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理解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睡眠時間更長?

日前,長三角首屆“幼小銜接與兒童發展”高峰論壇在杭師大舉行,在論壇上,華南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袁愛玲特別強調了規律睡眠:“有調查顯示,班裡成績排名前三的孩子,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

要比後三位多1小時。”(錢江晚報4月26日)

根據這一調查,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應當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成績。這一結論毫無疑問的正確的,因為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我國也對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做出了規定:要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10小時,

初中學生9小時,高中學生8小時。但是,進一步分析成績與睡眠的關係,則可能與目前的作業佈置有關。成績好的同學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需要的時間更短,因此,會有更充足的時間睡眠,而成績一般的同學,完成作業需要更長的時間,於是影響睡眠,睡眠不足又進一步影響學習的精力,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睡眠,
關鍵在於改變目前“一刀切”要求、佈置統一作業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佈置個性化作業,給學生彈性選擇空間。

有一些人專家和家長認為,孩子完成作業時間長,主要原因是學習習慣不好,因此,應該解決學習習慣問題,成績好的學生,往往都有好的學習習慣。這聽上去也有道理。可問題是,即便解決了學習習慣問題,也不能忽視個體學習能力、興趣的差異,有的同學十分認真做作業,

但花很長時間也完成不了學校的作業。

忽視個體的能力和興趣差異,提出一樣的學習要求,只會出現一種結果:作業對成績好的學生的味口,而成績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就“陪太子攻書”。而且久而久之,這會造成對成績一般學生的打擊,嚴重影響其自信心。

調查顯示,我國有近6成中小學生(近1億)睡眠達不到國家規定的9小時標準。針對中小學生睡眠不足的問題,教育部曾要求學校減少作業量,可是,這同樣是“一刀切”的要求,當作業量減少後,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就感到學校的學習吃不飽,這帶來的進一步問題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不少家長送孩子去培訓班,而當成績好的學生都去上培訓班時,

成績一般的學生的家長,也不甘落後,這令些學生的學業負擔更為嚴重。

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多元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才能根本解決這一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因材施教。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卻十分困難。一方面,中小學並無辦學自主權,難以結合學生特點開設課程,探索適合學生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老師實行個性化教育,需要投入更多時間教學,設計課後作業,可這會吃力不討好,因為很多家長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學習能力有差異,會用最高標準要求孩子。再就是,目前的升學評價體系,是用單一標準評價學生,中小學教學,也就圍著單一標準轉,難以進行多元教育與個性教育。

其實,所謂的素質教育,不是聽上去好聽的愉快教育,也不是看上去很美的唱唱跳跳教育,而是發展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多元教育、個性教育,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對數學、科學感興趣,那他們可以以成為學術人才作為發展目標,這部分學生是適合現今的應試評價體系的(應試評價的科目正好是其感興趣擅長的科目),而其他學生則不適合這一評價體系,他們的個性、能力需要其他評價體系進行評價。也就是說,目前的單一、一元評價體系,只適合少部分學生,而讓所有學生的個性、能力得到重視,獲得發展空間,必須進行個性化教育。

因此,學生的睡眠與學習成績的關係問題,不是引導家長給學生足夠的睡眠時間,就能理順。而需要實施個性化教育,這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賦予教師教育自主權,同時改革評價體系。

需要投入更多時間教學,設計課後作業,可這會吃力不討好,因為很多家長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學習能力有差異,會用最高標準要求孩子。再就是,目前的升學評價體系,是用單一標準評價學生,中小學教學,也就圍著單一標準轉,難以進行多元教育與個性教育。

其實,所謂的素質教育,不是聽上去好聽的愉快教育,也不是看上去很美的唱唱跳跳教育,而是發展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多元教育、個性教育,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對數學、科學感興趣,那他們可以以成為學術人才作為發展目標,這部分學生是適合現今的應試評價體系的(應試評價的科目正好是其感興趣擅長的科目),而其他學生則不適合這一評價體系,他們的個性、能力需要其他評價體系進行評價。也就是說,目前的單一、一元評價體系,只適合少部分學生,而讓所有學生的個性、能力得到重視,獲得發展空間,必須進行個性化教育。

因此,學生的睡眠與學習成績的關係問題,不是引導家長給學生足夠的睡眠時間,就能理順。而需要實施個性化教育,這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賦予教師教育自主權,同時改革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