當我們也成為了父母,卻在無意識間卻重複著我們父母對待我們的模式,禁不住對孩子氣急敗壞、以獎懲約束孩子或者表面上說著接納,內心卻充滿了焦慮和恐慌。

懂得很多懂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縱然理解了“接納”這個詞的含義,但是否真的“懂得”了這個詞的內涵,還得看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需求的。

我們都希望做完美的自己

我先說我的一個經歷。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為了成長,我學習了許多看似至理明言的理論,喝了大量的心靈雞湯,用花裡花哨的文字遊戲裝飾自己的頭腦,以為只要我看進去了那麼多,也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我以為只要我多讀幾遍那些打動人心的理念,

我就會因此變得完美。

可後來,我慢慢察覺到了不對勁,我發現我的內心陷入了一個嚴重內耗的狀態,每當一個念頭升起,我就用另外一個念頭去壓制它,我在極力控制著自己,強行壓制著內心的一些需求,我不允許這些困擾我多年的需求冒出頭來,這個過程讓我非常痛苦。

這些一度被我壓下去的需求,是對外求的認同和聯結的渴望,我多麼渴望得到我想要的認同和回應。

我一直知道自己有很深的自卑情結,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我才會極力地向外求,但越是拼命外求,卻越是得不到。

因為求而不得,所以“我不配”的聲音越發響亮,與此同時,我也在批判自己“向外求”這個需求,我用我讀到的那些理論告訴自己,一個用心做自己的人,是不應該把別人的認同和回應放在首位的,既然我決心做自己,那就不要在乎別人是否接受我,

否則就說明我的內在力量很弱,我的內心充滿匱乏。可我這麼努力學習和成長,不就是為了擺脫匱乏感嗎?不就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內在力量嗎?不就是為了問心無愧地做自己嗎,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嗎?

直到我發現,一切都沒有變,我還是那個內心匱乏、自我價值感低的我。

我開始用《一念之轉》的方式與自己對話:

內心:我不可以向外求認同和回應,這是真的嗎?

我:是,對外求認同代表自己內在力量不夠,自我價值感低,我自卑。

內心:對,你說的對,但事實上呢?

我:事實是我就是向外求認同和回應。

內心:所以你在違抗事實,你把你的事實推拒於門外。

我:是的,我在回避我的事實。

內心:當你向外求而求不得時,你是什麼感受?

我:我悲傷、我沮喪、我焦慮,腦子一直有個聲音在說:你不配、你就是不配。

內心:如果你沒有違抗事實呢?你會有什麼感受?

我:也許我不必自己跟自己對抗了,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總是外求,我希望可以不在乎別人。

內心:就像是天有陰晴,月有圓缺,需求來了就來了,無論我怎麼不希望,你的需求還是你的事實,對嗎?

我:我知道,這是事實。道理我都懂,我知道要接納自己的需求,我也知道要活在當下,但我就是做不到接納自己,我接納不了低價值感的自己,所以我才想外求。

內心:誰在要求你做到呢?

我:我要求自己做到,我要接納自己。

內心:我不可以向外求認同,反過來是什麼?

我:我可以向外求認同。

內心:說得具體點?

我:我想要得到別人的讚賞,我想要得到更多的認可,我想要別人的回應,不要不理我,不要看不起我!

內心:你看,你有那麼多想要的,為什麼不堅持著要呢?

我:我想要,但卻要不到,會更難受,再次證明我是不配的。

內心:你想要,是你自己的事;別人給不給你,那是他人的事,要不要得到,是老天的事。對你而言,你的事實是你有需求,你想得到認同。那麼,當你覺得不可以向外求認同時,你是怎麼想的?

我:我在要求自己,我要求自己接納自己,我要成為一個成長起來的人,內心不再匱乏,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內心:對,你對自己有那麼多的要求,你希望自己做到的有那麼多,你對外的求不得,正是你對內在的求不得!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做不到接納自我的你,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內心匱乏的你,你就開始了對自我的抗爭,你對外界的求不得,其實就是你對內求不得的投射!

你對內求不得,就算外界真給了你想要的認同和回應,你也會視而不見;你對內求不得,哪怕真的得到了外界的認同和回應,你的快樂也是轉瞬即逝的,因為你沒有看見自己的需求,也就看不見他人為你付出的努力,你看不到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結。當你對內求不得,他人為你說的、做的,都不過是浮雲,你眼裡連自己都沒有,怎麼會有他人?!

這些就是我的經歷。

我終於明白了,當“接納自己”成為了一個要求,當我要求自己必須“接納自己”的時候,正是一種“不接納”。面對真實的自己,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總會傾向於用新的念頭來壓抑舊有的模式,用冠冕堂皇的理論扼殺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接納我們還有內心的匱乏,接納我們對外求愛的渴望,接納我們還不能接納自我價值感低的自己,當我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接納,接納自己的做不到,“接納”的力量才會真正發生。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會怎麼樣呢?

我會為自己的對外求認同而感到羞恥,我會為自己的自卑感感到慚愧,因為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我會用“接納”的理論來說服自己,我會響亮地告訴自己和他人,做自己有多麼自豪,不在乎別人眼光有多麼勇敢,不自卑是多麼正能量,這些看起來很美好的說辭,相信誰也不會反駁。

然而,當我面對我的孩子時,我將會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念:不能外求認同,不要在乎別人的回應,只相信自己。一旦孩子想要與他人建立聯結,希望從他人那兒得到認同和回應時,我就會被觸到痛處,想方設法地要改變孩子。因為我不能接納孩子向外求愛的需求,那正是我不能接納自己的一部分,我孩子身上也不能有。

幸運的是,我接納了自己的不能接納,我知道也許時至今日,那個向外求認同和回應的我,還是沒有半點改變,我也偶爾會與自己的向外求愛對抗一下,企圖說服自己不去在乎。那又怎樣呢?我知道這就是我,我知道我就是沒有接納,就讓那個還不能接納的我安住當下吧,做不到是事實,臣服於事實,就是接納。

換言之,如果你發現你就是無法接受事實,那你就接納自己不能接受事實好了,有何不可呢?

當我們寬容了自己,才能寬容他人。

我的孩子自卑嗎?沒什麼不可以的,我也是一個自卑的人,就與自卑共存好了。

我的孩子膽小嗎?沒什麼大問題,他在目前的階段就是這樣,我陪著他好了。

我的孩子脾氣不好嗎?是的,這個我很難接受,孩子一撒潑我也生氣,那就生氣好了,讓他盡情生氣,我也盡情生氣,只需要告訴孩子,我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氣,而非因為他不夠好就可以了。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比喻:當我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飯的時候,我可以去餐廳點菜吃。一個看起來強大的人,會自己在家做飯,他有足夠的能力不依賴餐廳。但偶爾的需要去一下餐廳會讓生活更愜意、更自由。

當我的內在力量足夠充盈,可以包容我自己,讓自己不必外求認同時,我可以自己走得很好,可以滿心愉悅地欣賞“做自己”時沿途美好的風景;但萬一我哪天累了,一個人走得太寂寞了,我也可以向外界求助,讓親愛的大家給予我一點支持,給予我一些回應,讓我在路上不必懼怕孤單。

所以,接納,先從接納不能接納開始吧。

接納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讓孩子接納自己?

父母應該如何接納孩子?

親子關係是孩子各方面成長的基石,孩子要先吃飽父母的愛,獲取內心的安全與充盈,自我成長機制就能運轉正常,否則各方面的成長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繪本力”就是在為你和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在“繪本力”中,繪本是能孕育出充實內心世界的載體,孩子才是主角,而你則是陪伴者和支持者。“繪本力”促使你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在育兒路上,唯有你和孩子心連著心,才能看見孩子,懂得孩子。

腦子一直有個聲音在說:你不配、你就是不配。

內心:如果你沒有違抗事實呢?你會有什麼感受?

我:也許我不必自己跟自己對抗了,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總是外求,我希望可以不在乎別人。

內心:就像是天有陰晴,月有圓缺,需求來了就來了,無論我怎麼不希望,你的需求還是你的事實,對嗎?

我:我知道,這是事實。道理我都懂,我知道要接納自己的需求,我也知道要活在當下,但我就是做不到接納自己,我接納不了低價值感的自己,所以我才想外求。

內心:誰在要求你做到呢?

我:我要求自己做到,我要接納自己。

內心:我不可以向外求認同,反過來是什麼?

我:我可以向外求認同。

內心:說得具體點?

我:我想要得到別人的讚賞,我想要得到更多的認可,我想要別人的回應,不要不理我,不要看不起我!

內心:你看,你有那麼多想要的,為什麼不堅持著要呢?

我:我想要,但卻要不到,會更難受,再次證明我是不配的。

內心:你想要,是你自己的事;別人給不給你,那是他人的事,要不要得到,是老天的事。對你而言,你的事實是你有需求,你想得到認同。那麼,當你覺得不可以向外求認同時,你是怎麼想的?

我:我在要求自己,我要求自己接納自己,我要成為一個成長起來的人,內心不再匱乏,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內心:對,你對自己有那麼多的要求,你希望自己做到的有那麼多,你對外的求不得,正是你對內在的求不得!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做不到接納自我的你,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內心匱乏的你,你就開始了對自我的抗爭,你對外界的求不得,其實就是你對內求不得的投射!

你對內求不得,就算外界真給了你想要的認同和回應,你也會視而不見;你對內求不得,哪怕真的得到了外界的認同和回應,你的快樂也是轉瞬即逝的,因為你沒有看見自己的需求,也就看不見他人為你付出的努力,你看不到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結。當你對內求不得,他人為你說的、做的,都不過是浮雲,你眼裡連自己都沒有,怎麼會有他人?!

這些就是我的經歷。

我終於明白了,當“接納自己”成為了一個要求,當我要求自己必須“接納自己”的時候,正是一種“不接納”。面對真實的自己,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總會傾向於用新的念頭來壓抑舊有的模式,用冠冕堂皇的理論扼殺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接納我們還有內心的匱乏,接納我們對外求愛的渴望,接納我們還不能接納自我價值感低的自己,當我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接納,接納自己的做不到,“接納”的力量才會真正發生。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會怎麼樣呢?

我會為自己的對外求認同而感到羞恥,我會為自己的自卑感感到慚愧,因為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我會用“接納”的理論來說服自己,我會響亮地告訴自己和他人,做自己有多麼自豪,不在乎別人眼光有多麼勇敢,不自卑是多麼正能量,這些看起來很美好的說辭,相信誰也不會反駁。

然而,當我面對我的孩子時,我將會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念:不能外求認同,不要在乎別人的回應,只相信自己。一旦孩子想要與他人建立聯結,希望從他人那兒得到認同和回應時,我就會被觸到痛處,想方設法地要改變孩子。因為我不能接納孩子向外求愛的需求,那正是我不能接納自己的一部分,我孩子身上也不能有。

幸運的是,我接納了自己的不能接納,我知道也許時至今日,那個向外求認同和回應的我,還是沒有半點改變,我也偶爾會與自己的向外求愛對抗一下,企圖說服自己不去在乎。那又怎樣呢?我知道這就是我,我知道我就是沒有接納,就讓那個還不能接納的我安住當下吧,做不到是事實,臣服於事實,就是接納。

換言之,如果你發現你就是無法接受事實,那你就接納自己不能接受事實好了,有何不可呢?

當我們寬容了自己,才能寬容他人。

我的孩子自卑嗎?沒什麼不可以的,我也是一個自卑的人,就與自卑共存好了。

我的孩子膽小嗎?沒什麼大問題,他在目前的階段就是這樣,我陪著他好了。

我的孩子脾氣不好嗎?是的,這個我很難接受,孩子一撒潑我也生氣,那就生氣好了,讓他盡情生氣,我也盡情生氣,只需要告訴孩子,我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氣,而非因為他不夠好就可以了。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比喻:當我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飯的時候,我可以去餐廳點菜吃。一個看起來強大的人,會自己在家做飯,他有足夠的能力不依賴餐廳。但偶爾的需要去一下餐廳會讓生活更愜意、更自由。

當我的內在力量足夠充盈,可以包容我自己,讓自己不必外求認同時,我可以自己走得很好,可以滿心愉悅地欣賞“做自己”時沿途美好的風景;但萬一我哪天累了,一個人走得太寂寞了,我也可以向外界求助,讓親愛的大家給予我一點支持,給予我一些回應,讓我在路上不必懼怕孤單。

所以,接納,先從接納不能接納開始吧。

接納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讓孩子接納自己?

父母應該如何接納孩子?

親子關係是孩子各方面成長的基石,孩子要先吃飽父母的愛,獲取內心的安全與充盈,自我成長機制就能運轉正常,否則各方面的成長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繪本力”就是在為你和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在“繪本力”中,繪本是能孕育出充實內心世界的載體,孩子才是主角,而你則是陪伴者和支持者。“繪本力”促使你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在育兒路上,唯有你和孩子心連著心,才能看見孩子,懂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