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後廚用小家電更安全了!食品接觸材料新國標出臺

廚用小家電食品安全 “毒瘤”終於被摘除。

據悉,9種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新國標已於4月19日開始實施。次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電鍋專業委員會與15家企業聯合編寫的《電飯煲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手冊》發佈,

家電材質的使用安全終於告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標準與手冊的實施將帶動整個廚用小家電行業衛生安全水準的提高,推動產品品質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黃金期已至

隨著國內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水準的提高,

各式各樣的小家電需求看漲,如養生類小家電,榨汁機、原汁機、破壁機、豆漿機、真磨醇漿機等等,又如懶人小家電,切碎機、洗碗機、炒菜機……

在需求的帶動之下,市場銷售情況方面也比較樂觀,根據市場監測資料顯示,2016年全年小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近12%。細分到各個品類,電飯煲表現尤其亮眼,2016年電鍋的總產量3.4億台,出口近5000萬台。我國電飯煲零售市場規模達到近150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15.2%,其中IH電飯煲的份額線下管道達到42.9%,比2014年提高了23.5個百分點。

依據從“有”到“優”的消費結構轉變以及未來市場的巨大需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幾年將是中國小家電市場爆發性增長的黃金時期。還有預測資料指出,小家電市場整體規模到2020年有望達到4600億元。

材質安全問題凸顯

伴隨小家電市場的增長,廚房電器中所使用的塑膠、不銹鋼等零部件導致的小家電“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

2016年初,電水壺錳超標的話題曾經一度刷爆了朋友圈,雖然相關機構、專家紛紛出面澄清,但是卻難以減輕人們對於材質安全的擔心。

此前,來自海關的消息稱,一些出口的用於食品加工的家電產品遭銷毀或退貨現象時有發生。

2016年1-5月,僅歐盟就針對我國出口的各種食品接觸材料發出30餘次不合格通報,其中由於使用的不銹鋼品質不合格通報就占到近三成。

而近期,江蘇省質監局公佈的一組電飯煲產品品質抽檢資料,更是將廚衛小家電食品接觸材料安全問題推到了大眾視野中。據瞭解,此次共監督抽查產品76批次,合格63批次。在蒸發殘渣測試中,測試人員根據國家標準GB 11678-1989食品容器內部聚四氟乙烯塗料衛生標準進行測試。

根據測試結果顯示在4%乙酸煮沸並浸泡的試驗條件下,有13批次產品超過參考限量值(≤60mg/L),除此之外,在重金屬物質測試中,在4%乙酸煮沸並浸泡的試驗條件下,有1批次產品的重金屬鉻為0.02 mg/L,超出≤0.01mg/L的參考限值。這些測試不合格,在電飯煲使用的過程中,如煲湯、煮食食物的情況下,可能產生超標的不溶解物,從而對人體的健康帶來安全隱患。

有媒體曾披露過,有些以低價取勝的雜牌企業,其生產的產品會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如不銹鋼採用非食品級的,塑膠不按要求使用耐熱PP材料,而是使用添加了很多填料和助劑的改性PP材料,甚至使用廢塑膠。

標準認證逐步完善

如今,這種亂象有望改變。4月19日,我國9類食品接觸材料的新國標將正式實施,涉及到的材料有:搪瓷製品、陶瓷製品、玻璃製品、食品接觸用塑膠樹脂、食品接觸用塑膠材料及製品、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材料及製品、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食品接觸用塗料及塗層以及食品接觸用橡膠材料。

據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常州)重點實驗室主任商貴芹介紹,新標準體系非常清晰,相對完善,適用範圍更為廣泛。“電飯煲在蒸氣閥或者蓋子外部用到印刷油墨或元件,在煮飯過程中有蒸氣接觸到它,這也屬於食品接觸的範疇。”她強調。

標準的範疇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和使用過程中的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工具和設備,及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油墨、黏合劑、潤滑油等,不包括消毒劑、消毒劑和公共輸水設施。食品接觸材料強制性國家標準已發佈,其中除了個別標準已於2016年9月實施,兩項基礎性標準將於2017年10月實施外,其他標準均於2017年3~4月全部生效。

而《電飯煲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手冊》的發佈,則是電鍋行業對新國標實施的回應和細化落地。

據瞭解,電鍋涉及的材料種類很多,生產工藝過程對材料的食品安全影響甚大。《手冊》從分析電飯煲常規接觸食品材料種類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著手,梳理了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歐盟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配套法規,技術標準要求,並結合中國新發佈的GB4806系列標準及配套標準,擬定了相關質保體系要求。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王雷表示,《電飯煲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手冊》的發佈,以及未來電飯煲新能效標準的落地實施,加之為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相關標準出臺,必定提升我國電飯煲產品消費體驗,推動我國電飯煲產業技術水準不斷升級。

有些以低價取勝的雜牌企業,其生產的產品會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如不銹鋼採用非食品級的,塑膠不按要求使用耐熱PP材料,而是使用添加了很多填料和助劑的改性PP材料,甚至使用廢塑膠。

標準認證逐步完善

如今,這種亂象有望改變。4月19日,我國9類食品接觸材料的新國標將正式實施,涉及到的材料有:搪瓷製品、陶瓷製品、玻璃製品、食品接觸用塑膠樹脂、食品接觸用塑膠材料及製品、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材料及製品、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食品接觸用塗料及塗層以及食品接觸用橡膠材料。

據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常州)重點實驗室主任商貴芹介紹,新標準體系非常清晰,相對完善,適用範圍更為廣泛。“電飯煲在蒸氣閥或者蓋子外部用到印刷油墨或元件,在煮飯過程中有蒸氣接觸到它,這也屬於食品接觸的範疇。”她強調。

標準的範疇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和使用過程中的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工具和設備,及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油墨、黏合劑、潤滑油等,不包括消毒劑、消毒劑和公共輸水設施。食品接觸材料強制性國家標準已發佈,其中除了個別標準已於2016年9月實施,兩項基礎性標準將於2017年10月實施外,其他標準均於2017年3~4月全部生效。

而《電飯煲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手冊》的發佈,則是電鍋行業對新國標實施的回應和細化落地。

據瞭解,電鍋涉及的材料種類很多,生產工藝過程對材料的食品安全影響甚大。《手冊》從分析電飯煲常規接觸食品材料種類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著手,梳理了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歐盟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配套法規,技術標準要求,並結合中國新發佈的GB4806系列標準及配套標準,擬定了相關質保體系要求。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王雷表示,《電飯煲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手冊》的發佈,以及未來電飯煲新能效標準的落地實施,加之為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相關標準出臺,必定提升我國電飯煲產品消費體驗,推動我國電飯煲產業技術水準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