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的今天5:“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右)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左)具有歷史意義的握手

備受世人矚目的“汪辜會談”於1993年4月27日至28日在新加坡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授權民間機構領導人的第一次晤談,晤談的雙方分別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和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於1991年12月16日,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首任會長汪道涵曾任上海市市長,榮毅仁出任海協會名譽會長。

海協成立一年多來,為促進海峽兩岸的交往交流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一年便促成了兩岸新聞、文化、科技界和兩岸青年、少年兒童的雙向交流,協助處理了兩岸漁民的海上糾紛,並為推動兩岸商貿往來作出了努力。與臺灣海基會進行的關於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詢和開辦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的首個事務性商談也已草簽協議。

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於1990年11月21日,

在1991年3月9日正式掛牌工作。據臺灣方面聲稱,成立這個機構是為了既堅持與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又能面對兩岸交往中衍生的問題需要兩岸協商解決的現實。作為臺灣方面負責兩岸交流的“民間仲介機構”,海基會7億元新臺幣的基金裡,官方撥款占5.2億元,另1.8億元由臺灣一些民間企業捐助。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是前國民黨中常委,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

汪道涵與辜振甫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成了“汪辜會談”。

李光耀

這要從1992年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問新加坡說起。

楊主席在與李光耀會談時說,海峽兩岸談政治問題,條件還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談經濟。李光耀立刻問楊主席,能不能把您的話轉告給李登輝?楊主席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之後,據大陸駐新加坡大使館轉達李光耀的通報稱,他專程到臺灣,將楊主席的話帶給了李登輝。一段時間之後,李光耀又告訴中國大使館,李登輝同意兩岸對話,由兩會會長辜振甫和汪道涵談經濟,
地點就在新加坡。大陸同意了,汪辜會談成行。

新加坡方面在海皇大廈選擇了一間有兩個門的會議室進行會談。為了體現兩岸的“平等”, 汪道涵和辜振甫各由一個門進場,雙方沒有主賓之分。新加坡還特別安排雙方分別乘坐兩部電梯。而雙方簽訂的協議書有繁、簡體字兩個版本,落款有“日”無“年”,以尊重兩岸紀年方式的不同。

會議地點海皇大廈

1993年4月27日早,新加坡方面安排汪道涵和辜振甫第一次見面的地點在海皇大廈26層的一個房間。有趣的是,兩位老人不僅在兩岸政治舞臺上角色近似,而且在年齡、閱歷、愛好等方面也有許多近似之處。兩人年齡相差兩歲,都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此外他們還都是京劇票友。

兩位老先生終於見面,仿佛久別的老友重逢,十分相熟。

兩位老先生隔著長方形會議桌相視而笑,相互伸出手終於實現了兩岸高層人士40多年來的首次握手。那種經過戰亂後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歡的場面,讓人有一種“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覺。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汪辜會談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註定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沒有先後和主賓,分成兩部電梯、從兩個門同時進入;一個戲迷、一個票友,會談先談國粹京劇;宴會菜單毛筆手寫,“情同手足”、“龍族一脈”等菜名意味深長;宴會上,觥籌交錯,焦仁和、石齊平一個老勸酒、一個很能喝,分別被稱“叫人喝”、“十七瓶”;後來兩岸起風雲,會談成絕響,汪辜互贈筷筒、筆筒,分別寓“快統”、“必統”之意……

汪辜互贈筷筒、筆筒

汪辜會談已成佳話,二老在2005年的年頭、年尾先後辭世。 回望半個多世紀的兩岸關係歷史,可知今日兩岸和平發展來之不易,後繼者當珍惜!

會議地點海皇大廈

1993年4月27日早,新加坡方面安排汪道涵和辜振甫第一次見面的地點在海皇大廈26層的一個房間。有趣的是,兩位老人不僅在兩岸政治舞臺上角色近似,而且在年齡、閱歷、愛好等方面也有許多近似之處。兩人年齡相差兩歲,都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此外他們還都是京劇票友。

兩位老先生終於見面,仿佛久別的老友重逢,十分相熟。

兩位老先生隔著長方形會議桌相視而笑,相互伸出手終於實現了兩岸高層人士40多年來的首次握手。那種經過戰亂後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歡的場面,讓人有一種“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覺。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汪辜會談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註定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沒有先後和主賓,分成兩部電梯、從兩個門同時進入;一個戲迷、一個票友,會談先談國粹京劇;宴會菜單毛筆手寫,“情同手足”、“龍族一脈”等菜名意味深長;宴會上,觥籌交錯,焦仁和、石齊平一個老勸酒、一個很能喝,分別被稱“叫人喝”、“十七瓶”;後來兩岸起風雲,會談成絕響,汪辜互贈筷筒、筆筒,分別寓“快統”、“必統”之意……

汪辜互贈筷筒、筆筒

汪辜會談已成佳話,二老在2005年的年頭、年尾先後辭世。 回望半個多世紀的兩岸關係歷史,可知今日兩岸和平發展來之不易,後繼者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