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趣事|哪吒被傳入大唐,為啥人們堅持保留了他好鬥的性情

作者:嚴優,作家、專欄作者、文藝時評者和民間文藝研究者,著有歷史傳奇《小妹掛帥》、《華麗之傷》、《顛倒火焰》和當代中短篇小說、雜文若干。

哪吒,真是我大中華朝野文學史中的一朵奇葩,

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不過我們這裡先把“嫉惡如仇的少年英雄小哪吒”這個概念摘出來,只聊一聊鮮為人知“少兒不宜”的哪吒。

哪吒(ne2 zha4)在許多人心裡是“小英雄”,是法力超強的戰仙,是頑皮可愛的孩子。哪吒這名字非常不親民,說相聲的小師傅們管他叫“哪托(na3 tuo1)”,

真是盡得“莊稼人不識舶來品”之神。

在學界多認為他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的第三子,佛教護法神之一。沒有東來天朝之前,天王家老三對惡人,動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是個“再瞅一眼就弄死你”的直腸子凶神夜叉。

來到東土大唐之後,

哪吒就逐漸被我大中華本土化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裡還給他整理了一套完整的中國履歷。及至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二神書裡領銜出演,哪吒更是聲名鵲起,終於進擊成為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熊孩子。

總結起來,我“中華哪吒”具有以下特質:

首先,低齡化。原先佛經故事裡最多說他是“少年”,到了二神書中減齡為“年方七歲”,“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蓋肩”,成了一個肩挎呼啦圈的輪滑小豆包形象。

其次,神奇出生。被母親懷孕三年半才生下來,這是典型的大人物胎曆。其它如出生時“一團紅氣,滿屋異香”,生下來是個肉球等,就不細說了。

第三,重序家譜。民間借來唐初李衛公李靖的大名,給哪吒找了個中國爹。為了配合佛教原典“第三子”的說法,

又給他配了倆哥-這倆哥保留“吒”字權當行輩,而從五行中取金、木別之,聽起來就接地氣多了。可以說,這倆哥其實是哪吒“生”出來的。

第四,跨界發展。原本是佛教天王之子,到了中土就改成道教太乙真人弟子、靈珠子下凡;原本是佛教護法神,到了中土就改成姜子牙先鋒官、玉皇駕下戰仙。

第五,裝備國產化。哪吒原來在印度也就是拿個金剛棒等,“捧塔常隨天王”。到了我東土,除了著名的定制輪滑鞋“風火輪”還保留著“火焰三昧”的異域風情,像乾坤圈、混天綾、乾坤弓、震天箭、火尖槍等等,基本上在國產裝備庫中就都能找到對應了。

第六,彰顯叛逆性。宋代的《禪林僧寶傳》、《景德傳燈錄》等都提到哪吒“析骨還父肉還母”的事蹟,可惜語焉不詳。到了《西遊》與《封神》,他的叛逆性被濃墨重彩地大書特書,哪吒終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經典的逆子形象。

哪吒有多“逆”?

哪吒不聽話好惹事。去洗海水浴,非拿搓澡巾混天綾狂攪海水玩。人家海鮮一族招你惹你了,你洗個澡就把人家給拆遷了,龍王能不憤怒嗎。還跑到陳塘關城樓上去亂射箭。誒呀熊孩子,那箭是兵器,射出去要死人的啊喂。

哪吒兇殘好殺。把巡海夜叉打得“腦漿迸流”,殺死龍子敖丙又抽筋,生抓龍王敖光鱗甲……輪到自殺時,剖腹、剜腸、剔骨肉,眼睛都不眨。

哪吒忤逆不孝,詈母弑父。他自殺後,去求母親幫他建行宮受香火,母親猶豫,他就威脅“吵你個六宅不安”;李靖砸了他的行宮,他借助蓮花重生後,立馬去報仇,“就趕到海島,也取你首級來,方泄吾恨!”

咱們文學史上的逆子形象不是沒有,尤其民間勸孝故事裡有不少反面典型。但描寫得這麼鮮活的,少見;從逆子而正神並被世人景仰的,哪吒更是獨一份。父慈子孝了幾千年,哪吒千里追殺老爹、不依不饒的情節,對人們的衝擊力太強了。便是太乙與普賢、文殊、燃燈幾大跨界真人聯手阻攔的情節,怕也只是增加了父子交戰的觀賞性。讀者大約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多,恨不得親見哪吒怎麼生吞活剝了老爹吧。

有趣的是,打著“磨真性”、“保真君”的幌子,這種忤逆居然可以不被追究。最多就是發給老爹一個道具,讓他在熊孩子忤逆病發作的時候可以“祭出寶塔收妖孽”,進行純武力鎮壓。可是他那忤逆不孝的小心靈呢?沒人去改造。真人們就這樣任憑他口服心不服下去,最終竟還修成了正果。

大約中國的熊孩子們被儒家的“父父子子”壓制太久,可算有個哪吒當代言人出口氣,因此堅決保留下這股子叛逆勁兒,不容洗白。

本文由未名湖是個海洋平臺編輯

本文系“未名湖是個海洋”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可惜語焉不詳。到了《西遊》與《封神》,他的叛逆性被濃墨重彩地大書特書,哪吒終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經典的逆子形象。

哪吒有多“逆”?

哪吒不聽話好惹事。去洗海水浴,非拿搓澡巾混天綾狂攪海水玩。人家海鮮一族招你惹你了,你洗個澡就把人家給拆遷了,龍王能不憤怒嗎。還跑到陳塘關城樓上去亂射箭。誒呀熊孩子,那箭是兵器,射出去要死人的啊喂。

哪吒兇殘好殺。把巡海夜叉打得“腦漿迸流”,殺死龍子敖丙又抽筋,生抓龍王敖光鱗甲……輪到自殺時,剖腹、剜腸、剔骨肉,眼睛都不眨。

哪吒忤逆不孝,詈母弑父。他自殺後,去求母親幫他建行宮受香火,母親猶豫,他就威脅“吵你個六宅不安”;李靖砸了他的行宮,他借助蓮花重生後,立馬去報仇,“就趕到海島,也取你首級來,方泄吾恨!”

咱們文學史上的逆子形象不是沒有,尤其民間勸孝故事裡有不少反面典型。但描寫得這麼鮮活的,少見;從逆子而正神並被世人景仰的,哪吒更是獨一份。父慈子孝了幾千年,哪吒千里追殺老爹、不依不饒的情節,對人們的衝擊力太強了。便是太乙與普賢、文殊、燃燈幾大跨界真人聯手阻攔的情節,怕也只是增加了父子交戰的觀賞性。讀者大約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多,恨不得親見哪吒怎麼生吞活剝了老爹吧。

有趣的是,打著“磨真性”、“保真君”的幌子,這種忤逆居然可以不被追究。最多就是發給老爹一個道具,讓他在熊孩子忤逆病發作的時候可以“祭出寶塔收妖孽”,進行純武力鎮壓。可是他那忤逆不孝的小心靈呢?沒人去改造。真人們就這樣任憑他口服心不服下去,最終竟還修成了正果。

大約中國的熊孩子們被儒家的“父父子子”壓制太久,可算有個哪吒當代言人出口氣,因此堅決保留下這股子叛逆勁兒,不容洗白。

本文由未名湖是個海洋平臺編輯

本文系“未名湖是個海洋”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