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事業單位ABCDE類是怎麼分的?考試都考什麼?都在這了

最近,省級事業單位統考陸續開始,多省已經發佈招考公告,報名正在進行。事業單位統考跟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又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考試內容的差別。事業單位統考分類考試,

報名不同崗位考試內容會有所差別,有的考生對此還不是很瞭解,小編在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看完後您就清楚了。

考試類別設置

基於事業單位不同招聘崗位對人的能力素質有不同要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分類考試公共科目筆試分為綜合管理類(A類)、社會科學專技類(B類)、自然科學專技類(C類)、中小學教師類(D類)和醫療衛生類(E類)五個類別。

Ø 綜合管理類(A類)

主要適用於事業單位中以行政性、事務性和業務管理為主的崗位。

Ø 社會科學專技類(B類)

主要適用于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

Ø 自然科學專技類(C類)

主要適用於事業單位自然科學類專業技術崗位。

Ø 中小學教師類(D類)

主要適用於中小學和中專等教育機構的教師崗位。

Ø 醫療衛生類(E類)

主要適用于醫療衛生機構的專業技術崗位。

那麼,不同類別考試都考什麼呢?這裡各位考生要注意看了,

小編分類說明。

5.1 綜合管理類(A類)

5.1.1 《職業能力傾向測驗 (A類 ) 》

5.1.1.1 考試性質和目標

《 職業能力傾向測驗 ( A類 ) 》 是針對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從事管理工作密切相關的 、適合通過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 ,包括常識判斷 、言語理解與表達 、數量關係 、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等部分 。

5.1.1.2 考試內容與題型介紹

⑴常識判斷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重點測查綜合管理基本素質,涉及國情、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科技等方面。

例題:

甲單位招聘乙作為行政人員,下列哪一做法符合法律規定?

A.甲單位在乙入職三個月後,與乙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B.甲單位與乙簽訂期限為兩年的勞動合同,約定二個月試用期

C.乙在試用期內的工資為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五十

D.在試用期內,甲單位將乙解聘,未向乙說明理由

答案:B

⑵言語理解與表達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進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包括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概括材料主旨,把握主要資訊及重要細節,準確和得體地遣詞用字、表達觀點。

例題1:

細節決定差異,但是,過早地______於細節,會使你迷失在不重要的事物中,所以首先要抓住基礎,

______細節。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糾結 忽略 B.沉溺 摒棄

C.致力 考慮 D.集中 發現

答案:A

例題2:

管理學作為實踐性最強的一門學科,是出現在案例之後的。只有具備真實性、典型性、多維性的案例,才能成為教學中研究討論的優秀母本,由此而來的觀點因為有扎實案例的支撐,也才具有生命力、說服力、參考價值。脫離了真實案例而來的任何管理高論都是在浪費公眾寶貴的時間和熱情。

這段文字中“由此而來”的“此”指的是:

A.案例 B.實踐

C.管理學 D.研究討論

答案:A

⑶數量關係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係和解決數量關係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資料關係的分析、運算和推斷等。

例題:

某單位共有160名員工,該單位在七月份的平均出勤率為85%,其中女員工的平均出勤率為90%,男員工的平均出勤率為70%,問該單位共有男員工多少人?

A.40 B.50

C.70 D.120

答案:A

⑷判斷推理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事物關係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係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題型一:圖形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套或兩套圖形,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選出符合規律的一項。

例題:

A B C D

答案:C

題型二:定義判斷

每道題先給出定義(這個定義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然後列出四種情況,要求應試人員嚴格依據定義,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答案。

例題:

冗餘設計是指在人力資源聘任、使用、解雇、辭退、晉升等過程中要留有充分的餘地,使人力資源整體運行過程具有一定的彈性,當某一決策發生偏差時,留有糾偏和重新決策的餘地。

根據上述定義,以下不屬於冗餘設計的是:

A.某物業配電室配備了兩個人,即使一人有事外出,也可以保證有人值班

B.籃球比賽中雙方各出場5名隊員,但通常每支職業籃球隊有12~15人

C.某公司每年都會招一批大學生,讓他們在各個崗位實習,作為儲備幹部培養

D.設計部的一名員工辭職,公司立即從質檢部抽人兼任,同時人力資源部開始緊急招人

答案:D

題型三:類比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組相關的詞,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在備選答案中找出一組與之在邏輯關係上最為貼近或相似的詞。

例題:

老年證︰年齡

A.資格證︰工作 B.畢業證︰學位

C.傷殘證︰醫療 D.學生證︰身份

答案:D

題型四 :邏輯判斷

每道題給出一段陳述 ,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 ,不容置疑的 。要求應試人員根據這段陳述 ,運用一定的邏輯推論 ,選擇一個最恰當的答案 。

例題:

為緩解上下班高峰時段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某市計畫對這一時段進入中心城區的私人汽車徵收10元交通擁堵費,該費用將超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該區域的費用。專家稱,很多人會因此選擇乘坐公共汽車或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從而緩解這一時段的交通壓力。

以下各項如果為真,哪項不能削弱專家的論斷?

A.該市公共交通不發達

B.該市非上下班時段交通擁堵也很嚴重

C.中心城區的停車費遠高於要繳納的交通擁堵費

D.私人汽車車主多為高收入人群,對10元交通擁堵費不以為然

答案:B

⑸資料分析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複合性的資料資料進行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的能力,資料通常以統計性的圖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呈現。

例題:根據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2010年末,某市民用車輛擁有量達309.7萬輛,同比增長8.7%,其中,進口車擁有量12.54萬輛,增長43.2%。

2010年某市民用車輛擁有量

品 種 擁有量(萬輛) 同比增長(%) 汽車 170.25 15.6 電車 0.02 -8.8 摩托車 129.12 0.4 拖拉機 1.16 0.7 掛車 3.54 23.0 其他類型車 5.60 12.9

2010年末,該市個人車輛擁有量229.83萬輛,同比增長9.2%。個人汽車擁有量103.85萬輛,增長21.9%,其中個人轎車擁有量86.54萬輛,增長21.8%。

2010年該市新註冊車39.76萬輛,同比增長44.1%,其中新註冊汽車33.79萬輛,增長50.1%。全年報廢車輛5.81萬輛,下降53.1%。

2010年末,該市機動車駕駛人員數量為448.48萬人,同比增長9.2%,其中汽車駕駛人員412.56萬人,增長13.7%。

1.2009年末,該市民用車輛中進口車所占比重約為多少?

A.5% B.4%

C.3% D.2%

答案:C

2. 下列說法與資料相符的是:

A. 2010年該市擁有的民用車輛中汽車所占比重超過6成

B. 2010年該市汽車擁有量大幅上漲的原因是報廢車輛數量大幅下降

C 2010年該市進口車擁有量同比增速低於民用車輛平均水準

D. 2009年該市新註冊車輛數多於報廢車輛數

答案:D

5.1.2 《綜合應用能力(A類)》

5.1.2.1 考試性質和目標

《綜合應用能力(A類)》是針對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測查應試人員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1.2.2 考試內容和測評要素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的管理角色意識 、分析判斷能力 、計畫與控制能力 、溝通協調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

管理角色意識 :對管理崗位的職責許可權有清晰認識,能夠從管理者的角度理解、思考和解決問題,具有服務意識。

分析判斷能力 :面對工作情境 ,能夠發現和界定問題 ,分析問題原因及影響因素 ,做出恰當的評估和判斷 。

計畫與控制能力 :能夠根據崗位職責和工作要求 ,利用可支配的資源 ,設想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使工作按預想的進程和方向發展,以獲得期望的結果。

溝通協調能力 :能夠在管理工作中向有關人員徵詢意見 ,傳遞資訊 ,施加影響 ,獲得支持與配合 。

文字表達能力 :能夠根據管理工作需要撰寫文稿 ,準確和清晰地進行書面表達 。

5.1.2.3 試卷結構

試卷由注意事項、背景材料和試題三部分組成 ,全部是主觀性試題 。試題內容主要涉及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 ,如觀點歸納 、資料分類 、草擬信函 、會務安排 、應急處理 、聯絡通知等 。

5.2 社會科學專技類(B類)

5.2.1 《職業能力傾向測驗(B類)》

5.2.1.1 考試性質和目標

《職業能力傾向測驗(B類)》是針對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主要測查與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密切相關的、適合通過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包括常識判斷、言語運用、數量分析、判斷推理、綜合分析等部分。

5.2.1.2 考試內容與題型介紹

⑴常識判斷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重點測查歷史、哲學、文化、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人文素養。

例題: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泰戈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B.詩人徐志摩屬於“新月派”

C.安徒生是丹麥的童話作家

D.《靜靜的頓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

答案:D

⑵言語運用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進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包括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準確辨析詞義,正確進行詞語搭配,在此基礎上根據上下文邏輯關係和語境進行語序排列、選擇恰當的詞語和句子完成語句表達等。常見題型有詞語填空、句子填空、語序排列等。

例題1:

周敦頤通過自己的努力,豐富和發展了儒學思想理論體系,開拓了儒學發展的新境界,使之______,一掃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______,回歸到原有的正統地位,贏得了與釋、道競爭的全面勝利,取得了意識形態的主導權。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刮目相看 弊端 B.柳暗花明 蕭條

C.脫胎換骨 落寞 D.煥然一新 頹勢

答案:D

例題2:

“學習悖論”是古希臘有名的悖論之一,其內容是:人們在學習時通常會面臨兩種情況,一是不知道要學習的內容,二是已經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在這兩種情況下,學習都是無意義的,因為前者學習沒有目標,後者學習沒有必要。其實,破解這個悖論並不難,用我國古語中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謙受益”與“滿招損”

B.“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

C.“博觀而約取”與“厚積而薄發”

D.“學而不思則罔”與“思而不學則殆”

答案:B

例題3:

①自以為聰明是一種愚蠢,而自以為愚蠢卻可以是一種智慧

②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藉以達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虛偽的掩飾,而是一種真誠的人生態度——把自己擺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眾看作智者

③老子說過“大智若愚”,許多人把它理解為一種方法,甚至是一種偽裝

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智者,沒有人願意被冠以“愚者”之名

⑤在人的思想行為領域,愚和智看似對立,實則有相互轉化的關係

⑥但是從辯證法“兩極相通”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蘊含著某種意義上的“愚”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⑤⑥③ B.③①②④⑤⑥

C.④⑥⑤③①② D.④⑥⑤①③②

答案:D

⑶數量分析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係和解決數量關係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進行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的能力,主要涉及資料關係的分析、運算和推斷等。常見題型有數學運算、資料分析等。

例題1:

公園裡栽了一排雪松共37棵,每棵樹的間距為4米,現需要將樹的間距改為每隔6米一棵。那麼至多有多少棵雪松不必移動?

A.6 B.9

C.12 D.13

答案:D

例題2:

根據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2010年中、美、韓、日、法五國電影市場統計資料

人均年觀影次(次) 平均票價(美元) 平均票價占月收入比重 人口數(百萬人) 中國 0.2 5.30 1/57 1341.41 美國 4.3 7.89 1/490 310.28 韓國 2.9 7.00 1/236 48.91 日本 1.4 15.52 1/204 127.37 法國 3.3 8.63 1/412 62.96

1.表中人口第二少的國家,電影票平均價格高於表中幾個國家?

A.0 B.1

C.2 D.3

答案:D

2.以下關於2010年表中各國電影市場的說法正確的是:

A.美國人平均每年去電影院的次數比日本多3倍

B.日本的平均票價超過其他所有國家的2倍以上

C.韓國人每月把超過1%的月收入用於看電影

D.法國的電影票平均比中國的貴50%以上

答案:D

⑷判斷推理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事物關係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係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題型一:圖形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套或兩套圖形,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選出符合規律的一項。

例題:

A B C D

答案:C

題型二:定義判斷

每道題先給出定義(這個定義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然後列出四種情況,要求應試人員嚴格依據定義,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答案。

例題:

文字作品是指用文字或等同於文字的各種符號(包括數位記號)來表達思想或情感的形式,包括小說、詩歌、散文、論文、劇本、樂譜、文書、日記、科學專著和電腦軟體等作品。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不屬於文字作品的是:

A.詞曲作家趙某為電影創作了一部主題歌

B.編劇李某根據某部著名小說改編的劇本

C.作家小艾以某位歷史人物的生平為素材,用四年完成一部傳記體小說《落霞》

D.《格薩爾王》是藏族人民通過口口相傳流傳下來、並被藏族遊吟詩人廣泛傳唱的一部作品

答案:D

題型三:類比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組相關的詞,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在備選答案中找出一組與之在邏輯關係上最為貼近或相似的詞。

例題:

老年證︰年齡

A.資格證︰工作 B.畢業證︰學位

C.傷殘證︰醫療 D.學生證︰身份

答案:D

題型四:邏輯判斷

每道題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應試人員根據這段陳述,運用一定的邏輯推論,選擇一個最恰當的答案。

例題:

科學家對發掘于衣索比亞哈達爾遺址的南方古猿足骨的第4根蹠骨化石進行分析研究後發現,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他們據此認為,人類的祖先早在320萬年前就開始像現代人一樣用雙腳行走。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論證?

A.只有分析第4根蹠骨化石,才能發現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B.只有南方古猿才是人類的祖先

C.只有具有定型的弓形足,才能使用雙腳行走

D.只有使用雙腳行走,才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答案:D

⑸綜合分析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迅速、準確地對大量的文字資訊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主要包括對資訊的挖掘獲取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評判能力等。常見題型有主旨概括、語段銜接、隱含資訊推斷等。

例題:

根據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①網路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獲取資訊的便利,世界變得既立體又平面。所謂立體,是指資訊的豐富性使我們很容易較為全面地瞭解事物,使我們處在一個與世界的立體聯繫之中;所謂平面,是指大家處於同一個獲取資訊的平臺上,淩駕於人們之上的似乎在逐漸消逝。

②對於年輕人來講,這似乎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時代,也應該是一個幸福的時代。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普遍的焦慮彌漫在年輕人中間: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夠知道一切,但卻不知道我應該知道什麼——選擇的自由,使年輕人感受到了前輩們從未有過的恐慌。

③網路資訊與傳統出版業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較少受到社會理性的約束和過濾。網路上,越具有個人色彩的東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這樣的東西有很大幾率是“脾氣”,並不具有深厚的時代文化內涵。閱讀上的“羊群效應”使人產生從眾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潛意識裡以為通過這種“海量”閱讀就可以獲得知識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觀”,但最終,他們得到的卻只有空虛和焦慮。

④經典閱讀,會在潛移默化中讓人習得珍貴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比如讀四大名著,孩子首先會為故事所吸引,而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鐫刻著中國人在漫長歷史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故事的演進,會幫助孩子們辨別正邪、建立是非觀念,也使他們從中感受到除暴安良的快樂,培養出堅忍不拔的精神,燃燒起追求正義的熱情等等,而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動力。

⑤如果說小說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維方式,詩詞則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兒皆可誦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貪睡而錯過,對春光的珍愛與對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開,春光與生命、時代與生活是如此讓人愛戀,人們甚至不願放棄片刻的光陰;詩中即使含有一絲絲的傷感,也立刻在這種青春的情緒中蒸騰為對生活與生命的深情感受。愛讀這些詩的孩子,一定是熱愛生活的。

⑥打個比方,經典閱讀帶來的思維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們大腦的作業系統,越早安裝越好,任何時候安裝都不算晚。有了這個作業系統,我們就能更從容地面對海量的資訊,擺脫喧嘩和浮躁,消除恐懼和焦慮,在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裡沉靜下來,知道哪些是該選擇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會變得更加真實和有意義。

1.下面這段文字最可能位於哪兩段之間?

這時候,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經典是什麼?經典就是永不過時的東西,它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選擇下來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文化基礎。

A.①與②之間 B.②與③之間

C.③與④之間 D.④與⑤之間

答案:C

2.根據這段文字,下列哪一作品最能在情感方面對讀者產生直接影響?

A.《詩經》 B.《史記》

C.《紅樓夢》 D.《哈姆雷特》

答案:A

3.這篇文章針對的主要問題是:

A.資訊時代年輕人面臨閱讀內容選擇的困境

B.網路中的不良資訊影響了年輕人的價值觀

C.年輕人的閱讀時間被網路強大的娛樂功能所侵佔

D.奇特炫目的網路資訊使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

答案:A

4.下列哪項與這段文字表達的觀點最接近?

A.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B.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C.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佛蘭克林)

D.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答案:C

5.下列最適合做文章標題的是:

A.讀書與做人 B.閱讀是一生的事業

C.傳統出版業路在何方 D.網路時代更需經典閱讀

答案:D

5.2.2 《綜合應用能力(B類)》

5.2.2.1 考試性質和目標

《綜合應用能力(B類)》是針對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測查應試人員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2.2.2 考試內容和測評要素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能夠把握社會科學領域文本的事實和觀點,全面準確領會材料含義。

邏輯思維能力:能夠運用邏輯方法,對社會科學領域的現象、問題和觀點等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論證。

調查研究能力: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 ,針對社會科學領域的相關問題 ,系統地收集事實和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分析、評價和應用。

文字表達能力:能夠運用語言文字準確清晰地陳述意見、論證觀點、表達思想。

5.2.2.3 試卷結構

試卷由主觀性試題組成,主要題型包括概念分析題、校閱改錯題、論證評價題、材料分析題和寫作題等。每次考試從上述題型中組合選用。

自然科學專技類(C類)

這段文字中“由此而來”的“此”指的是:

A.案例 B.實踐

C.管理學 D.研究討論

答案:A

⑶數量關係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係和解決數量關係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資料關係的分析、運算和推斷等。

例題:

某單位共有160名員工,該單位在七月份的平均出勤率為85%,其中女員工的平均出勤率為90%,男員工的平均出勤率為70%,問該單位共有男員工多少人?

A.40 B.50

C.70 D.120

答案:A

⑷判斷推理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事物關係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係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題型一:圖形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套或兩套圖形,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選出符合規律的一項。

例題:

A B C D

答案:C

題型二:定義判斷

每道題先給出定義(這個定義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然後列出四種情況,要求應試人員嚴格依據定義,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答案。

例題:

冗餘設計是指在人力資源聘任、使用、解雇、辭退、晉升等過程中要留有充分的餘地,使人力資源整體運行過程具有一定的彈性,當某一決策發生偏差時,留有糾偏和重新決策的餘地。

根據上述定義,以下不屬於冗餘設計的是:

A.某物業配電室配備了兩個人,即使一人有事外出,也可以保證有人值班

B.籃球比賽中雙方各出場5名隊員,但通常每支職業籃球隊有12~15人

C.某公司每年都會招一批大學生,讓他們在各個崗位實習,作為儲備幹部培養

D.設計部的一名員工辭職,公司立即從質檢部抽人兼任,同時人力資源部開始緊急招人

答案:D

題型三:類比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組相關的詞,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在備選答案中找出一組與之在邏輯關係上最為貼近或相似的詞。

例題:

老年證︰年齡

A.資格證︰工作 B.畢業證︰學位

C.傷殘證︰醫療 D.學生證︰身份

答案:D

題型四 :邏輯判斷

每道題給出一段陳述 ,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 ,不容置疑的 。要求應試人員根據這段陳述 ,運用一定的邏輯推論 ,選擇一個最恰當的答案 。

例題:

為緩解上下班高峰時段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某市計畫對這一時段進入中心城區的私人汽車徵收10元交通擁堵費,該費用將超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該區域的費用。專家稱,很多人會因此選擇乘坐公共汽車或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從而緩解這一時段的交通壓力。

以下各項如果為真,哪項不能削弱專家的論斷?

A.該市公共交通不發達

B.該市非上下班時段交通擁堵也很嚴重

C.中心城區的停車費遠高於要繳納的交通擁堵費

D.私人汽車車主多為高收入人群,對10元交通擁堵費不以為然

答案:B

⑸資料分析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複合性的資料資料進行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的能力,資料通常以統計性的圖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呈現。

例題:根據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2010年末,某市民用車輛擁有量達309.7萬輛,同比增長8.7%,其中,進口車擁有量12.54萬輛,增長43.2%。

2010年某市民用車輛擁有量

品 種 擁有量(萬輛) 同比增長(%) 汽車 170.25 15.6 電車 0.02 -8.8 摩托車 129.12 0.4 拖拉機 1.16 0.7 掛車 3.54 23.0 其他類型車 5.60 12.9

2010年末,該市個人車輛擁有量229.83萬輛,同比增長9.2%。個人汽車擁有量103.85萬輛,增長21.9%,其中個人轎車擁有量86.54萬輛,增長21.8%。

2010年該市新註冊車39.76萬輛,同比增長44.1%,其中新註冊汽車33.79萬輛,增長50.1%。全年報廢車輛5.81萬輛,下降53.1%。

2010年末,該市機動車駕駛人員數量為448.48萬人,同比增長9.2%,其中汽車駕駛人員412.56萬人,增長13.7%。

1.2009年末,該市民用車輛中進口車所占比重約為多少?

A.5% B.4%

C.3% D.2%

答案:C

2. 下列說法與資料相符的是:

A. 2010年該市擁有的民用車輛中汽車所占比重超過6成

B. 2010年該市汽車擁有量大幅上漲的原因是報廢車輛數量大幅下降

C 2010年該市進口車擁有量同比增速低於民用車輛平均水準

D. 2009年該市新註冊車輛數多於報廢車輛數

答案:D

5.1.2 《綜合應用能力(A類)》

5.1.2.1 考試性質和目標

《綜合應用能力(A類)》是針對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測查應試人員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1.2.2 考試內容和測評要素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的管理角色意識 、分析判斷能力 、計畫與控制能力 、溝通協調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

管理角色意識 :對管理崗位的職責許可權有清晰認識,能夠從管理者的角度理解、思考和解決問題,具有服務意識。

分析判斷能力 :面對工作情境 ,能夠發現和界定問題 ,分析問題原因及影響因素 ,做出恰當的評估和判斷 。

計畫與控制能力 :能夠根據崗位職責和工作要求 ,利用可支配的資源 ,設想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使工作按預想的進程和方向發展,以獲得期望的結果。

溝通協調能力 :能夠在管理工作中向有關人員徵詢意見 ,傳遞資訊 ,施加影響 ,獲得支持與配合 。

文字表達能力 :能夠根據管理工作需要撰寫文稿 ,準確和清晰地進行書面表達 。

5.1.2.3 試卷結構

試卷由注意事項、背景材料和試題三部分組成 ,全部是主觀性試題 。試題內容主要涉及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 ,如觀點歸納 、資料分類 、草擬信函 、會務安排 、應急處理 、聯絡通知等 。

5.2 社會科學專技類(B類)

5.2.1 《職業能力傾向測驗(B類)》

5.2.1.1 考試性質和目標

《職業能力傾向測驗(B類)》是針對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主要測查與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密切相關的、適合通過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包括常識判斷、言語運用、數量分析、判斷推理、綜合分析等部分。

5.2.1.2 考試內容與題型介紹

⑴常識判斷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重點測查歷史、哲學、文化、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人文素養。

例題: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泰戈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B.詩人徐志摩屬於“新月派”

C.安徒生是丹麥的童話作家

D.《靜靜的頓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

答案:D

⑵言語運用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進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包括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準確辨析詞義,正確進行詞語搭配,在此基礎上根據上下文邏輯關係和語境進行語序排列、選擇恰當的詞語和句子完成語句表達等。常見題型有詞語填空、句子填空、語序排列等。

例題1:

周敦頤通過自己的努力,豐富和發展了儒學思想理論體系,開拓了儒學發展的新境界,使之______,一掃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______,回歸到原有的正統地位,贏得了與釋、道競爭的全面勝利,取得了意識形態的主導權。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刮目相看 弊端 B.柳暗花明 蕭條

C.脫胎換骨 落寞 D.煥然一新 頹勢

答案:D

例題2:

“學習悖論”是古希臘有名的悖論之一,其內容是:人們在學習時通常會面臨兩種情況,一是不知道要學習的內容,二是已經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在這兩種情況下,學習都是無意義的,因為前者學習沒有目標,後者學習沒有必要。其實,破解這個悖論並不難,用我國古語中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謙受益”與“滿招損”

B.“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

C.“博觀而約取”與“厚積而薄發”

D.“學而不思則罔”與“思而不學則殆”

答案:B

例題3:

①自以為聰明是一種愚蠢,而自以為愚蠢卻可以是一種智慧

②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藉以達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虛偽的掩飾,而是一種真誠的人生態度——把自己擺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眾看作智者

③老子說過“大智若愚”,許多人把它理解為一種方法,甚至是一種偽裝

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智者,沒有人願意被冠以“愚者”之名

⑤在人的思想行為領域,愚和智看似對立,實則有相互轉化的關係

⑥但是從辯證法“兩極相通”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蘊含著某種意義上的“愚”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⑤⑥③ B.③①②④⑤⑥

C.④⑥⑤③①② D.④⑥⑤①③②

答案:D

⑶數量分析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係和解決數量關係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進行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的能力,主要涉及資料關係的分析、運算和推斷等。常見題型有數學運算、資料分析等。

例題1:

公園裡栽了一排雪松共37棵,每棵樹的間距為4米,現需要將樹的間距改為每隔6米一棵。那麼至多有多少棵雪松不必移動?

A.6 B.9

C.12 D.13

答案:D

例題2:

根據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2010年中、美、韓、日、法五國電影市場統計資料

人均年觀影次(次) 平均票價(美元) 平均票價占月收入比重 人口數(百萬人) 中國 0.2 5.30 1/57 1341.41 美國 4.3 7.89 1/490 310.28 韓國 2.9 7.00 1/236 48.91 日本 1.4 15.52 1/204 127.37 法國 3.3 8.63 1/412 62.96

1.表中人口第二少的國家,電影票平均價格高於表中幾個國家?

A.0 B.1

C.2 D.3

答案:D

2.以下關於2010年表中各國電影市場的說法正確的是:

A.美國人平均每年去電影院的次數比日本多3倍

B.日本的平均票價超過其他所有國家的2倍以上

C.韓國人每月把超過1%的月收入用於看電影

D.法國的電影票平均比中國的貴50%以上

答案:D

⑷判斷推理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事物關係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係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題型一:圖形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套或兩套圖形,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選出符合規律的一項。

例題:

A B C D

答案:C

題型二:定義判斷

每道題先給出定義(這個定義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然後列出四種情況,要求應試人員嚴格依據定義,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答案。

例題:

文字作品是指用文字或等同於文字的各種符號(包括數位記號)來表達思想或情感的形式,包括小說、詩歌、散文、論文、劇本、樂譜、文書、日記、科學專著和電腦軟體等作品。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不屬於文字作品的是:

A.詞曲作家趙某為電影創作了一部主題歌

B.編劇李某根據某部著名小說改編的劇本

C.作家小艾以某位歷史人物的生平為素材,用四年完成一部傳記體小說《落霞》

D.《格薩爾王》是藏族人民通過口口相傳流傳下來、並被藏族遊吟詩人廣泛傳唱的一部作品

答案:D

題型三:類比推理

每道題給出一組相關的詞,要求應試人員通過觀察分析,在備選答案中找出一組與之在邏輯關係上最為貼近或相似的詞。

例題:

老年證︰年齡

A.資格證︰工作 B.畢業證︰學位

C.傷殘證︰醫療 D.學生證︰身份

答案:D

題型四:邏輯判斷

每道題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應試人員根據這段陳述,運用一定的邏輯推論,選擇一個最恰當的答案。

例題:

科學家對發掘于衣索比亞哈達爾遺址的南方古猿足骨的第4根蹠骨化石進行分析研究後發現,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他們據此認為,人類的祖先早在320萬年前就開始像現代人一樣用雙腳行走。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論證?

A.只有分析第4根蹠骨化石,才能發現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B.只有南方古猿才是人類的祖先

C.只有具有定型的弓形足,才能使用雙腳行走

D.只有使用雙腳行走,才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答案:D

⑸綜合分析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迅速、準確地對大量的文字資訊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主要包括對資訊的挖掘獲取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評判能力等。常見題型有主旨概括、語段銜接、隱含資訊推斷等。

例題:

根據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①網路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獲取資訊的便利,世界變得既立體又平面。所謂立體,是指資訊的豐富性使我們很容易較為全面地瞭解事物,使我們處在一個與世界的立體聯繫之中;所謂平面,是指大家處於同一個獲取資訊的平臺上,淩駕於人們之上的似乎在逐漸消逝。

②對於年輕人來講,這似乎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時代,也應該是一個幸福的時代。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普遍的焦慮彌漫在年輕人中間: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夠知道一切,但卻不知道我應該知道什麼——選擇的自由,使年輕人感受到了前輩們從未有過的恐慌。

③網路資訊與傳統出版業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較少受到社會理性的約束和過濾。網路上,越具有個人色彩的東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這樣的東西有很大幾率是“脾氣”,並不具有深厚的時代文化內涵。閱讀上的“羊群效應”使人產生從眾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潛意識裡以為通過這種“海量”閱讀就可以獲得知識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觀”,但最終,他們得到的卻只有空虛和焦慮。

④經典閱讀,會在潛移默化中讓人習得珍貴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比如讀四大名著,孩子首先會為故事所吸引,而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鐫刻著中國人在漫長歷史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故事的演進,會幫助孩子們辨別正邪、建立是非觀念,也使他們從中感受到除暴安良的快樂,培養出堅忍不拔的精神,燃燒起追求正義的熱情等等,而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動力。

⑤如果說小說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維方式,詩詞則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兒皆可誦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貪睡而錯過,對春光的珍愛與對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開,春光與生命、時代與生活是如此讓人愛戀,人們甚至不願放棄片刻的光陰;詩中即使含有一絲絲的傷感,也立刻在這種青春的情緒中蒸騰為對生活與生命的深情感受。愛讀這些詩的孩子,一定是熱愛生活的。

⑥打個比方,經典閱讀帶來的思維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們大腦的作業系統,越早安裝越好,任何時候安裝都不算晚。有了這個作業系統,我們就能更從容地面對海量的資訊,擺脫喧嘩和浮躁,消除恐懼和焦慮,在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裡沉靜下來,知道哪些是該選擇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會變得更加真實和有意義。

1.下面這段文字最可能位於哪兩段之間?

這時候,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經典是什麼?經典就是永不過時的東西,它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選擇下來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文化基礎。

A.①與②之間 B.②與③之間

C.③與④之間 D.④與⑤之間

答案:C

2.根據這段文字,下列哪一作品最能在情感方面對讀者產生直接影響?

A.《詩經》 B.《史記》

C.《紅樓夢》 D.《哈姆雷特》

答案:A

3.這篇文章針對的主要問題是:

A.資訊時代年輕人面臨閱讀內容選擇的困境

B.網路中的不良資訊影響了年輕人的價值觀

C.年輕人的閱讀時間被網路強大的娛樂功能所侵佔

D.奇特炫目的網路資訊使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

答案:A

4.下列哪項與這段文字表達的觀點最接近?

A.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B.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C.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佛蘭克林)

D.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答案:C

5.下列最適合做文章標題的是:

A.讀書與做人 B.閱讀是一生的事業

C.傳統出版業路在何方 D.網路時代更需經典閱讀

答案:D

5.2.2 《綜合應用能力(B類)》

5.2.2.1 考試性質和目標

《綜合應用能力(B類)》是針對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測查應試人員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2.2.2 考試內容和測評要素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能夠把握社會科學領域文本的事實和觀點,全面準確領會材料含義。

邏輯思維能力:能夠運用邏輯方法,對社會科學領域的現象、問題和觀點等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論證。

調查研究能力: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 ,針對社會科學領域的相關問題 ,系統地收集事實和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分析、評價和應用。

文字表達能力:能夠運用語言文字準確清晰地陳述意見、論證觀點、表達思想。

5.2.2.3 試卷結構

試卷由主觀性試題組成,主要題型包括概念分析題、校閱改錯題、論證評價題、材料分析題和寫作題等。每次考試從上述題型中組合選用。

自然科學專技類(C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