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頭鯨,兩座城:三天三夜的抹香鯨救護之旅

一頭受傷的抹香鯨,遊到廣東兩座海濱城市深圳、惠州的岸邊,三天三夜,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3月13日,專家查看抹香鯨的情況。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漁民、漁政工作人員、潛水夫、專家學者紛紛加入營救隊伍,不遺餘力接力救護,但最終沒有留住它的生命。可這場相逢,還是留下了些什麼,並非全無痕跡。

一位惠州市民伸手撫摸鯨魚因擱淺後被壓壞的尾鰭。

3月12日

抹香鯨全身被漁網纏住

“它應該是感覺到我們在幫它,主動張開嘴”

當時這條鯨全身都被漁網纏住,最先趕到的漁政部門和漁民開始清除鯨背後的漁網,隨後趕到的追浪俱樂部的3名教練下海清理頭部和身體水下部分的漁網。

受困的抹香鯨

清理它背上的漁網時,它還是有點抵觸的,但隨著漁網的解除,似乎鯨也感受到人類善良。

“剛開始我們沒有發現它的嘴裡也有漁網。但它很聰明,有些網纏得特別緊,它應該是感覺到我們在幫它減輕痛苦,我在水下幫它清理漁網時,它突然張開了嘴,我才發現鯨的嘴裡也全是網。”追浪俱樂部的教練“自在”說,這條鯨下頜的圓柱形牙齒大約有3釐米長,

當時手裡只有一把剪刀,從外面拽不出它嘴裡的漁網,“當時想也沒想,就伸手進去清理漁網,現在想想有點後怕,但是它非常配合。”

當天12時20分,隨著漁網被清理完畢,抹香鯨游向惠州海域。

抹香鯨在海面徘徊。

3月13日

抹香鯨在近海徘徊,

面臨擱淺危險

“知道我們在幫忙,也在努力往外遊。”

13日上午壞消息傳來,這條抹香鯨仍在惠州近海海域徘徊,並有擱淺的可能。當天上午,大鵬漁政大隊和追浪俱樂部的潛水教練趕到惠州海域參與營救,參與追援的教練“自在”第二次和抹香鯨“親密接觸”:由於抹香鯨進入惠州捕撈區域,身上再次纏上漁網,“自在”和另一名教練再次進行清理,後來為了防止它擱淺,他們還用手去推,

幫助抹香鯨遊動,“當時它真的很有靈性,知道我們在幫忙,也在努力往外遊。”

工作人員試圖通過敲擊船體引導被困抹香鯨離開。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3月14日

抹香鯨無法游向深海

專家、漁政和潛水夫繼續開展救援行動

13日至14日淩晨,深惠兩地的救援力量開始聯手合作,大鵬漁政、惠州漁政支隊、大亞灣漁政大隊、惠州保護區、龍崗邊防大隊都參與了救援。其間抹香鯨一度快遊到航道,為了不讓社會船隻靠近驚嚇到抹香鯨,航道一度進入管制狀態。

潛水夫在抹香鯨身上安裝儀器對其進行聽覺測試,判斷其健康狀況。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沒有一個人抱怨辛苦。”廣東省漁政總隊大鵬支隊、中國海監廣東省總隊大鵬支隊大隊長趙靚說,“船沒有篷,也沒有座位,只能站著,為了不上衛生間,大家基本上不喝水,但大家都沒有怨言。

民間多方力量的參與為海洋瀕危動物的救助提供了案例和模式。作為由潛水夫組成的珊瑚保育組織——潛愛大鵬此前已參加過救助瀕危海洋生物的行動。潛愛大鵬秘書長夏嘉祥表示,海洋瀕危動物的救助,通過民間和政府的良性互動,是完全可行的。“民間報案+漁政出警”是最便捷的救助途徑。

工作人員在抹香鯨身上安裝儀器對其進行聽覺測試,判斷其健康狀況。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3月15日

專家確認抹香鯨死亡

15日,據現場專家綜合現場情況判斷,在廣東惠州港油庫碼頭附近海域擱淺的抹香鯨已死亡。惠州漁政部門的船隻將抹香鯨拖至惠州港碼頭,由潛水夫下海固定抹香鯨後,利用機械設備將鯨魚吊起並運走。

搭載著專家和漁政工作人員的船隻停在抹香鯨旁。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中科院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員李松海表示:“目前死因還無法確定,各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對鯨魚造成影響,比如損傷鯨魚的聲呐系統從而迷失方向導致被困,海洋垃圾也是海洋動物的主要威脅。”

惠州漁政部門搬運抹香鯨。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下一站抹香鯨將運往位於惠陽區平潭鎮的惠州市海洋與漁業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加工製作成標本用於科普研究及宣傳。

專家和民間組織

通過“朋友圈”聯繫海內外專家制定營救方案

“這次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我們從最初發現,到組織協調各方力量及時投入,有序開展工作,雖然最後的結果有點遺憾,但我們實施了科學施救,避免了二次傷害。”趙靚說。

夏嘉祥表示,通過這次事件,希望在海洋救助方面形成一個專家智囊團,“對於民間力量和執法者來說,哪些是瀕危物種,每一個瀕危物種救助情況的區別,遇到這些問題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專家”。

抹香鯨救援的背後,反映出公眾保護海洋意識的提高。“愛護海洋資源、人人有責,我覺得每個人都應本著這樣的態度,儘快解救海洋瀕危生物”,最初發現抹香鯨的林先生表示。

經過74小時的守候,抹香鯨還是離開了。和抹香鯨相遇的時候,我們對它的過去一無所知,不知它從何而來,也不知它為何而來。但相遇的那瞬,纏繞它周身的漁網和它身上的傷口註定讓我們難以忘記。

奇跡最終沒有發生,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以尊重生命、以人性溫暖為主題的故事。抹香鯨標本中的這個故事,將在多少年後,仍能讓人感受到一個城市的體溫,加深對生命價值的理解。

大鵬漁政、惠州漁政支隊、大亞灣漁政大隊、惠州保護區、龍崗邊防大隊都參與了救援。其間抹香鯨一度快遊到航道,為了不讓社會船隻靠近驚嚇到抹香鯨,航道一度進入管制狀態。

潛水夫在抹香鯨身上安裝儀器對其進行聽覺測試,判斷其健康狀況。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沒有一個人抱怨辛苦。”廣東省漁政總隊大鵬支隊、中國海監廣東省總隊大鵬支隊大隊長趙靚說,“船沒有篷,也沒有座位,只能站著,為了不上衛生間,大家基本上不喝水,但大家都沒有怨言。

民間多方力量的參與為海洋瀕危動物的救助提供了案例和模式。作為由潛水夫組成的珊瑚保育組織——潛愛大鵬此前已參加過救助瀕危海洋生物的行動。潛愛大鵬秘書長夏嘉祥表示,海洋瀕危動物的救助,通過民間和政府的良性互動,是完全可行的。“民間報案+漁政出警”是最便捷的救助途徑。

工作人員在抹香鯨身上安裝儀器對其進行聽覺測試,判斷其健康狀況。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3月15日

專家確認抹香鯨死亡

15日,據現場專家綜合現場情況判斷,在廣東惠州港油庫碼頭附近海域擱淺的抹香鯨已死亡。惠州漁政部門的船隻將抹香鯨拖至惠州港碼頭,由潛水夫下海固定抹香鯨後,利用機械設備將鯨魚吊起並運走。

搭載著專家和漁政工作人員的船隻停在抹香鯨旁。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中科院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員李松海表示:“目前死因還無法確定,各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對鯨魚造成影響,比如損傷鯨魚的聲呐系統從而迷失方向導致被困,海洋垃圾也是海洋動物的主要威脅。”

惠州漁政部門搬運抹香鯨。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下一站抹香鯨將運往位於惠陽區平潭鎮的惠州市海洋與漁業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加工製作成標本用於科普研究及宣傳。

專家和民間組織

通過“朋友圈”聯繫海內外專家制定營救方案

“這次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我們從最初發現,到組織協調各方力量及時投入,有序開展工作,雖然最後的結果有點遺憾,但我們實施了科學施救,避免了二次傷害。”趙靚說。

夏嘉祥表示,通過這次事件,希望在海洋救助方面形成一個專家智囊團,“對於民間力量和執法者來說,哪些是瀕危物種,每一個瀕危物種救助情況的區別,遇到這些問題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專家”。

抹香鯨救援的背後,反映出公眾保護海洋意識的提高。“愛護海洋資源、人人有責,我覺得每個人都應本著這樣的態度,儘快解救海洋瀕危生物”,最初發現抹香鯨的林先生表示。

經過74小時的守候,抹香鯨還是離開了。和抹香鯨相遇的時候,我們對它的過去一無所知,不知它從何而來,也不知它為何而來。但相遇的那瞬,纏繞它周身的漁網和它身上的傷口註定讓我們難以忘記。

奇跡最終沒有發生,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以尊重生命、以人性溫暖為主題的故事。抹香鯨標本中的這個故事,將在多少年後,仍能讓人感受到一個城市的體溫,加深對生命價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