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是偷工減料,現在的車為什麼越造越輕?

輕量化後,一切都變好了,甚至包括安全性。

文 ▍阮錦程

研究表明,車重每減輕10%,油耗可降低6%到8%。車身重量降低100千克,意味著百公里油耗減少0.3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也將相應減少7.5克到12.5克。

但汽車工程師所遇到的困難遠比想像的大得多,汽車的輕量化需要材料科學,結構力學等多學科的支撐,力求在減輕重量的同時,

車身剛性和安全性能絲毫不受影響。

我們回到今天要談的主角,凱迪拉克CT6。上周我參加了一場凱迪拉克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辦的科技活動(我們在賽道上真沒有跑,

只是做了一些科技體驗)。凱迪拉克CT6投入了不少宣傳,但在銷量來看並不算是成功的產品,原因不外是品牌、宣傳有沒有效果和產品力的原因。

但拋開這一些影響,只看CT6在底盤結構和車身材料上,卻是讓人意外的先進。

我們一向認為美國人造車不太注重細節,技術不夠先進、內飾不夠精細之類,這裡有大部分是事實,但也有個別是誤解。有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看問題,例如在航空領域,沒有人懷疑美國人老大的地位,這其中就與美國材料先進性有關。

回到造車本身,經常性地發現美國人會發揮他們在材料方面的優勢,然後有一些看似簡單,但卻非常有效的設計去解決問題。例如輕量化的話題上,先不用談什麼福特GT、科爾維特之類的超跑,我們拿一輛與奧迪A6L、寶馬5Li對標的凱迪拉克CT6來對比,

也能發現不少有意思的事情。

CT6開發的理念有點像寶馬,既要豪華但也要運動,它與寶馬5系一樣都是50:50的前後軸比重,同前是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計,操控的底子非常高。只是CT6的尺寸要比5系要大,容易讓人忽略它的運動性。

同樣的2.0T直列4缸、後輪驅動的寶馬528Li對比凱迪拉克CT6 28T,尺寸方面528Li為5055x1860x1491mm,車重為1760kg;而CT6 28T為5179x1879x1500mm,顯然要比寶馬528Li要大上一圈,但車重反而只有1655kg!顯然美國人在輕量化方面做得德國人還要到位。

四輪驅動的CT6 PHEV動力和電池組

其實現在各大豪華品牌都在大量使用鋁合金材料造車,但它們的實現方式不同,大部分都是用鋼材造好了白車身,然後在某些關鍵部位加入鋁合金材料。例如懸掛用鋁合金是最有價值的,可以降低簧下品質,讓懸掛的反應更迅速。還有有引擎蓋使用可以減輕車頭重量,對行人保護也有利,車頂採用鋁合金可以降低重心等。

但凱迪拉克CT6的做法不一樣,它真的在生產白車身的時候就大塊大塊地使用鋁合金,情況有點像奧迪TT那麼大陣仗。

最傳統是鋁板衝壓,品質輕盈的鋁制衝壓件,搭建結構要求不高的上車外覆蓋件,大幅減輕了車身總重。這與上前提到別家品牌用在車頂和引擎蓋的方式是一樣的。除此之外還有高壓鑄鋁的零部件,把多個零件整合在一個鋁制部件內。重量輕巧,機械性能更好,在小批量的情況下成本更優。

CT6 PHEV和CT6仍然是鋼結構為主體

還有一種是擠壓鋁:把鋁材料做成一個封閉的截面(類似方形空間鋁管),這種設計在力學力傳遞更為優異,加下鋁本身在碰撞時變形,所以吸能效果更好。這東西我去奧迪R8工廠參觀的時候見過,全鋁的R8就用類似設計。

除此之外,鋼材的作用必不可少,它比鋁除了重量的缺點外,在強度方面優勢很明顯。CT6採用PHS高強度鋼,用來完整保護乘員艙的安全。另外鋼板衝壓件放在底盤的最下面,因為鋼材在NHV性能更優秀,用在對聲響較為敏感的下車體覆蓋件可以大幅降低了乘員艙的噪音。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在正確的地方採用正確的材料”。什麼叫“在正確的地方採用正確的材料”?我第一次聽到這樣觀點的是奧迪,奧迪的工程師向我們舉例:例如在某些地方,我們在更輕量化的鋁合金和鋼材,某些地方我們用了更薄的鋼板。

是否一定要堅持全鋁車身?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理念,就連最早使用全鋁車身的奧迪,當初一個勁在A8、A2、TT和R8上使用,但新一代TT也不再堅持全鋁,而是鋼鋁混合結構。另一位用鋁高手是捷豹路虎,可能它們建立了最大的鋁工廠,能夠大幅降低全鋁車身的成本(而且它們的產量不如奧迪高),所以才堅持了全鋁車身方向。

對於凱迪拉克CT6來說,這套車身結構基於鋼鋁混合,當然這當中鋁合金的貢獻是最大的,混合鋁制合金材料車身占比超過57%,抗扭強度達到同級最好的36.6Knm/Deg。

其實不僅是鋁合金,而是基於長久以來在航空航太領域複合材料學,結構力學,多種複合材料的連結,讓最適合的材料以最恰當的形態出現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讓CT6輕量化的同時又保持車身高剛性和安全性。

同樣的2.0T直列4缸、後輪驅動的寶馬528Li對比凱迪拉克CT6 28T,尺寸方面528Li為5055x1860x1491mm,車重為1760kg;而CT6 28T為5179x1879x1500mm,顯然要比寶馬528Li要大上一圈,但車重反而只有1655kg!顯然美國人在輕量化方面做得德國人還要到位。

四輪驅動的CT6 PHEV動力和電池組

其實現在各大豪華品牌都在大量使用鋁合金材料造車,但它們的實現方式不同,大部分都是用鋼材造好了白車身,然後在某些關鍵部位加入鋁合金材料。例如懸掛用鋁合金是最有價值的,可以降低簧下品質,讓懸掛的反應更迅速。還有有引擎蓋使用可以減輕車頭重量,對行人保護也有利,車頂採用鋁合金可以降低重心等。

但凱迪拉克CT6的做法不一樣,它真的在生產白車身的時候就大塊大塊地使用鋁合金,情況有點像奧迪TT那麼大陣仗。

最傳統是鋁板衝壓,品質輕盈的鋁制衝壓件,搭建結構要求不高的上車外覆蓋件,大幅減輕了車身總重。這與上前提到別家品牌用在車頂和引擎蓋的方式是一樣的。除此之外還有高壓鑄鋁的零部件,把多個零件整合在一個鋁制部件內。重量輕巧,機械性能更好,在小批量的情況下成本更優。

CT6 PHEV和CT6仍然是鋼結構為主體

還有一種是擠壓鋁:把鋁材料做成一個封閉的截面(類似方形空間鋁管),這種設計在力學力傳遞更為優異,加下鋁本身在碰撞時變形,所以吸能效果更好。這東西我去奧迪R8工廠參觀的時候見過,全鋁的R8就用類似設計。

除此之外,鋼材的作用必不可少,它比鋁除了重量的缺點外,在強度方面優勢很明顯。CT6採用PHS高強度鋼,用來完整保護乘員艙的安全。另外鋼板衝壓件放在底盤的最下面,因為鋼材在NHV性能更優秀,用在對聲響較為敏感的下車體覆蓋件可以大幅降低了乘員艙的噪音。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在正確的地方採用正確的材料”。什麼叫“在正確的地方採用正確的材料”?我第一次聽到這樣觀點的是奧迪,奧迪的工程師向我們舉例:例如在某些地方,我們在更輕量化的鋁合金和鋼材,某些地方我們用了更薄的鋼板。

是否一定要堅持全鋁車身?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理念,就連最早使用全鋁車身的奧迪,當初一個勁在A8、A2、TT和R8上使用,但新一代TT也不再堅持全鋁,而是鋼鋁混合結構。另一位用鋁高手是捷豹路虎,可能它們建立了最大的鋁工廠,能夠大幅降低全鋁車身的成本(而且它們的產量不如奧迪高),所以才堅持了全鋁車身方向。

對於凱迪拉克CT6來說,這套車身結構基於鋼鋁混合,當然這當中鋁合金的貢獻是最大的,混合鋁制合金材料車身占比超過57%,抗扭強度達到同級最好的36.6Knm/Deg。

其實不僅是鋁合金,而是基於長久以來在航空航太領域複合材料學,結構力學,多種複合材料的連結,讓最適合的材料以最恰當的形態出現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讓CT6輕量化的同時又保持車身高剛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