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開大門,拓展“朋友圈”,讓交響樂的“中國之聲”傳遍世界

第34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將在4月28日晚開幕。開幕音樂會上,上海交響樂團委約中國音協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交響組曲《敦煌》將進行首演,用交響音符帶領觀眾回望絲路文明。

透過這個亞洲地區最古老的交響樂團,我們看到西方交響樂的瑰寶在過去100多年間被持續引入中國。同時,我們也看到,在這片音樂藝術的深厚土壤中,逐漸孕育出中國交響樂創作的種子。通過持續不斷的委約創作,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用西方音樂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推動交響樂的“中國之聲”傳遍世界。

從黃自到朱踐耳,推動中國交響樂創作的萌芽和發展

20世紀初,上海交響樂團前身——上海工部局樂隊先後迎來了德國指揮布克和義大利鋼琴家梅、指揮家梅百器擔任指揮。他們除了將貝多芬、莫札特、海頓等古典音樂巨擘的作品引入中國外,還積極指揮樂隊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火鳥》、拉威爾《鵝媽媽》等20世紀的新作上演,讓上海與歐美的音樂潮流保持同步。這樣的音樂環境,也推動了中國交響樂創作的萌芽。

1930年,梅百器在大光明電影院指揮樂隊首演了黃自的《懷舊》,

成為上海工部局樂隊演奏曲目中首次出現的中國樂曲。這是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音樂作品,是中國交響樂創作的初試啼音。此後,中國作品便常常出現在工部局音樂會節目單上。1933年,工部局樂隊甚至舉行了《大中國之夜》音樂會,整場曲目都是中國作品。1935年,工部局樂隊錄製了黃自為電影《都市風光》所作的《都市風光幻想曲》,這是中國第一首為電影配樂創作的器樂作品。

梅百器指揮工部局樂隊在蘭心大戲院演奏。

1933年5月,俄國作曲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的交響詩《北平胡同》由工部局樂隊首演。作曲家從上海弄堂遙望北平胡同,夾雜著對中國大地風土人情的感受和回憶。今年3月,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率領樂團在“海派文化藝術節”再次奏響這部80多年前的作品,精彩依舊。

余隆指揮《北平胡同》。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交響樂團不斷擴充演奏曲目並增加中國作品的上演比例,格外注重推廣中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朱踐耳、阿克儉、瞿維、鄭德仁、劉敦南、梁壽祺、馬培元等扛鼎人物赫然在列,

大批優秀的委約作品相繼湧現。他們立足于傳統,並借鑒西方技法,在現代的藝術語境中創造性地運用新的音樂語言,賦予傳統民族文化新的思想內涵。

在上海交響樂團的眾多委約創作中,不得不提駐團作曲家朱踐耳。如今已95歲高齡的朱老,創作生涯長達近70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直做著“交響夢”的朱踐耳,在60歲以後才真正開始了交響樂的創作。憑藉豐富的創造力和不懈的嘗試,他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創作出11部風格各異的交響樂作品。

朱踐耳的作品將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國傳統文化、音樂思維、語言風格進行了有機結合,並在作品內涵的深刻性和題材的廣闊性上不斷開拓,每一部作品都力求自我超越。指揮和錄製了朱踐耳交響曲集和管弦樂曲集的指揮家陳燮陽曾說:“朱踐耳一生全都用在音樂創作上了。”時至今日,上海交響樂團仍然會在每個樂季中安排朱踐耳作品專場演出,以紀念他對中國交響樂創作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彙聚中外力量,讓全世界都來聆聽“中國之聲”

近年來,隨著上海交響樂團國際化水準的提升,中國作品委約創作的版圖也在不斷擴展。在廣邀葉小綱、陳其鋼、許舒亞、鄒野、趙麟等中國作曲家奮筆創作之餘,上海交響樂團也在積極為中國作品挖掘“洋寫手”,讓全世界音樂家都來講述“中國故事”。多次橫掃格萊美獎、奧斯卡金像獎和普利策獎的作曲家約翰·寇里亞諾創作出了《甜美的早晨》,2010年在上海音樂廳首演,整部作品用李白詩詞《戰城南》串聯起創作脈絡。美國新銳電子音樂作曲人安迪·保秋,則將國球乒乓作為一種樂器,創作出讓人驚豔的《乒乓協奏曲》,2015年由上海交響樂團首演。還有去年亮相上海夏季音樂節、被譽為世界上最有潛力的青年作曲家之一的法齊爾·薩伊創作的《中國狂想曲》。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以跨文化的視角描繪和演繹著對於中國文化的感悟。

約翰·寇里亞諾《甜美的早晨》 2010年在上海首演

除了彙聚中外一流創作力量譜寫“中國故事”,上海交響樂團還積極拓展國際“朋友圈”,聯合世界各地的作曲家、藝術家、樂團,讓他們化身中國文化的使者推廣中國作品,提升中國作品的國際影響力。

法齊爾·薩伊的《中國狂想曲》去年夏天由上海交響樂團首演

隨著上海交響樂團與紐愛愛樂樂團、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墨爾本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合作的日益加深,中國文化的傳播,從原先的中國樂團“單槍匹馬”發展到國際夥伴的“組團前行”。同時,馬友友、文格洛夫等一批享譽世界的藝術家的加盟,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文化傳播的半徑。比如,上海交響樂團與紐約愛樂聯合委約的《甜美的早晨》,先由紐約愛樂樂團在美國進行全球首演,再由上海交響樂團進行亞洲首演,通過兩團的“合力”,增加中國作品在國際上的曝光度和影響力。《甜美的早晨》總譜也經由國際音樂出版巨頭G.Schirmer出版,進入全球各大職業樂團的視野。

在去年舉辦的首屆上海以撒·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組委會特設“最佳中國作品演繹獎”,也是另闢蹊徑,吸引國際一流評委、各國參賽選手主動接觸、瞭解和關注中國作品。與此同時,上海交響樂團還善於利用網路和社交媒體的力量,拓展中國作品的世界傳播。獨具創意的《乒乓協奏曲》在全球最大的古典音樂視頻網站Medici上創下一個月300多萬次的點擊量,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

從推動中國交響樂創作的萌芽,到持續拓展中國交響樂創作的版圖,上海交響樂團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和刷新著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隨著越來越多中外一線創作力量的彙集,上海正成為中國交響樂作品走向世界的樞紐,讓全世界都來聆聽“中國之聲”。

題圖和視頻說明:美國作曲家安迪·保秋的《乒乓協奏曲》,在2015年上海夏季音樂節首演,上海夏季音樂節和北京國際音樂節聯合委約。圖片由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圖片編輯:曹立媛在60歲以後才真正開始了交響樂的創作。憑藉豐富的創造力和不懈的嘗試,他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創作出11部風格各異的交響樂作品。

朱踐耳的作品將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國傳統文化、音樂思維、語言風格進行了有機結合,並在作品內涵的深刻性和題材的廣闊性上不斷開拓,每一部作品都力求自我超越。指揮和錄製了朱踐耳交響曲集和管弦樂曲集的指揮家陳燮陽曾說:“朱踐耳一生全都用在音樂創作上了。”時至今日,上海交響樂團仍然會在每個樂季中安排朱踐耳作品專場演出,以紀念他對中國交響樂創作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彙聚中外力量,讓全世界都來聆聽“中國之聲”

近年來,隨著上海交響樂團國際化水準的提升,中國作品委約創作的版圖也在不斷擴展。在廣邀葉小綱、陳其鋼、許舒亞、鄒野、趙麟等中國作曲家奮筆創作之餘,上海交響樂團也在積極為中國作品挖掘“洋寫手”,讓全世界音樂家都來講述“中國故事”。多次橫掃格萊美獎、奧斯卡金像獎和普利策獎的作曲家約翰·寇里亞諾創作出了《甜美的早晨》,2010年在上海音樂廳首演,整部作品用李白詩詞《戰城南》串聯起創作脈絡。美國新銳電子音樂作曲人安迪·保秋,則將國球乒乓作為一種樂器,創作出讓人驚豔的《乒乓協奏曲》,2015年由上海交響樂團首演。還有去年亮相上海夏季音樂節、被譽為世界上最有潛力的青年作曲家之一的法齊爾·薩伊創作的《中國狂想曲》。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以跨文化的視角描繪和演繹著對於中國文化的感悟。

約翰·寇里亞諾《甜美的早晨》 2010年在上海首演

除了彙聚中外一流創作力量譜寫“中國故事”,上海交響樂團還積極拓展國際“朋友圈”,聯合世界各地的作曲家、藝術家、樂團,讓他們化身中國文化的使者推廣中國作品,提升中國作品的國際影響力。

法齊爾·薩伊的《中國狂想曲》去年夏天由上海交響樂團首演

隨著上海交響樂團與紐愛愛樂樂團、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墨爾本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合作的日益加深,中國文化的傳播,從原先的中國樂團“單槍匹馬”發展到國際夥伴的“組團前行”。同時,馬友友、文格洛夫等一批享譽世界的藝術家的加盟,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文化傳播的半徑。比如,上海交響樂團與紐約愛樂聯合委約的《甜美的早晨》,先由紐約愛樂樂團在美國進行全球首演,再由上海交響樂團進行亞洲首演,通過兩團的“合力”,增加中國作品在國際上的曝光度和影響力。《甜美的早晨》總譜也經由國際音樂出版巨頭G.Schirmer出版,進入全球各大職業樂團的視野。

在去年舉辦的首屆上海以撒·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組委會特設“最佳中國作品演繹獎”,也是另闢蹊徑,吸引國際一流評委、各國參賽選手主動接觸、瞭解和關注中國作品。與此同時,上海交響樂團還善於利用網路和社交媒體的力量,拓展中國作品的世界傳播。獨具創意的《乒乓協奏曲》在全球最大的古典音樂視頻網站Medici上創下一個月300多萬次的點擊量,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

從推動中國交響樂創作的萌芽,到持續拓展中國交響樂創作的版圖,上海交響樂團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和刷新著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隨著越來越多中外一線創作力量的彙集,上海正成為中國交響樂作品走向世界的樞紐,讓全世界都來聆聽“中國之聲”。

題圖和視頻說明:美國作曲家安迪·保秋的《乒乓協奏曲》,在2015年上海夏季音樂節首演,上海夏季音樂節和北京國際音樂節聯合委約。圖片由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圖片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