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日頭條騰訊搜狐“起訴戰”的背後:是遏制對手還是版權競爭?

4 月 26 日下午消息,騰訊和搜狐近日以涉嫌侵犯其所屬作品的資訊網路傳播權為由,將今日頭條訴至海澱法院。要求今日頭條立即停止對涉案作品提供線上傳播,並就涉案作品索賠經濟損失,

涉案金額達到百萬。就在消息出來後不久,今日頭條向騰訊與搜狐也進行了起訴。
一天之內,騰訊、搜狐、今日頭條三家公司就進行了起訴與反起訴,令人看得眼花繚亂。而同日,網路版權保護大會上,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在內的數十家主流媒體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讓整個事件顯出更多的意味。
騰訊:今日頭條侵犯百條新聞版權,
今日頭條:我們有兩萬條騰訊侵權記錄
騰訊為何突然向今日頭條發難?在騰訊科技發佈的通告中“涉嫌侵犯其作品版權和約稿版權,分別向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提交訴狀,目前相關起訴已立案百餘件。”據網上消息稱,其內容主要包括搜狐和騰訊的圖文新聞。36氪記者向騰訊求證,但騰訊相關部門表示在審判中不便過多發表觀點,公司將等待法院判決。
目前,針對視頻內容的侵權,
今日頭條的長期對策是建立一個 CID (Content Identificationg)系統,又被稱為 “ 內容指紋 ” 系統。版權方將視頻內容(須100%擁有其版權)上傳後,CID 程式會以上傳的視頻為原本,製作一個 “ 內容指紋 ” 檔。這個內容檔將與以往上傳到頭條的視頻,以及新近上傳的視頻進行對比,而一旦識別出內容有雷同之處,版權方即可在後臺自主處置,下架侵權視頻。據今日頭條稱,目前已經有包括浙江衛視、燦星製作、海潤影視、Papi醬、二更和一條在內的數十家版權方將其自有版權內容接入該系統。
但今日頭條未透露搜狐在接入此系統上的意願。

目前,今日頭條和騰訊新聞用戶端差距已經非常接近

今日頭條版權之爭:不僅是公司之爭,更是版權進步
在今天騰訊搜狐起訴今日頭條之後,

大批媒體不約而同的將此聯繫上今日頭條過去吃的一大批版權官司。但這可能忽略了一點,是今日頭條在內容上逐漸向單純的內容分發平臺,向綜合性的內容公司轉型。隨著原創內容和短視頻業務的壯大,今日頭條實際上更多站在的是版權的獲益方一邊。

那麼,此次騰訊起訴今日頭條是否帶有遏制競爭對手的因素?根據易觀資料,

目前今日頭條和騰訊新聞在APP上的月活躍人數已經差距極小,並且很有可能會在下月反超。

但毫無疑問,數百億級的公司的戰略不會因為百萬的起訴而改變。這次真正重要的看點是,這次版權之爭延伸到了原創號和視頻內容的戰場。

迄今已來,使用者原創內容的版權維護一直被視為灰色地帶。原創內容被跨平臺侵犯的事屢屢發生,但由於給平臺方帶來了流量利益,因此常常態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旦無媒體的個人原創作者尋求協力廠商維權,不僅取證難、申訴難,甚至還會出現一開始裝聾作啞,在獲取流量紅利之後“卡點刪除”的情況。這種平臺之間的灰色“版權潛規則”已經對內容創作者的積極性,和健康的內容生態形成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灰色地帶就是視頻。視頻內容的侵權較之圖文而言,檢測難度更高,更具有迷惑性。《人民的名義》的洩露版在網上四處傳播,給版權方帶來了巨大損失的事例,足以證明,如果沒有一個跨平臺的維權互動機制。視頻內容的商業模式或許笑到最後的仍然是改頭換面的盜版商。

今日頭條和騰訊的維權、搜狐之爭,無論出於何種目的,但至少把這層灰色的“版權潛規則”捅破了。同時也有助於在法律上對一些問題進行廓清:如何對內容的版權及利益受損進行界定?內容侵權之後,如何計算和劃定受損金額?內容創作者的跨平臺維權如何進行?視頻內容如何保護?截取內容吐槽與侵權的邊界是什麼?

或許,這才是這三次發生在版權日的起訴的意義。

因此常常態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旦無媒體的個人原創作者尋求協力廠商維權,不僅取證難、申訴難,甚至還會出現一開始裝聾作啞,在獲取流量紅利之後“卡點刪除”的情況。這種平臺之間的灰色“版權潛規則”已經對內容創作者的積極性,和健康的內容生態形成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灰色地帶就是視頻。視頻內容的侵權較之圖文而言,檢測難度更高,更具有迷惑性。《人民的名義》的洩露版在網上四處傳播,給版權方帶來了巨大損失的事例,足以證明,如果沒有一個跨平臺的維權互動機制。視頻內容的商業模式或許笑到最後的仍然是改頭換面的盜版商。

今日頭條和騰訊的維權、搜狐之爭,無論出於何種目的,但至少把這層灰色的“版權潛規則”捅破了。同時也有助於在法律上對一些問題進行廓清:如何對內容的版權及利益受損進行界定?內容侵權之後,如何計算和劃定受損金額?內容創作者的跨平臺維權如何進行?視頻內容如何保護?截取內容吐槽與侵權的邊界是什麼?

或許,這才是這三次發生在版權日的起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