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影業發展離不開小小的爆米花:世界歷史上爆米花拯救了電影院

19世紀上半葉,北美捕鯨人去智利時,覺得爆米花這種小東西很可愛,

就帶回了新英格蘭。不久,爆米花就在北美流行起來,1848年,它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小零食。幾十年後,蒸汽爆米花機的發明更是加深了這種零食的流行程度。擁有一台爆米花機就能大批量生產爆米花,而且能流動販賣,方便那些在室外看運動會、馬戲和逛集市的人們購買。

最初的電影是無聲電影,那會兒電影用的字幕只有上流社會人士才能享受與品鑒。

電影院為了保持這種上流品位,不允許顧客攜帶零食觀影,當然也就不允許攜帶爆米花。這一方面是擔心吃爆米花弄髒地毯,另一方面是吃爆米花時發出的聲音不太優雅。

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文化不高的中下層人士才得以走進電影院,到1930年,美國每週去看電影的人數達到了近億之多,電影的聲音已經可以蓋過吃零食的聲音了。這使得電影院老闆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開放觀眾帶零食觀影。

正在影院老闆猶豫不決的時候,街頭小販卻大肆利用了這個商機,小販用10美元一大包的爆米花在電影院外面擺攤售賣,成本低但買的人很多,這讓售賣爆米花的街頭小販不亦樂乎。但當時電影院還沒公開讓觀眾帶零食觀影,這樣早期的電影院就在衣帽間外邊專門掛著標識,要求觀眾寄存衣帽和爆米花。爆米花就這樣成為了人們最早在影院中偷偷摸摸攜帶的食物。

儘管仍然想維持影院的上流路線,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攜爆米花入場,電影院老闆終於覺得這個商機不能忽視,於是他們把影院大廳租借給小販,允許他們售賣爆米花。雖然位置更像是在影院前的街道上,小販們卻也樂意,因為這反而可以拓寬生意——既可賣給觀眾也可賣給街上的行人。後來,影院經理逐漸意識到,若省去中間商,直接出售爆米花,

他們可能會獲得更多利潤。於是,很多影院開始自設爆米花機,但也有影院仍然拒絕引入,覺得爆米花機會降低他們的檔次。

20世紀30年代,電影院生意開始走下坡,很多影院出現虧損,只有那些轉向賣爆米花和其他零食的影劇院倖免倒閉。這一下促使很多影院轉變了態度,終於開始自己販賣爆米花等零食。這樣,爆米花和電影就再也分不開了。

不巧的是,20世紀60年代電視機出現了,

人們開始在家而不去影院看電影了,可爆米花在家裡不易製作,所以爆米花一時間銷量下降。這時,一項新產品爆米花機問世了,只需將其放到爐子上就可以自動製作爆米花。一下子爆米花在家裡也可以製作,隨著微波爐的普及,爆米花就更加興盛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電影院文化逐漸傳入其他國家,“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慣也一起打包出口。發展到後來,人們想到電影院就會很自然地想到爆米花,一提到看電影,就會不假思索地去買爆米花。爆米花進入電影院之後,它的年產量暴增20倍。

爆米花的熱銷,甚至帶動了玉米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二戰期間,食糖管制,爆米花更成為看電影時唯一的零食選擇。上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爆米花產業和好萊塢電影一起達到史無前例的最高峰。不過,外界對爆米花進入電影院並非沒有批評的聲音,那時的報紙上,常常出現批評看電影吃零食等不良習慣的文章,還有人出臺“觀影禮節”之類的指南,勸說觀眾放棄吃爆米花。當然,爆米花等零食銷售對電影觀看習慣也有不少影響。例如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即使不太長的電影也有中場休息,其實就是要給電影院提供二次販賣零食的機會。

據報導,2013年萬達院線爆米花售賣收入達3.9億元,占賣品總收入的72%,而票房收入極佳的電影《無人區》據說也就賣出2.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約有六成的人會抱著一桶爆米花觀看電影。

原來小小爆米花竟然是影院利潤大來源。爆米花生產成本低,但售價相當高,與製作電影相比,爆米花的利潤十分可觀。2013年全國觀影約6.1億人次,全年總票房約217.69億元,人均票價36元左右,而一桶爆米花的售價就在20元左右。爆米花為何會成為影院利潤的巨大來源呢?這與邊吃邊看的影院文化有關。在美國只要是電影院就必有爆米花,如果想在街邊尋覓一處看電影的場所,只要聞到爆米花的香味就可以很輕鬆地找到電影院。

爆米花帶來的巨大利益,在經濟學家那裡成為了值得推崇的“爆米花經濟”現象,這種主附產品相互促進、小產品搭著大市場的行銷模式更是被商人們運用在了其他產業方面。例如,KTV通常設置內部超市,其商品價格明顯高於市場價,瓜子花生類零食普遍在15元左右,酒水價格至少是市場上的2倍,這正是完美運用“爆米花行銷模式”的典型例子。

一提到看電影,就會不假思索地去買爆米花。爆米花進入電影院之後,它的年產量暴增20倍。

爆米花的熱銷,甚至帶動了玉米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二戰期間,食糖管制,爆米花更成為看電影時唯一的零食選擇。上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爆米花產業和好萊塢電影一起達到史無前例的最高峰。不過,外界對爆米花進入電影院並非沒有批評的聲音,那時的報紙上,常常出現批評看電影吃零食等不良習慣的文章,還有人出臺“觀影禮節”之類的指南,勸說觀眾放棄吃爆米花。當然,爆米花等零食銷售對電影觀看習慣也有不少影響。例如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即使不太長的電影也有中場休息,其實就是要給電影院提供二次販賣零食的機會。

據報導,2013年萬達院線爆米花售賣收入達3.9億元,占賣品總收入的72%,而票房收入極佳的電影《無人區》據說也就賣出2.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約有六成的人會抱著一桶爆米花觀看電影。

原來小小爆米花竟然是影院利潤大來源。爆米花生產成本低,但售價相當高,與製作電影相比,爆米花的利潤十分可觀。2013年全國觀影約6.1億人次,全年總票房約217.69億元,人均票價36元左右,而一桶爆米花的售價就在20元左右。爆米花為何會成為影院利潤的巨大來源呢?這與邊吃邊看的影院文化有關。在美國只要是電影院就必有爆米花,如果想在街邊尋覓一處看電影的場所,只要聞到爆米花的香味就可以很輕鬆地找到電影院。

爆米花帶來的巨大利益,在經濟學家那裡成為了值得推崇的“爆米花經濟”現象,這種主附產品相互促進、小產品搭著大市場的行銷模式更是被商人們運用在了其他產業方面。例如,KTV通常設置內部超市,其商品價格明顯高於市場價,瓜子花生類零食普遍在15元左右,酒水價格至少是市場上的2倍,這正是完美運用“爆米花行銷模式”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