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預付卡“燙手山芋”難道一定要吃? 變異的融資工具“圈錢”擴張危害大

網路配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預付卡,正在變成一隻龐大的“燙手山芋”。

伴隨龐大發行數量逐年遞增的,是預付消費卡的消費投訴和糾紛。

12315熱線受理預付卡消費投訴,從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間增長了121倍。迄今,預付卡消費投訴占市消保委年投訴量的5%,並從美容美髮、健身零售等傳統行業向網約車、共用單車等新領域蔓延。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執法檢查”聚焦預付卡消費維權。由此引出的話題是:預付卡,這只“燙手山芋”難道一定要吃嗎?

群體性糾紛

關門和不能兌付投訴逾七成

近年來,由於預付卡消費引發的典型案例表明,尤其是洗浴、餐飲、健身等行業,通常企業所發放的消費卡數量眾多,由於商家不兌現承諾或違反約定,引起消費者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集體投訴和群體糾紛,並非個案。

2014年10月,滬上知名養生機構康駿會館的60多家門店一夜之間全部停止會員服務,購買充值會員卡的會員約上萬人,

其中不少人的卡內餘額在萬元以上。此外,“瑪花纖體”突然關門,“麗池會所”閉門謝客,滬上較為著名的共用卡、得仕卡也被眾多商戶停用,更有一些小規模的髮卡企業因倒閉或老闆不辭而別造成消費者投訴直線上升。

12315熱線統計顯示,2003年受理預付卡消費投訴為28件,2013年則達到了3425件,10年間增長了121倍;2014年,市消保委共受理預付性消費投訴6194件,2015年至今持續居高不下。

12315熱線統計還顯示,2015年以來市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共處理預付卡消費投訴14632件,其中,2015年3996件,2016年7635件,2017年3001件,呈現明顯增長趨勢,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674萬元。投訴涉及:關門停業、服務縮水、經營者未及時履約、誘導消費、扣頭承諾難以兌現、退卡糾紛等。投訴金額逐年增大,群體性消費糾紛時有發生,2016年發生規模不等的預付卡群體性糾紛近百起。

12345市民熱線的統計則顯示,2016年1-12月共接到單用途預付卡投訴9619件;涉及“關門”的投訴為1997家,

門店轉讓不能正常兌付或者退卡的為839家,這兩類投訴占預付卡投訴的70.24%。

“預付卡現象,表面看是市場消費問題,實質已成社會問題。”市人大代表吳荷生說,如果監管不當勢必帶來更大隱患。

“融資工具”

圈錢擴張野蠻生長

預付卡消費,為何能夠覆蓋眾多領域?

對消費者而言,曾經,預付消費卡攜帶方便、使用便利,還可享受更多的折扣優惠;但是,

當眾多行業都採用預付卡經營模式,消費者幾乎就失去了選擇權,不買卡,就無法得到質價相符的公平服務,“山芋”再燙,好象也不得不吃。

對企業而言,發行預付消費卡可提前鎖定客戶,促進商品銷售,提高結算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較之使用銀行卡所需支付的手續費,發行預付消費卡較低。因此,預付消費卡頗具市場潛力,這種“一窩蜂”,就好像所有的行業都看好“房地產”那樣,無論本行是幹什麼都,都要去試試房地產。

更重要的,對數量龐大的髮卡企業,預付卡實際上已“變異”為融資工資,無論是小微企業,還是規模較大企業。其中,一些規模較大企業,將預付卡銷售帶來的龐大資金用於經營擴張,但盲目擴張野蠻生長勢必帶來內部管理危機,員工甚至發不出工資,成為引發群體性投訴的“導火索”。因此,大打折扣大肆發售預付卡的“圈錢”擴張,無異於飲鴆止渴,這種“融資”最終帶來的,不是繁榮而是崩盤。

“而對一些小微企業來說,要融資,目前是否只有預付卡一種辦法?”市人大代表袁立說,金融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的金融化,讓小微企業有了更多融資管道,預付卡並不具有融資“唯一性”。

那麼,作為尷尬的“融資工具”,較之已經並可能繼續造成的社會問題,預付卡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尷尬備案

新規則有待確立

雖然,預付卡已成為相當普遍的經營模式,卻基本處於監管盲區。2012年11月,商務部發佈《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旨在全面加強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管理,本市也啟動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備案制度。但這一制度並未成為強制規範,效果有限。以康駿會館為例,即便經營者已經在市商務委完成了單用途預付卡備案,但仍然無法避免倒閉跑路。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尚未在預付費經營模式的資金規模、信用狀況等主體資質上設置門檻,亟需先行制定政府規章,設計有效監管模式,防範單用途預付卡潛在的巨大社會風險。

為此,市人大代表錢翊樑建議制定《上海市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暫行規定》,提升髮卡門檻———工商登記註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上;上一會計年度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繳付高額保證金,下限為收取預付卡總金額的30%,並且隨收取預付卡總金額的增加而遞增,最高達70%;若給消費者造成損失,企業的股東與主要經營者連帶賠償責任。

在新的規則尚未建立之時,大資料平臺是否能先為預付卡監管出把力?“商務委不妨為髮卡企業提供免費資訊系統,這個系統要完整顯示髮卡及消費資訊,隨時可以監控企業,以便精准監管。”市人大代表尹邦奇說。

目前,預付卡監管地方立法正在醞釀中,預計今年年底前出臺。預付卡這只“燙手山芋”,究竟何去何從,拭目以待。

無論本行是幹什麼都,都要去試試房地產。

更重要的,對數量龐大的髮卡企業,預付卡實際上已“變異”為融資工資,無論是小微企業,還是規模較大企業。其中,一些規模較大企業,將預付卡銷售帶來的龐大資金用於經營擴張,但盲目擴張野蠻生長勢必帶來內部管理危機,員工甚至發不出工資,成為引發群體性投訴的“導火索”。因此,大打折扣大肆發售預付卡的“圈錢”擴張,無異於飲鴆止渴,這種“融資”最終帶來的,不是繁榮而是崩盤。

“而對一些小微企業來說,要融資,目前是否只有預付卡一種辦法?”市人大代表袁立說,金融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的金融化,讓小微企業有了更多融資管道,預付卡並不具有融資“唯一性”。

那麼,作為尷尬的“融資工具”,較之已經並可能繼續造成的社會問題,預付卡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尷尬備案

新規則有待確立

雖然,預付卡已成為相當普遍的經營模式,卻基本處於監管盲區。2012年11月,商務部發佈《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旨在全面加強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管理,本市也啟動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備案制度。但這一制度並未成為強制規範,效果有限。以康駿會館為例,即便經營者已經在市商務委完成了單用途預付卡備案,但仍然無法避免倒閉跑路。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尚未在預付費經營模式的資金規模、信用狀況等主體資質上設置門檻,亟需先行制定政府規章,設計有效監管模式,防範單用途預付卡潛在的巨大社會風險。

為此,市人大代表錢翊樑建議制定《上海市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暫行規定》,提升髮卡門檻———工商登記註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上;上一會計年度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繳付高額保證金,下限為收取預付卡總金額的30%,並且隨收取預付卡總金額的增加而遞增,最高達70%;若給消費者造成損失,企業的股東與主要經營者連帶賠償責任。

在新的規則尚未建立之時,大資料平臺是否能先為預付卡監管出把力?“商務委不妨為髮卡企業提供免費資訊系統,這個系統要完整顯示髮卡及消費資訊,隨時可以監控企業,以便精准監管。”市人大代表尹邦奇說。

目前,預付卡監管地方立法正在醞釀中,預計今年年底前出臺。預付卡這只“燙手山芋”,究竟何去何從,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