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碗媽糊,如何讓人愛上一座城

寇全軍 | 文、圖

上周在北京北土城,路邊的一個特色小店裡和幾個河南老鄉聚餐,

一個人民日報的記者、一個光明日報的記者、一個前記者他一直想成為河南人、一個央企的朋友,大家邊吃邊聊,沒有主題的閑侃。

那我就起個頭聊媒體環境吧,一句話說半截就被光明的攔住了,他說“沒有環境你聊環境不是費唾沫嗎”,好吧!那就聊情懷,我剛說出了情,懷還在牙齒上沒有蹦出來,被人日的打住了,他吼我。他說“誰給我聊情懷,我給誰急”。

我們吃的是雲南菜特色是菌鍋,菜是我點的,最便宜的菌鍋四百八,俺勒個親娘哎,太他媽貴了。我就點了幾個家常菜,吃半天大家沒看見菌鍋,光明的那傢伙又劈頭蓋臉訓我一頓“上這來,不吃菌鍋來個球啊”,你說我這倒楣催的,我張羅的局酒還沒喝上一盅,被連訓帶吼,我摸摸兜一咬牙“服務員,來個四百八滴”。

幾杯小二下肚,聊天漸入佳境,幾個吃貨老鄉聊起了老家美食!

我的老家有款小吃叫“媽糊”,區域性非常強,是鹿邑縣方圓三十裡以內獨有的特色食品,好比北京的“豆汁”,媽糊比較稠豆汁比較稀。

媽糊以地產黃豆、小米浸泡膨脹後磨碎為沫,取汁小火煮成。色白如乳,細膩無渣,滑潤如脂,香甜爽口,不亞乳汁,故名媽(俗稱奶水)糊,

飲時佐以鹹面黃豆。喝媽糊也有學問,手托碗底嘴唇半張含住碗邊,順時針逆時針來回吸溜,剛出鍋的媽糊好喝而且不燙嘴,媽糊下肚碗乾淨如洗。

相傳,有一年苦縣(今鹿邑)人民遭了災,先淹後旱莊稼絕收。就兩樣莊稼--大豆和穀子沒有絕收,

神奇般的活了過來,收了一部分。其它莊稼就不行了,大部分絕收,人們感到害怕,這怎麼活下去。不少人家把僅收的一點穀子和大豆留給老人和小孩吃,青壯勞力外出逃荒要飯。

一天,苦縣城裡來了一個白鬍子老頭,腰裡帶個藥葫蘆,也可能是酒葫蘆,手握一根趕牛鞭子,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揮炸了鞭“嘎”,嘴裡說:“喝稀別吃幹,多活幾十天。”

有的人很留意,這個白鬍子老頭說的有道理,

已經有災了,不能再按正常年景過日子,於是就把穀子去掉皮,加上黃豆一泡,泡成後在磨上一推成了稀糊塗,再放鍋裡一煮,一個人吃上兩碗,再吃些野菜,樹葉和榆樹皮之類的東西,不就把一年過去了嗎?大家就別外出了,外出逃荒說不定會餓死在外面。

一傳十,十傳百,都猜白鬍子老頭是老子,他在點化大家不要外出,都喝稀飯配些野菜,湊合著種上小麥,不至於能把人餓死。

後來人們通過再加工,再創造,把煮面黃豆撒在媽糊上,喝起來更好喝,更耐人品味。據父母講,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靠媽糊養大的,因為在大饑荒時期,浦乳期的母親根本沒有奶水。

幾個大老爺們聊的口水直流,四百八的菌鍋在冒著熱氣看著大家,誰也沒有動她。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大家的鄉愁“先生,我們要打烊了,誰把單買嘍”,我靠,心裡的鄉愁把我們弄迷糊了。

開頭拉下個李姓老鄉忘了介紹,他外出到上海打拼多年,成了億萬富翁,五年前回鄉投資不太成功,據說上海的那一套在他們老家玩不轉,只會桌面上的,桌面下的道行不行。最後他買嘍單,我還混張飯店的VIP卡。

上週末,我帶上次一起吃飯的幾位老鄉回老家考察,估計他們因為我把媽糊吹的太好了,典型的幾個吃貨,非要纏住我去鹿邑看看。

鹿邑縣縣委大院

我們幾個老鄉週五坐火車到鄭州,第二天早上開車從大玉米出發,兩個小時左右到鹿邑西高速收費站,在縣文化局工作的哥們在高速口迎接。整整兩年,沒有回老家了,我類個乖乖,筆直的迎賓大道兩旁綠樹成蔭,進入城區,看見即將脫下外衣的華聯商廈和文化中心,那叫一個大氣,放在北京也輸不了幾毛錢。

中午是在縣招待所吃的,飯菜以老家特色美食為主,沒有酒怪稀罕嘞,機關午飯不讓喝酒好,可我胃口一般,因為沒有媽糊。有七十年歷史的縣委大院讓我入迷,紅磚勾縫,建築雖然陳舊,在裡面工作人員的大腦卻是新的,進城三公里處處是景,多為他們的功勞。

據考證在整個河南,超過五十年的縣委大院不過三處。大家交流是在文廟(也叫黌學堂)裡進行,黌學堂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說是過去先賢授課的地方。縣裡的父母官(家鄉兩年的變化,值得我喊父母官)給大家介紹了鹿邑,這幾年的變化及未來的規劃,希望漂在外地的家鄉人,能多回家瞅瞅。講真,我內心充滿愧疚!

千年銀杏樹

下午,文化局的哥們全程陪同,帶我們參觀了明道宮(老子講學的地方)、太清宮(老子出生地)、老子學院、渦河濕地公園等。最後去的是,孔子問道老子的地方,是一顆兩千多年的銀杏樹,當地叫白果樹,兩千多年的樹幹需要七八個人才能環繞,而且沒有風化根深葉茂。

傍晚華燈初上,在新區的湖邊溜達一圈,我眼睛濕潤,不敢相信這就是,在我心裡髒亂差的老家,環顧四周,音樂噴泉、彩燈明亮、小橋流水、碧波蕩漾。我掐了下腮幫子,我日,疼。這就是我的家鄉,我的根在這裡。

晚飯七點多才吃,飯館在縣電影院對面的一個小巷裡,我們點的有媽糊,雞蛋拌蒜、各種蒸菜、咸餅子、毛雞蛋…..大家吃的是滿頭大汗,純正的家鄉話隨口而出“咦,真得勁”。我喝了兩碗媽糊,腰帶已松了兩個眼還沒喝過癮。

鹿邑新區湖邊夜景

三十年前為了溫飽,離開家鄉外出闖蕩,每次回家都很匆忙,根本沒有在仔細打量她,沒有想到三十後的老家鹿邑,現在猶如一個少女,端莊秀麗,魅力四射。

我年少離家時情景記的很清,三十年前的一個早上,二哥送我到縣裡,在汽車站門口小攤上,一塊錢吃的“三葷三素一碗粥”三個素水煎包、三個肉水煎包、一碗媽糊,飯後心一狠扭頭上車離開家鄉。

三十年後的早上,我又吃了“三葷三素”花四塊錢,同是一座城雖然場景不同,一碗媽糊讓我的根無法改變,老子是鹿邑類。鹿邑縣有史記載的設城建置之始,距今已有4000餘年,是老子的出生地,道教祖庭。以後多帶朋友回家,一是看家鄉小城美景,二是弘揚老子文化,更重要的是喝一碗老家媽糊。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一傳十,十傳百,都猜白鬍子老頭是老子,他在點化大家不要外出,都喝稀飯配些野菜,湊合著種上小麥,不至於能把人餓死。

後來人們通過再加工,再創造,把煮面黃豆撒在媽糊上,喝起來更好喝,更耐人品味。據父母講,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靠媽糊養大的,因為在大饑荒時期,浦乳期的母親根本沒有奶水。

幾個大老爺們聊的口水直流,四百八的菌鍋在冒著熱氣看著大家,誰也沒有動她。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大家的鄉愁“先生,我們要打烊了,誰把單買嘍”,我靠,心裡的鄉愁把我們弄迷糊了。

開頭拉下個李姓老鄉忘了介紹,他外出到上海打拼多年,成了億萬富翁,五年前回鄉投資不太成功,據說上海的那一套在他們老家玩不轉,只會桌面上的,桌面下的道行不行。最後他買嘍單,我還混張飯店的VIP卡。

上週末,我帶上次一起吃飯的幾位老鄉回老家考察,估計他們因為我把媽糊吹的太好了,典型的幾個吃貨,非要纏住我去鹿邑看看。

鹿邑縣縣委大院

我們幾個老鄉週五坐火車到鄭州,第二天早上開車從大玉米出發,兩個小時左右到鹿邑西高速收費站,在縣文化局工作的哥們在高速口迎接。整整兩年,沒有回老家了,我類個乖乖,筆直的迎賓大道兩旁綠樹成蔭,進入城區,看見即將脫下外衣的華聯商廈和文化中心,那叫一個大氣,放在北京也輸不了幾毛錢。

中午是在縣招待所吃的,飯菜以老家特色美食為主,沒有酒怪稀罕嘞,機關午飯不讓喝酒好,可我胃口一般,因為沒有媽糊。有七十年歷史的縣委大院讓我入迷,紅磚勾縫,建築雖然陳舊,在裡面工作人員的大腦卻是新的,進城三公里處處是景,多為他們的功勞。

據考證在整個河南,超過五十年的縣委大院不過三處。大家交流是在文廟(也叫黌學堂)裡進行,黌學堂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說是過去先賢授課的地方。縣裡的父母官(家鄉兩年的變化,值得我喊父母官)給大家介紹了鹿邑,這幾年的變化及未來的規劃,希望漂在外地的家鄉人,能多回家瞅瞅。講真,我內心充滿愧疚!

千年銀杏樹

下午,文化局的哥們全程陪同,帶我們參觀了明道宮(老子講學的地方)、太清宮(老子出生地)、老子學院、渦河濕地公園等。最後去的是,孔子問道老子的地方,是一顆兩千多年的銀杏樹,當地叫白果樹,兩千多年的樹幹需要七八個人才能環繞,而且沒有風化根深葉茂。

傍晚華燈初上,在新區的湖邊溜達一圈,我眼睛濕潤,不敢相信這就是,在我心裡髒亂差的老家,環顧四周,音樂噴泉、彩燈明亮、小橋流水、碧波蕩漾。我掐了下腮幫子,我日,疼。這就是我的家鄉,我的根在這裡。

晚飯七點多才吃,飯館在縣電影院對面的一個小巷裡,我們點的有媽糊,雞蛋拌蒜、各種蒸菜、咸餅子、毛雞蛋…..大家吃的是滿頭大汗,純正的家鄉話隨口而出“咦,真得勁”。我喝了兩碗媽糊,腰帶已松了兩個眼還沒喝過癮。

鹿邑新區湖邊夜景

三十年前為了溫飽,離開家鄉外出闖蕩,每次回家都很匆忙,根本沒有在仔細打量她,沒有想到三十後的老家鹿邑,現在猶如一個少女,端莊秀麗,魅力四射。

我年少離家時情景記的很清,三十年前的一個早上,二哥送我到縣裡,在汽車站門口小攤上,一塊錢吃的“三葷三素一碗粥”三個素水煎包、三個肉水煎包、一碗媽糊,飯後心一狠扭頭上車離開家鄉。

三十年後的早上,我又吃了“三葷三素”花四塊錢,同是一座城雖然場景不同,一碗媽糊讓我的根無法改變,老子是鹿邑類。鹿邑縣有史記載的設城建置之始,距今已有4000餘年,是老子的出生地,道教祖庭。以後多帶朋友回家,一是看家鄉小城美景,二是弘揚老子文化,更重要的是喝一碗老家媽糊。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