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培訓教師是如何幫學員克服演講恐懼心理的

針對學員演講恐懼心理,首先要找到恐懼點,上一篇文章我已經提到過如何找到了“恐懼點”,

培訓教師接著引導學員以這個恐懼點為圓心,以提問和回答為“半徑”做“圓”,進行對比性的自我懇談。比如,培訓教師帶領學員對比著提出並回答如下問題:

1、我認為自己什麼事做得最完美?

2、我將這件事做得這麼完美,是因為我生來就做得好呢還是後天勤加練習的結果?

3、我用了多長時間、花費了多大的精力才使自己學會了某種技能?

4、我用於學習和訓練當眾講話的時間是多少?

5、我過去是不是將學習當眾講話、訓練當眾講話與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等量齊觀,給予同樣的重視?

設置這些問題的目的,旨在引導學員認識到,完美是一個過程,而非目標。當眾講話的訓練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日臻完美的過程。

我們已有的技能,是通過長期的、經常性的學習、訓練而來的。但是,除去職業演講家,當眾講話對於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來說,不是一個經常性的行為。首先,我們對它的認識不夠;其次,我們訓練的時間不足,再次,我們實踐的機會不多。由此可見,設置一個過高的、過於完美的期待值,無異於強迫咿呀學語的幼兒出口成章,是十分滑稽可笑的。所以必須要降低當眾講話的心理預期,
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和思維模式,循序漸進、不斷完善。這些逐步深入的問題,就如同不斷延長的“圓”的半徑。“半徑”越長,“圓”的面積越來越大,恐懼的程度也隨之逐步降低。經過這樣重複不斷的自我分析並輔之以口才實踐訓練,這個學員最終克服了當眾講話恐懼心理,能夠隨心所欲地在眾人面前談吐自若、揮灑自如了。

當然,由於學員的氣質類型不同、性格特徵迥異,

每個人的“恐懼點”是不同的。我們談及這一事例,只是為了說明自我分析的模式,各個學員的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

作者介紹:文若河,著名演講力理論研究與訓練專家,北大、清華、浙大、廈大等高校EMBA班、總裁班特邀演講力訓練講師,

每月在北大、復旦開設為期3天的“張嘴就來”精英演講力訓練營,為職場人士解決演講、溝通問題,著有《會說話,得天下》《競聘演講輕鬆過關》《給你的口才加點“料”》《河出此言》等暢銷書籍,歡迎留言交流演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