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六感”真的存在嗎?科學家是這麼解釋的

有時,很多人會提前“注意”到某些事情的變化,但卻說不清究竟為何會“注意”到,很多人便將功勞歸功於“第六感”。顧名思義,“第六感”就是出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外的第六種感覺。

有的人聲稱,具有第六感的人能夠預測事物的好壞發展方向。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那麼,在科學上究竟有沒有關於第六感的解釋呢?

看破未來?或許只是大腦的幻覺

專家認為,人們將“預估”事件發展的未來,但卻無法將如何“預估”描述出來的能力歸納為“第六感”從根本上講是錯誤的。

專家指出,探查到外部事物細微的變化並不是什麼所謂的超能力,而是人類的本能。神經信號每分每秒都在源源不斷地上傳至大腦,但是供我們意識解讀的只是那一小部分,因為將資料處理成意識可感受的資訊本身就需要大量時間。

而當人的器官捕捉到外界變化時,由於時間太短,大腦並沒有充足的時間對這些資訊進行處理和理解,因此會產生一種模糊的感覺。

精妙的視覺器官

在加拿大的有一項關於第六感的實驗,在試驗中,實驗物件被要求觀看顯示器上的一組圖像,每個圖像大概會停留0.25秒。40個實驗物件分為A、B兩組,A組從頭至尾都是一樣的圖像,而B組則會看到前後有細微差別的圖像。

實驗人員表示,人類的視覺系統是一種十分靈敏精巧的系統,它能夠觀察到物體細微的變化,但我們的意識卻難以對這些變化進行詳細的處理並展現給我們,因此並不能描述出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更多的時候只能說個大概。

通過誘發人腦電活動並通過CT掃測人腦對不同複雜度、不同數量物體的反應情況,科學家表示,當物體發生變化時,人類大腦將會在100毫秒內感受到,但當200毫秒以後才能更詳細地進行處理,加工部分的腦電活動才會增強。

事實上,如果對“第六感”展開深入的研究,

科學家不僅要已解剖學為標準,還需要在處理腦資料時進行線性或非線性的變換,如果僅僅使用神經科學來研究,似乎難以達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