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A股“五窮六絕七翻身” 這話是哄你還是騙你?

在金融監管持續收緊等利空影響下,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滬指跌1.37%,創下年內最大單日跌幅,週二滬深兩市早盤止跌企穩,反彈回升。看到A股近期的表現,投資者失望著,迷茫著。監管層去杠杆還在繼續,

資金面越來越緊張,A股將何去何從?

我們知道,華爾街有句股市諺語“Sell in May and go away”,即5月清倉離場。在中國A股市場,5月魔咒也有中國版本,“五窮六絕七翻身”,即每到5月就開始跌,6月開始大跌,7月會起死回生。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概率有多大呢?

流動性壓力不容小覷

A股進入4月中旬後的持續調整,與監管層面繼續去杠杆、資金面持續緊張不無干係。

近期市場資金面緊張態勢有增無減,

比如企業所得稅通常在年終5個月內匯算清繳,而4、5月份往往是企業繳稅高峰期,將對流動性形成大規模回籠效應。

此外,本周央行公開市場還將有2500億元逆回購到期。流動性壓力不容小覷。

週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連續第5日全線上漲。其中,隔夜Shibor報2.7514%,上漲3.57個基點;7天期Shibor報2.814%,上漲2.4個基點。

申萬宏源宏觀

申萬宏源宏觀認為,3-6個月資金面大概率將繼續承壓.宏觀和微觀的雙緊導致銀行間資金價格總體上行。

至於利率中樞是否會繼續上行,未來需要高度關注監管層的態度、是否有新的政策出臺以及已經出臺的政策的執行情況。

這次銀監會發佈的檔要求的時間非常緊急,43號文要求2017年4月20日前完成自查,2017年5月31日前完成檢查;45和46號文要求2017年6月12日前報送自查和檢查報告;53號文要求2017年7月15日前報送自查報告。在檢查完成前,2季度資金面大概率將繼續承壓。

A股“五窮六絕七翻身”會上演嗎?

流動性趨緊可能導致A股繼續承壓資深市場人士認為,過去歷史經驗來看,4、5月份都是A股的傳統高位,“五月賣跑得快”的傳統智慧將提前應驗。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認為,在熊市或震盪市的背景下,4月份往往是A股的傳統高點,傳統智慧“五月賣跑得快”可能在A股提前上演。在過去的“慢熊”震盪行情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6年的4月份都是市場的一個階段性高點,

而2015年5月則是最好的牛市末期的退出機會。

那麼,A股到底會不會“五窮六絕七翻身”?我們不妨先看看在過去十年中,A股5、6、7月份的表現。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統計顯示,可以發現過去十年A股5月份並非很差,漲跌各半,不過出現過幾次大跌,分別是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跌幅均超過5%。

而歷史也有驚人相似的一面,6月份的表現倒是印證了“六絕”一說。據統計,近十年來的上證指數漲幅,6月是比較危險的月份,十年裡4年上漲6年下跌。例如, 2008年6月大跌20.31%、2010年6月大跌7.48%!2015年6月份發生的股災相信大家還歷歷在目, 6月上證指數下跌7.25%。

除了2009年受四萬億投資刺激使得當年上證指數6月大幅上漲12.4%,其餘年份6月均是跌多漲少,且跌幅較大,而漲幅卻微乎其微,如2006年、2011年、2016年6月上證指數上漲僅在0.45%左右。

再看7月份,從近10年的表現來看,7月份A股漲多跌少,而且漲幅往往都較大, 比如2014年7月份,A股大漲7.48%,2010年7月份,上漲近10%,2009年7月漲幅則高達15.30%。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A股,全球股市亦存在季節效應。

海通證券荀玉根對37 個海外市場歷史資料研究發現,其中35個市場有Sell in May 效應,報告中,他統計了從1970 年至今標普500、日經225、恒生指數、德國DAX、臺灣加權指數的漲跌幅,可得到當年5-10 月漲跌幅均值為1.21%、-1.46%、6.47%、-0.11%、-0.67%,低於當年11 月-次年4 月的7.04%、8.52%、8.99%、8.87%、16.77%,當年5-10 月漲跌幅中值分別為2.08%、-1.78%、2.60%、-0.63%、-0.55%,低於當年11 月~次年4 月的6.91%、7.02%、10.32%、8.91%、10.58%。

他進一步分析稱,A股市場也長期存在“Sell in May”效應。

而對於A股的季節效應,海通證券荀玉根則認為,A股“Sell in May”效應源於政策淡季和基本面變化,不同於海外市場的“Sell in May”。

海外市場的“Sell in May”效應源於假期、季節等因素對情緒的干擾,A 股的則有不同的邏輯:

一是5-10 月處於基本面驗證期,市場面臨的考驗變大。

每年年初,政策亮點多、資金整體充裕、經濟資料空窗,易出現春季躁動行情。而隨著4、5 月份宏觀經濟資料明朗、年報和一季報公佈,業績進入驗證期,因之前市場已躁動,只有資料持續改善且好於預期,市場才有繼續上漲動力。

二是5-10 月處中國政策週期的淡季,對市場情緒刺激不如其他月份。

每年1-2 月地方召開“兩會”、部委召開年度工作會議,3 月召開全國“兩會”,10-11 月召開中共*屆*中全會、12 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而言,5-10 月份是政策淡季,主要是政策執行落實期,這是影響風險偏好的因素之一。此外,臨近年底機構排名博弈激烈,排名靠後的機構都欲在短期實現彎道超額,這也利於提振市場風險偏好。

市場分析>>>

中金:維持2017年A股樂觀判斷 關注四類股

申萬宏源李慧勇:四大因素或加劇季節性資金波動

專家點評>>>

荀玉根:中樞抬升的震盪市沒變 下半年看好金融

海通證券薑超:今年炒股買房要小心 最好現金為王

券商策略>>>

華泰證券:挖掘基本面優良卻被錯殺次新股

國信證券:密切關注低估類績優股調整機會

跌幅均超過5%。

而歷史也有驚人相似的一面,6月份的表現倒是印證了“六絕”一說。據統計,近十年來的上證指數漲幅,6月是比較危險的月份,十年裡4年上漲6年下跌。例如, 2008年6月大跌20.31%、2010年6月大跌7.48%!2015年6月份發生的股災相信大家還歷歷在目, 6月上證指數下跌7.25%。

除了2009年受四萬億投資刺激使得當年上證指數6月大幅上漲12.4%,其餘年份6月均是跌多漲少,且跌幅較大,而漲幅卻微乎其微,如2006年、2011年、2016年6月上證指數上漲僅在0.45%左右。

再看7月份,從近10年的表現來看,7月份A股漲多跌少,而且漲幅往往都較大, 比如2014年7月份,A股大漲7.48%,2010年7月份,上漲近10%,2009年7月漲幅則高達15.30%。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A股,全球股市亦存在季節效應。

海通證券荀玉根對37 個海外市場歷史資料研究發現,其中35個市場有Sell in May 效應,報告中,他統計了從1970 年至今標普500、日經225、恒生指數、德國DAX、臺灣加權指數的漲跌幅,可得到當年5-10 月漲跌幅均值為1.21%、-1.46%、6.47%、-0.11%、-0.67%,低於當年11 月-次年4 月的7.04%、8.52%、8.99%、8.87%、16.77%,當年5-10 月漲跌幅中值分別為2.08%、-1.78%、2.60%、-0.63%、-0.55%,低於當年11 月~次年4 月的6.91%、7.02%、10.32%、8.91%、10.58%。

他進一步分析稱,A股市場也長期存在“Sell in May”效應。

而對於A股的季節效應,海通證券荀玉根則認為,A股“Sell in May”效應源於政策淡季和基本面變化,不同於海外市場的“Sell in May”。

海外市場的“Sell in May”效應源於假期、季節等因素對情緒的干擾,A 股的則有不同的邏輯:

一是5-10 月處於基本面驗證期,市場面臨的考驗變大。

每年年初,政策亮點多、資金整體充裕、經濟資料空窗,易出現春季躁動行情。而隨著4、5 月份宏觀經濟資料明朗、年報和一季報公佈,業績進入驗證期,因之前市場已躁動,只有資料持續改善且好於預期,市場才有繼續上漲動力。

二是5-10 月處中國政策週期的淡季,對市場情緒刺激不如其他月份。

每年1-2 月地方召開“兩會”、部委召開年度工作會議,3 月召開全國“兩會”,10-11 月召開中共*屆*中全會、12 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而言,5-10 月份是政策淡季,主要是政策執行落實期,這是影響風險偏好的因素之一。此外,臨近年底機構排名博弈激烈,排名靠後的機構都欲在短期實現彎道超額,這也利於提振市場風險偏好。

市場分析>>>

中金:維持2017年A股樂觀判斷 關注四類股

申萬宏源李慧勇:四大因素或加劇季節性資金波動

專家點評>>>

荀玉根:中樞抬升的震盪市沒變 下半年看好金融

海通證券薑超:今年炒股買房要小心 最好現金為王

券商策略>>>

華泰證券:挖掘基本面優良卻被錯殺次新股

國信證券:密切關注低估類績優股調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