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寶寶愛“使勁”的小動作,到底是不是病?

嘟嘟是一個6個月大的女寶寶,肉呼呼的,十分可愛。一個月前,細心的嘟媽突然發現孩子有個特別的小動作:右手握拳、右胳膊伸直用力,嘴角微微向右咧、咬牙、縮脖子,並伴隨身體微微抖動。

有點像突然受涼時打了個寒戰,哆嗦了一下;像是在使勁,又像是在發狠一樣。

通過幾天來的觀察,嘟媽發現這個小動作時不時地就會出現。嘟媽有些不放心,便和家裡的老人說了。嘟嘟奶奶說,“沒關係,那是孩子長個子呢,長大了就好了”;嘟嘟姥姥說,

“孩子是不是缺鈣了呀,聽說缺鈣的孩子會有抽搐的症狀”;嘟媽的朋友說,“這是抽動症吧?不可大意呀!”

眾說紛紜,嘟媽決定還是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看。嘟媽把孩子發作時的視頻給醫生看,又告訴醫生“那個小動作每次出現都是在嘟嘟醒著的時候,睡著的時候從沒有過這樣的動作。而且嘟嘟做這個動作時,只要一叫她,她馬上就會停下來了;即便不叫她,動作也只會持續幾秒鐘,

很快就恢復了正常。此外,嘟嘟的吃飯、睡覺、大小便也都與平時無異。”醫生建議:“先排除癲癇的可能性吧!”

這可嚇壞了嘟媽,趕緊帶著孩子做檢查。經過核磁共振、視頻腦電圖、動態腦電圖等一系列檢查,排除了癲癇的可能性,也確認孩子的大腦發育目前並無異常。

嘟媽總算松了一口氣。醫生建議嘟媽繼續觀察孩子的情況。

那麼,嘟嘟到底為什麼反復出現這樣的動作呢?幾經輾轉,原來,嘟嘟的小動作是非癲癇性強直樣發作。非癲癇性強直樣發作,是一種發作性的重複性行為,多見於2—11個月的嬰兒,6月齡的嬰兒最為常見。民間俗稱“打嘿嘍”、“打狠”,主要表現有凝視、瞪眼、咬牙、咧嘴、伸頸或縮頸、左右搖頭、上肢伸直用力、雙手握拳、軀幹微微抖動等;少有下肢特殊動作。

這種發作有時可被語言和姿勢誘發,也可被外界刺激所中斷,發作後隨即恢復原狀。嘟嘟的小動作正是這種情況。

所幸的是,這種發作是孩子正常發育過程中可以見到的一種行為,發作期和間期腦電圖均無異常放電,

也不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小動作也會逐漸消失,無需治療,大多數情況下1歲左右就會自行停止發作。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非癲癇性強直樣發作需要與癲癇發作、低鈣抽搐等相鑒別

其實,不少寶寶都曾有過非癲癇性強直樣發作,但是大多數家長都沒有當回事,甚至都沒有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小動作。只有少數特別關注孩子的家長才會將此當作一種“病”或“異常”去諮詢醫生,這也是多數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難以確診的原因。如果細心媽媽發現寶寶有類似表現,建議儘早去醫院排查。

這也是多數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難以確診的原因。如果細心媽媽發現寶寶有類似表現,建議儘早去醫院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