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富民強村建行人——記"2016年銀行業最美人物"建行韋鎮雄

中國網財經4月27日訊 在國家級貧困縣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多個村鎮,建行“韋指導員”、“韋扶貧”、“韋書記”的形象早已家喻戶曉,在這群山綿延、溝壑縱橫的苗鄉,他的足跡踏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他,

就是韋鎮雄。

韋鎮雄是建行廣西區柳州分行的一名老黨員。2005年他積極回應廣西區政府和廣西區分行黨委的號召,毅然來到偏遠的貧困山區駐村扶貧,這一駐,就是十年。從廣西區柳州分行到扶貧點往返376公里,山路崎嶇顛簸。僅按照一周往返一次計算,十年下來近20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5圈!這如天文數字的20萬公里“扶貧路”,正是韋鎮雄用黨員堅定不移的信念,

建行人恪盡職守、克己奉公的責任感,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

架起“連心橋” 當好新農村建設指導員

從2005年退居二線開始,韋鎮雄就一直在融水苗族自治縣的鄉鎮駐點。十年來,他擔任過整村推進扶貧後盾單位工作隊員、支教點聯絡員、新農村指導員、貧困村第一書記等職務。十年來,他大力爭取扶貧資金在貧困苗鄉落地,不遺餘力地解決貧苦群眾最關切的問題,

把建行的溫暖送到老鄉的心坎上。十年來,每到一處,他把所有工作的重點都放在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等方面。他抓班子,育骨幹,帶隊伍,培養和建設有戰鬥力的班子核心,發揮好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組織動員全體村民形成積極向上的合力,讓當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原來的“被動輸血型”轉為“主動造血型”,讓村民生活真正得到改善。

韋鎮雄常說:“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是一切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年來,裝在他心裡的,始終是如何激發村民的積極性,讓苗鄉經濟良性發展。在公和村,他引進番茄種植項目,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讓村民既可以自己耕作,又可以將自己的土地出租。他還聯繫商家對村民試行點對點地負責技術指導和成果收購,有力地促進了村民增收。每次一到村裡,
他連水都顧不上喝就直接到田間地頭瞭解生產情況。在他的帶領下,公和村村民的物質生活水準有了顯著提高。

他深知“知屋漏者在宇下”。十年來,他白天走家串戶,訪貧問苦,晚上就在村民家中開懇談會,聽民聲,察民情,宣政策,及時瞭解、協調和反映農民各方面的利益訴求,多次向各級領導部門提交有關調研報告。公和屯至留豆屯原來是田坎路,通行需要翻山越嶺,

學生上學、村民通行非常困難,遇到暴雨、山洪暴發時,學校常被迫停課。村民們熱切期盼能修一條便捷安全的水泥路。韋鎮雄深入調研後,積極向行裡彙報爭取,得到了建總行的大力支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11月底一條依山而建的水泥路順利竣工!兩屯的通行從一個多小時縮短到20分鐘,現在只要提起這條“建行路”,村民們都會激動地說:“感謝黨!感謝建行!給我們派來了這麼好的韋書記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韋鎮雄對此深有體會。他常說:“經濟發展要帶給村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十年來,除了為學校修路、建球場、配路燈,他還想方設法為學校師生配備電腦、印表機、吊扇和文體用品等教學物資。現在村裡隨處可見建行捐贈的路燈等設施,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過去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如今迎來路燈閃亮,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日趨豐富。2007年以來,經過韋鎮雄的努力爭取,建行廣西區分行已經累計向融水縣四個鄉鎮投入扶貧款項70余萬元,另實現建行“成長計畫”專案捐贈54萬元!

澆開“文明花” 做好黨的政策法規傳播者

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基礎上,韋鎮雄暗下決心要讓村民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他針對村民資訊不暢,對國家政策法規瞭解較少的情況,韋鎮雄通過建廣播站、編山歌、發倡議書等方式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新農村政策和計劃生育國策等,以實際行動教育和感化群眾。在公和村,他通過開展“家庭美德進農家”等活動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樹立和諧法制的新思想、新觀念,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處理村民矛盾糾紛問題上,韋鎮雄做到以政策法規為依據,結合鄉情、村情,耐心細緻地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當好政策法規的宣傳員。

這天清晨,韋鎮雄被一陣電話鈴聲吵醒,“是我啊,韋書記!今天我們村又出現山林糾紛。”“好的,我馬上就來!”韋鎮雄出門趕到了糾紛現場,這時兩個屯的群眾正在為伐樹賠償款的事情爭吵不休,互不相讓,呈僵持態勢。“要是不給錢,以後他們就別想從我們屯路過。”一個村民威脅道。韋鎮雄耐心勸說,將雙方代表及村幹部召集至村委會召開矛盾協調會,經過他耐心調解,劍拔弩張的雙方終於達成一致,依法對山坡權屬和杉林經營所得轉讓費分成佔有。

至此,一起糾葛多年的山林矛盾糾紛終於得到了有效解決,兩屯村民不再僵持對峙,恢復了往日的笑容。“在駐村工作中,還會遇到類似的各種矛盾糾紛,” 韋鎮雄在民情日記中寫道,“在處理過程中,只要不偏私,不徇情,不損人利己,做到以政策法規為依據,結合鄉情、村情,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再棘手的問題也會得到妥善解決。”

心系“老鄉情” 誓做永不退休的扶貧人

韋鎮雄一直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村委辦公經費少,他就隨身帶著筆記本,在建行用了在村裡接著用,他甚至不捨得用村裡的一張A4紙;工作到了飯點,他隨便下點麵條就對付了;所住的宿舍只有6平方米,僅容一人轉身;駐村所用的車子也是10年前家裡咬咬牙買下的一輛老桑塔納。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無怨無悔地服務著每一個村民,以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詮釋著建行社會責任的厚重內涵。

一枝一葉總關情,韋鎮雄時常去看望慰問老人,陪老人聊天解悶,幫助料理家務。楊奶奶80多歲,眼睛失明十多年,每次韋書記來,她都會拉著韋書記的手說:“我眼睛看不到你了,謝謝你還常來看我,謝謝啊!”80多歲的肖爺爺,子女在外地打工,自己過著放牛生活,只要一看到韋書記他就會高興地唱山歌:“遠方而來的韋書記啊,我要用山歌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呦……!”

然而,韋書記躬身服務苗家老人的背後,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他的家中有80多歲的老母親和90多歲的岳父、岳母,由於離家遠,照顧老人便由妻子默默承擔。在韋鎮雄的心裡,小家重要,大家更重要!家裡需要他,建行和苗鄉的父老鄉親更需要他!對於自己的小家,心裡只有難以言說的愧疚。

“韋鎮雄報效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群眾,體現了對苗鄉深深的眷戀和感恩之情,他不計名利,主動擔當,紮根苗鄉,無私奉獻,值得每一位扶貧工作者的學習。”在聘任韋鎮雄為建行廣西區分行扶貧顧問時,建行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6年7月,韋書記迎來了他人生中的榮休。雖已退休,但他割捨不下苗鄉的山山水水和可敬可愛的苗鄉人,他主動申請擔任建行廣西區分行扶貧顧問,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廣泛的人脈,指導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員扎實開展各項精准扶貧工作。“韋書記是十幾年的老支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村裡的發展離不開韋書記的傳幫帶。”現任建行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梁宗問說。韋鎮雄時常與新指導員們交流扶貧經驗,繼續做好前期扶貧項目的跟進和實施,做好精准扶貧調研,破解制約貧困村經濟發展的難題,讓幫扶工作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十年淬煉,韋鎮雄把對苗鄉的熱愛化作一生的行動,他說,就讓我做到幹不動的那一天吧!韋鎮雄癡心一片,守護苗鄉、呵護百姓,在百姓心裡深深地紮了根,在他們的心裡,韋書記就是最美的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韋鎮雄對此深有體會。他常說:“經濟發展要帶給村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十年來,除了為學校修路、建球場、配路燈,他還想方設法為學校師生配備電腦、印表機、吊扇和文體用品等教學物資。現在村裡隨處可見建行捐贈的路燈等設施,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過去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如今迎來路燈閃亮,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日趨豐富。2007年以來,經過韋鎮雄的努力爭取,建行廣西區分行已經累計向融水縣四個鄉鎮投入扶貧款項70余萬元,另實現建行“成長計畫”專案捐贈54萬元!

澆開“文明花” 做好黨的政策法規傳播者

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基礎上,韋鎮雄暗下決心要讓村民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他針對村民資訊不暢,對國家政策法規瞭解較少的情況,韋鎮雄通過建廣播站、編山歌、發倡議書等方式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新農村政策和計劃生育國策等,以實際行動教育和感化群眾。在公和村,他通過開展“家庭美德進農家”等活動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樹立和諧法制的新思想、新觀念,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處理村民矛盾糾紛問題上,韋鎮雄做到以政策法規為依據,結合鄉情、村情,耐心細緻地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當好政策法規的宣傳員。

這天清晨,韋鎮雄被一陣電話鈴聲吵醒,“是我啊,韋書記!今天我們村又出現山林糾紛。”“好的,我馬上就來!”韋鎮雄出門趕到了糾紛現場,這時兩個屯的群眾正在為伐樹賠償款的事情爭吵不休,互不相讓,呈僵持態勢。“要是不給錢,以後他們就別想從我們屯路過。”一個村民威脅道。韋鎮雄耐心勸說,將雙方代表及村幹部召集至村委會召開矛盾協調會,經過他耐心調解,劍拔弩張的雙方終於達成一致,依法對山坡權屬和杉林經營所得轉讓費分成佔有。

至此,一起糾葛多年的山林矛盾糾紛終於得到了有效解決,兩屯村民不再僵持對峙,恢復了往日的笑容。“在駐村工作中,還會遇到類似的各種矛盾糾紛,” 韋鎮雄在民情日記中寫道,“在處理過程中,只要不偏私,不徇情,不損人利己,做到以政策法規為依據,結合鄉情、村情,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再棘手的問題也會得到妥善解決。”

心系“老鄉情” 誓做永不退休的扶貧人

韋鎮雄一直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村委辦公經費少,他就隨身帶著筆記本,在建行用了在村裡接著用,他甚至不捨得用村裡的一張A4紙;工作到了飯點,他隨便下點麵條就對付了;所住的宿舍只有6平方米,僅容一人轉身;駐村所用的車子也是10年前家裡咬咬牙買下的一輛老桑塔納。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無怨無悔地服務著每一個村民,以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詮釋著建行社會責任的厚重內涵。

一枝一葉總關情,韋鎮雄時常去看望慰問老人,陪老人聊天解悶,幫助料理家務。楊奶奶80多歲,眼睛失明十多年,每次韋書記來,她都會拉著韋書記的手說:“我眼睛看不到你了,謝謝你還常來看我,謝謝啊!”80多歲的肖爺爺,子女在外地打工,自己過著放牛生活,只要一看到韋書記他就會高興地唱山歌:“遠方而來的韋書記啊,我要用山歌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呦……!”

然而,韋書記躬身服務苗家老人的背後,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他的家中有80多歲的老母親和90多歲的岳父、岳母,由於離家遠,照顧老人便由妻子默默承擔。在韋鎮雄的心裡,小家重要,大家更重要!家裡需要他,建行和苗鄉的父老鄉親更需要他!對於自己的小家,心裡只有難以言說的愧疚。

“韋鎮雄報效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群眾,體現了對苗鄉深深的眷戀和感恩之情,他不計名利,主動擔當,紮根苗鄉,無私奉獻,值得每一位扶貧工作者的學習。”在聘任韋鎮雄為建行廣西區分行扶貧顧問時,建行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6年7月,韋書記迎來了他人生中的榮休。雖已退休,但他割捨不下苗鄉的山山水水和可敬可愛的苗鄉人,他主動申請擔任建行廣西區分行扶貧顧問,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廣泛的人脈,指導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員扎實開展各項精准扶貧工作。“韋書記是十幾年的老支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村裡的發展離不開韋書記的傳幫帶。”現任建行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梁宗問說。韋鎮雄時常與新指導員們交流扶貧經驗,繼續做好前期扶貧項目的跟進和實施,做好精准扶貧調研,破解制約貧困村經濟發展的難題,讓幫扶工作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十年淬煉,韋鎮雄把對苗鄉的熱愛化作一生的行動,他說,就讓我做到幹不動的那一天吧!韋鎮雄癡心一片,守護苗鄉、呵護百姓,在百姓心裡深深地紮了根,在他們的心裡,韋書記就是最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