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帶一路穿越“奶和蜜之地”,巴勒斯坦期待中國經貿“大禮包”

《聖經》舊約中多次提到一個詞:迦南,並說亞伯拉罕受上帝之命西遷到迦南,

即“應許之地”、“希望之鄉”,是一個到處“流淌著奶和蜜”的富饒之地。古迦南即巴勒斯坦,地域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這裡的居民。

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地區

西元前102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數千年間,先後有猶太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以及奧斯曼帝國和英國成為這塊土地的統治者。英治時期,巴勒斯坦被分為兩部分:約旦河以東稱外約旦,

即現今的約旦雜湊姆王國;約旦河以西稱巴勒斯坦,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即整個巴勒斯坦。1988年11月15日,聯合國通過第181號決議,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成立。1994年5月,巴以達成協議,巴方在加沙、傑裡科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後,根據巴以簽署的各項協議,巴自治區逐漸擴大,
目前巴方控制著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個地中海邊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服務業占比最大,其經濟十分依賴以色列,貨物和勞動力進出均受以色列管制。資源匱乏的巴勒斯坦,很少外商投資,因此政府預算及發展專案必須依賴國際援助。國際援助是巴民族權力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據官方資料,2008至2010年,巴民族權力機構每年獲得的財政援助分別為18億、14億和12億美元,

美國和歐盟是最大的援助方。2011年,由於巴謀求加入聯合國,美凍結部分對巴援助,巴全年僅獲得9.83億美元援助,財政缺口巨大。2012年,中東問題“四方機制”呼籲國際社會向巴提供11億美元財政援助。2013年,巴獲得10.2億美元財政援助。2014年加沙衝突後,加沙重建大會在埃及召開,參會各方承諾將為重建加沙提供54億美元援助。

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有360平方公里,

現在由哈馬斯控制,曾與以色列三度交戰,衝突和轟炸多發生在這裡,導致失業率攀升,私營領域大幅萎縮,對當地工業造成極大破壞。根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的報告,2015年該國第三季失業率為43%。2014年的戰爭導致逾50萬人離開加沙,迫使中產階層逃離家園,觸發經濟衰退。2015年的重建工程十分零散,進度較預期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加沙經濟最快要到2017年底才能回復至2013年度水準。
2015年9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若物資持續短缺,加沙將於5年內變得不宜居住。

法塔赫領導的巴勒斯坦政權控制著約旦河西岸地區,不過在其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含大片以色列控制區。外國援助減少及政府削減開支,導致當地經濟增長放緩,縱使嘗試推行經濟及安全改革亦無濟於事。西岸關稅由以色列代為收取,每月轉交巴勒斯坦政權,但由於以巴關係日益緊張,2015年有多個月的關稅被以色列扣留。此舉進一步打擊了西岸的經濟。世界銀行估計,在目前與以色列政府達成的安排下,巴勒斯坦政權每年將損失2.85億美元的收入。

此外,巴勒斯坦持續出現貿易赤字,拖累經濟,主要原因是缺乏獲取重要資源的途徑,貿易活動亦遭以色列限制。巴勒斯坦主要出口產品有石灰石、水果及蔬菜。主要進口產品有石油、食品、消費品、機器及金屬。以色列、中國、土耳其、德國、義大利以及法國是其主要交易夥伴。

除了外國援助之外,巴勒斯坦吸納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不多。中國過去在巴勒斯坦的直接投資甚少。

但中國政府近年來已多次表示,“一帶一路”可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期望可以為巴勒斯坦民眾帶來和平與經濟機遇。

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4月19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出席“巴勒斯坦與一帶一路——中巴經貿合作投資研討會”時表示,希望更多中國企業能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之下走進巴勒斯坦。馬赫達維說,現階段中巴之間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人文交流層面,巴方期待與中方在基建和旅遊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巴勒斯坦是一片機遇之地,企業在巴勒斯坦投資也可借機將合作延伸至其它阿拉伯國家,而且一些重大項目還享有激勵措施。同時他也指出,巴以衝突問題給“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給中巴合作都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此,中巴雙方需為合作共同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國學界和企業界現在特別關注的問題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沿線國家和地區中地理位置特殊的巴勒斯坦,究竟有哪些機遇?如何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如何促進中國與巴勒斯坦經貿合作務實發展?

中巴經貿深度合作尚待開啟

根據商務部中國對巴投資、勞務承包統計資料看,2015年中國對巴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無數據,勞務承包新簽合同額191萬美元,位居中國對西亞國家承包工程數額的第12位元(倒數第二)。根據外交部官方網站刊登的統計數字,2016年,中國和巴勒斯坦雙邊貿易額為0.6億美元,同比下降14.4%。主要為中國對巴勒斯坦出口。另外,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中國每年向巴勒斯坦提供100個政府間獎學金名額。截至2015年,中國通過政府建管道共接受615名巴勒斯坦留學生。2004年,中巴兩國政府簽署文化教育合作協定。2013年,中巴兩國政府簽署文化教育合作協定2013年至2016年執行計畫。這些資料表明中巴經濟合作十分有限,“一帶一路”似乎尚未與巴勒斯坦有深度接觸。

“一帶一路”如何促進中巴經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的安春英研究員提出建言認為,第一是發展戰略對接問題,也就是解決抓手問題。從中國在中東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倡議進展看,中國與7個中東國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與七國簽訂了產能合作協定,中東有十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從國家層面看,沙特有《沙特2030願景》,阿聯酋去年6月推出了《2030年迪拜工業發展戰略》,阿曼杜庫勒經濟特區委員會與寧夏簽署了中阿產業園合作專案。我們提出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首先要發展戰略對接,當然這也包括具體的經濟發展計畫,或者提出具體的合作領域,總之要有解決一帶一路在當地的依託即抓手問題。這是巴國當下的迫切所需,才能形成雙方合作有勢、有實。

第二是破解投資金融與市場風險問題。“帶路”專案落地,需要投資東道國適當的融資。但從巴經濟與財政狀況看,巴國經濟嚴重依賴以色列,巴約有70%的商品和80%的服務來自以,以方代收巴稅款。巴以對峙對巴經濟發展形成嚴重制約。另外,巴國多年財政收支處於赤字狀態。2015年,政府經常帳戶赤字占GDP的13.5%。而來自歐盟和美國的國際援助,以及巴稅款常因巴以關係的動態變化而受到影響,巴國財政狀況入不敷出是常態,這使雙方合作項目面臨具大的資金風險。自2000年以來,巴勒斯坦外國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幾乎為零。巴現有外資企業25家。

安春英說,雙方進行產能合作,必須考慮到產品市場情況。由於巴國內產能消費能力有限,國內現有人口1200萬人,少於北京常住人口數量,因此產品目標市場必須要走向國際市場。而巴國邊境進出口貿易不能自主,由以方把控,長期無法順利融入國際市場。這一事實導致巴勒斯坦在進出口貨物時,無法做出更具有競爭性的選擇,難以解決產品銷售問題。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巴經濟合作的機遇究竟在哪?安春英認為,第一,以“發展‐安全”觀推進中巴經濟合作。巴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具有複雜性、長期性,恐怕短時間內無法得到解決,“一帶一路”發展合作曆既是中國的機遇,也是巴國的機遇,雙方都不能錯失。因此,學界和巴方要加強對巴投資機遇的推介,引導中國企業在巴國找尋到合適的投資商機,以巴國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推動巴國的安全穩定問題。

第二,在巴嘗試建立經濟特區,創造適宜中資企業發展的投資小環境,通過產業集群式發展,再產生幅射效應。可利用雙方優勢,解決當地高失業問題。目前,中國在中東僅有國家級的埃中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省級的中國-阿曼產業園。中國在總體投資條件不十分成熟的國家,有經濟特區投資先例,如在朝鮮,中國有中國(圖門)朝鮮工業園,在非洲的衣索比亞有東方工業園,運行狀況都不錯,應該具有一定可行性。

第三,嘗試採用“安哥拉投資模式”。中國參與安哥拉戰後重建過程中,同樣面臨該國資金嚴重不足問題,但該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又迫在眉睫。當時,中國在非洲創造了安哥拉模式,就是資源換基礎設施。巴勒斯坦政府宣佈,將就約旦河西岸油田勘探開發進行國際招標。中標企業將同巴勒斯坦投資基金合作進行油田開發。這也是巴勒斯坦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油田國際招標。如同中資企業在安哥拉、查德一樣,是否可以採用資源開發換基礎設施模式,可以探討或嘗試。

中巴經貿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從擴展中巴經貿合作的規模看,與中國的其它經貿夥伴相比,目前巴勒斯坦的經濟體量和水準還較為弱小和低下,加之以色列封鎖帶來的消極影響,決定了中巴經貿合作的規模不但總量上較小,而且在短期內也難有很大提升。但學界人士指出,中方企業不應因此對中巴經貿合作採取輕視、漠視的態度。對於中方企業而言,這不是單純的經貿合作問題,即便是從商業角度考量,巴勒斯坦也是一個值得施展身手的地方:雖然巴勒斯坦經濟體量有限,但它畢竟是一個頗受阿拉伯世界和國際社會關注的地方,如果中方企業能通過中巴經貿合作來樹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相信今後獲益的機遇和途徑將會超出預期。

長期研究巴勒斯坦經濟的人士說,務實地看,鑒於目前巴勒斯坦的實際狀況,特別是那些普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像民生、就業和基礎設施等,應該成為中方企業著力的重點,並通過中巴經貿合作得到體現。這樣既務實,又有效,不但有助於解決或緩解巴勒斯坦所面臨的相關現實問題,也能為巴勒斯坦今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更多更好的基礎。

研究者還提出了目前中巴經貿合作的五個重點領域:

1.民生方面,涉及普通民眾衣食住行。如何為巴勒斯坦民眾提供盡可能多的物美價廉的產品?中巴經貿合作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中國在這方面擁有較多的優勢和經驗,如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和住房建設等,可以為巴勒斯坦借鑒和分享。

2.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由於多種原因,包括以色列的長期佔領、控制和封鎖,巴勒斯坦在基礎施設方面本來就嚴重“欠帳”,而2014年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的狂轟濫炸,更令巴勒斯坦原本就非常欠缺和落後的基礎設施遭受摧毀和重創。不但巴勒斯坦的基礎設施需要完善和提升,加沙地區還有重建的問題。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城市建設方面,中方企業的能力和優勢都是舉世公認的,完全可以通過中巴經貿合作的途徑,為巴勒斯坦做出應有的貢獻。

3.職業教育方面,當今巴勒斯坦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年輕人多,失業率高。這既涉及民生問題,也與經濟發展相關。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巴勒斯坦的經濟現狀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不少人由於缺乏工作技能而錯失工作機會。只要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就會更好地把握工作機會,因為巴勒斯坦人的就業地域並不限於巴勒斯坦,還包括以色列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巴勒斯坦加強職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應該成為中巴經貿合作的內容之一。

4.網路電信服務方面,雖然目前巴勒斯坦的經濟水準還不高,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網路電信等現代科技手段,相反還需要這些來助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國是一個網路電信大國,在這方面擁有超強的能力和實力,完全可以通過中巴經貿合作,來説明巴勒斯坦提升網路電信水準。

5.觀光旅遊業方面,巴勒斯坦地區氣候宜人,歷史悠久,擁有眾多歷史、宗教和文化等旅遊景點,其中不少聞名世界。而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巴勒斯坦肯定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截至目前,去過巴勒斯坦的中國遊客還只是很少一部分,個中原因除了普通中國人擔心那裡的安全局勢外,另一方面可能還與赴巴旅遊必須擁有以色列簽證有關。假如今後巴勒斯坦及其周邊地區的安全局勢有大的改善,相信前往那裡的中國遊客一定會蜂擁而至。所以,在旅遊觀光方面,中巴合作的潛力很大。

此外,研究者還認為,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巴勒斯坦予以積極回應。“一帶一路”為中外經貿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這其中也包括中國與巴勒斯坦的經貿合作。所以,要盡可能將“一帶一路”與巴勒斯坦發展規劃進行對接,從中發掘和創造出盡可能多的交流與合作機會。並且,中國除了與巴勒斯坦開展雙邊經貿合作,還可通過多邊場合開展經貿合作。僅就地理位置而言,巴勒斯坦分別與以色列、埃及和約旦等國接壤,而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都有良好的外交關係和密切的經貿合作。特別是中國與這些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專案,或是擬議中的合作項目,其中有些就會涉及或將會涉及跨境合作,有的或許還將與巴勒斯坦相關,這就為通過多邊場合促進中巴經貿合作提供了現實可能。

給中國投資者吃顆“定心丸”

關於巴勒斯坦方面如何善用媒體等多種方式向中國企業招商引資的問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首席中東問題專家塗龍德認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一貫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事業,中國媒體也在巴以衝突中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巴勒斯坦人民一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此類報導多了,時間長了,也有其負面效應,那就是巴勒斯坦已經在中國受眾中形成了一個“不安全”的刻板印象,這對於巴勒斯吸引中國投資而言,無疑是不利的。

塗龍德表示,股神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投資理念,即“第一條,不要賠錢;第二條,永遠記住第一條”。對於投資方來說,資金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沒有之一;其次,才考慮贏利預期。因此,在今天中東局勢動盪,被邊緣化趨勢明顯,全球熱點不斷,資本市場“黑天鵝”滿天飛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強中巴雙方經貿合作,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任重而道遠,其目的是逐步改變中國受眾對巴勒斯坦“不安全”的刻板認識,給中國投資者吃下一顆“定心丸”。

塗龍德因此向巴方提出了四點建議:

首先,巴勒斯坦各級政府在引進外資方面的定位是否適當、其經濟職能是否發揮正常、其行政體制和管理方式是否合理等等,都對招商引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巴勒斯坦政府為招商引資採取的政策舉措應為外界更多知曉。對於吸引外資,巴勒斯坦肯定已經制定了一整套的方針政策,對於那些關注巴勒斯坦投資的業內人士來說,他們主要通過調研獲得相關資訊,但目前媒體報導仍非常罕見。

第三,針對當前吸引外資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巴勒斯坦方面未來也會對現有的相關政策措施做出某些調整,中國投資者需要更多瞭解巴方有關投資方資質審查、業務牌照發放和資質申請、標準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融資環境管道和條件、註冊資本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調整資訊。

第四,巴勒斯坦更多向外界介紹其特色產業和外商投資成功案例。特色就是優勢,個性才是競爭力。當前,全球跨國投資和產業轉移呈現新趨勢,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包括巴勒斯斯坦在內沿線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為這些產業吸引外資提供更加便利的措施,這樣,巴勒斯坦才能打造成一個吸引外資的“強磁場”,帶動巴勒斯坦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而對一些外商投資企業成功案例的充分報導,則可以以點及面,對一些尚處於觀望階段的投資者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

巴人重建家園需要中國建材

來自伊拉克的北京巴比倫亞國際貿易公司總經理歐瑪說,他在中國生活了21年,從事建材出口業務10年,他的公司主要業務是把中國加工好的花崗岩和大理石製品出口到中東國家和南美地區,並從2003年開始,一直參與伊拉克南北中三個地區城市的戰後重建計畫。歐瑪表示,伊拉克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同根同夢,都有一個夢想,就是把戰亂後的家園重建得更美好。而這個夢想,這個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中國建築材料,這是一個國際大市場。

歐瑪認為,中國的石材出口行業和中東戰亂地區人民的家園重建工程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任何城區的建設都離不開大量的天然石材等各種建築材料,因此,歐瑪希望未來幾年一帶一路之中能有更多的中國石材漂洋過海到達巴勒斯坦人民手中,讓他們更順利更快速地把自己的家園重建得更漂亮、更繁華。

歐瑪說,中國國產的建築材料品質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或超越歐美標準。在福建泉州市水頭鎮(號稱中國石材之城)已經有接近500家工廠的產品完全可以達到或超越義大利、西班牙等石材加工強國的品質標準,這個優勢可以讓中國的石材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上扮演非常強勢的角色。“今天不管在伊拉克、巴勒斯坦、沙特、阿聯酋、埃及等任何阿拉伯國家,中國產的建築材料一直是性價比高,是政府工程或百姓建設房屋的第一個選擇。”

不過建築材料出口也有遇到很多難題和障礙的時候。歐瑪提到,2016年下半年開始,建材價格一直上漲,石材、鋼鐵、塑膠、玻璃等其他常用的建材價格都上漲5%-15%,這個市場波動導致一些來自中東地區的客戶放棄了購買中國生產的建材,而去選了土耳其、印度、伊朗等鄰國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中國的石材越來越貴,運輸成本也越來越高,這些因素讓中國石材出口企業越做越困難。

歐瑪說,他希望在2017年下半年原材料的價格能夠回到合理的範圍內。“我很期待在一帶一路上看到成千上萬物美價廉的石材走向中東國家的每個地區每個家庭,我堅信中國出口的建材能夠造福更多想要重建自己家園的巴勒斯坦老百姓。

但由於以巴關係日益緊張,2015年有多個月的關稅被以色列扣留。此舉進一步打擊了西岸的經濟。世界銀行估計,在目前與以色列政府達成的安排下,巴勒斯坦政權每年將損失2.85億美元的收入。

此外,巴勒斯坦持續出現貿易赤字,拖累經濟,主要原因是缺乏獲取重要資源的途徑,貿易活動亦遭以色列限制。巴勒斯坦主要出口產品有石灰石、水果及蔬菜。主要進口產品有石油、食品、消費品、機器及金屬。以色列、中國、土耳其、德國、義大利以及法國是其主要交易夥伴。

除了外國援助之外,巴勒斯坦吸納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不多。中國過去在巴勒斯坦的直接投資甚少。

但中國政府近年來已多次表示,“一帶一路”可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期望可以為巴勒斯坦民眾帶來和平與經濟機遇。

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4月19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出席“巴勒斯坦與一帶一路——中巴經貿合作投資研討會”時表示,希望更多中國企業能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之下走進巴勒斯坦。馬赫達維說,現階段中巴之間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人文交流層面,巴方期待與中方在基建和旅遊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巴勒斯坦是一片機遇之地,企業在巴勒斯坦投資也可借機將合作延伸至其它阿拉伯國家,而且一些重大項目還享有激勵措施。同時他也指出,巴以衝突問題給“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給中巴合作都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此,中巴雙方需為合作共同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國學界和企業界現在特別關注的問題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沿線國家和地區中地理位置特殊的巴勒斯坦,究竟有哪些機遇?如何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如何促進中國與巴勒斯坦經貿合作務實發展?

中巴經貿深度合作尚待開啟

根據商務部中國對巴投資、勞務承包統計資料看,2015年中國對巴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無數據,勞務承包新簽合同額191萬美元,位居中國對西亞國家承包工程數額的第12位元(倒數第二)。根據外交部官方網站刊登的統計數字,2016年,中國和巴勒斯坦雙邊貿易額為0.6億美元,同比下降14.4%。主要為中國對巴勒斯坦出口。另外,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中國每年向巴勒斯坦提供100個政府間獎學金名額。截至2015年,中國通過政府建管道共接受615名巴勒斯坦留學生。2004年,中巴兩國政府簽署文化教育合作協定。2013年,中巴兩國政府簽署文化教育合作協定2013年至2016年執行計畫。這些資料表明中巴經濟合作十分有限,“一帶一路”似乎尚未與巴勒斯坦有深度接觸。

“一帶一路”如何促進中巴經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的安春英研究員提出建言認為,第一是發展戰略對接問題,也就是解決抓手問題。從中國在中東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倡議進展看,中國與7個中東國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與七國簽訂了產能合作協定,中東有十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從國家層面看,沙特有《沙特2030願景》,阿聯酋去年6月推出了《2030年迪拜工業發展戰略》,阿曼杜庫勒經濟特區委員會與寧夏簽署了中阿產業園合作專案。我們提出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首先要發展戰略對接,當然這也包括具體的經濟發展計畫,或者提出具體的合作領域,總之要有解決一帶一路在當地的依託即抓手問題。這是巴國當下的迫切所需,才能形成雙方合作有勢、有實。

第二是破解投資金融與市場風險問題。“帶路”專案落地,需要投資東道國適當的融資。但從巴經濟與財政狀況看,巴國經濟嚴重依賴以色列,巴約有70%的商品和80%的服務來自以,以方代收巴稅款。巴以對峙對巴經濟發展形成嚴重制約。另外,巴國多年財政收支處於赤字狀態。2015年,政府經常帳戶赤字占GDP的13.5%。而來自歐盟和美國的國際援助,以及巴稅款常因巴以關係的動態變化而受到影響,巴國財政狀況入不敷出是常態,這使雙方合作項目面臨具大的資金風險。自2000年以來,巴勒斯坦外國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幾乎為零。巴現有外資企業25家。

安春英說,雙方進行產能合作,必須考慮到產品市場情況。由於巴國內產能消費能力有限,國內現有人口1200萬人,少於北京常住人口數量,因此產品目標市場必須要走向國際市場。而巴國邊境進出口貿易不能自主,由以方把控,長期無法順利融入國際市場。這一事實導致巴勒斯坦在進出口貨物時,無法做出更具有競爭性的選擇,難以解決產品銷售問題。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巴經濟合作的機遇究竟在哪?安春英認為,第一,以“發展‐安全”觀推進中巴經濟合作。巴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具有複雜性、長期性,恐怕短時間內無法得到解決,“一帶一路”發展合作曆既是中國的機遇,也是巴國的機遇,雙方都不能錯失。因此,學界和巴方要加強對巴投資機遇的推介,引導中國企業在巴國找尋到合適的投資商機,以巴國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推動巴國的安全穩定問題。

第二,在巴嘗試建立經濟特區,創造適宜中資企業發展的投資小環境,通過產業集群式發展,再產生幅射效應。可利用雙方優勢,解決當地高失業問題。目前,中國在中東僅有國家級的埃中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省級的中國-阿曼產業園。中國在總體投資條件不十分成熟的國家,有經濟特區投資先例,如在朝鮮,中國有中國(圖門)朝鮮工業園,在非洲的衣索比亞有東方工業園,運行狀況都不錯,應該具有一定可行性。

第三,嘗試採用“安哥拉投資模式”。中國參與安哥拉戰後重建過程中,同樣面臨該國資金嚴重不足問題,但該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又迫在眉睫。當時,中國在非洲創造了安哥拉模式,就是資源換基礎設施。巴勒斯坦政府宣佈,將就約旦河西岸油田勘探開發進行國際招標。中標企業將同巴勒斯坦投資基金合作進行油田開發。這也是巴勒斯坦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油田國際招標。如同中資企業在安哥拉、查德一樣,是否可以採用資源開發換基礎設施模式,可以探討或嘗試。

中巴經貿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從擴展中巴經貿合作的規模看,與中國的其它經貿夥伴相比,目前巴勒斯坦的經濟體量和水準還較為弱小和低下,加之以色列封鎖帶來的消極影響,決定了中巴經貿合作的規模不但總量上較小,而且在短期內也難有很大提升。但學界人士指出,中方企業不應因此對中巴經貿合作採取輕視、漠視的態度。對於中方企業而言,這不是單純的經貿合作問題,即便是從商業角度考量,巴勒斯坦也是一個值得施展身手的地方:雖然巴勒斯坦經濟體量有限,但它畢竟是一個頗受阿拉伯世界和國際社會關注的地方,如果中方企業能通過中巴經貿合作來樹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相信今後獲益的機遇和途徑將會超出預期。

長期研究巴勒斯坦經濟的人士說,務實地看,鑒於目前巴勒斯坦的實際狀況,特別是那些普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像民生、就業和基礎設施等,應該成為中方企業著力的重點,並通過中巴經貿合作得到體現。這樣既務實,又有效,不但有助於解決或緩解巴勒斯坦所面臨的相關現實問題,也能為巴勒斯坦今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更多更好的基礎。

研究者還提出了目前中巴經貿合作的五個重點領域:

1.民生方面,涉及普通民眾衣食住行。如何為巴勒斯坦民眾提供盡可能多的物美價廉的產品?中巴經貿合作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中國在這方面擁有較多的優勢和經驗,如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和住房建設等,可以為巴勒斯坦借鑒和分享。

2.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由於多種原因,包括以色列的長期佔領、控制和封鎖,巴勒斯坦在基礎施設方面本來就嚴重“欠帳”,而2014年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的狂轟濫炸,更令巴勒斯坦原本就非常欠缺和落後的基礎設施遭受摧毀和重創。不但巴勒斯坦的基礎設施需要完善和提升,加沙地區還有重建的問題。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城市建設方面,中方企業的能力和優勢都是舉世公認的,完全可以通過中巴經貿合作的途徑,為巴勒斯坦做出應有的貢獻。

3.職業教育方面,當今巴勒斯坦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年輕人多,失業率高。這既涉及民生問題,也與經濟發展相關。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巴勒斯坦的經濟現狀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不少人由於缺乏工作技能而錯失工作機會。只要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就會更好地把握工作機會,因為巴勒斯坦人的就業地域並不限於巴勒斯坦,還包括以色列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巴勒斯坦加強職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應該成為中巴經貿合作的內容之一。

4.網路電信服務方面,雖然目前巴勒斯坦的經濟水準還不高,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網路電信等現代科技手段,相反還需要這些來助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國是一個網路電信大國,在這方面擁有超強的能力和實力,完全可以通過中巴經貿合作,來説明巴勒斯坦提升網路電信水準。

5.觀光旅遊業方面,巴勒斯坦地區氣候宜人,歷史悠久,擁有眾多歷史、宗教和文化等旅遊景點,其中不少聞名世界。而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巴勒斯坦肯定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截至目前,去過巴勒斯坦的中國遊客還只是很少一部分,個中原因除了普通中國人擔心那裡的安全局勢外,另一方面可能還與赴巴旅遊必須擁有以色列簽證有關。假如今後巴勒斯坦及其周邊地區的安全局勢有大的改善,相信前往那裡的中國遊客一定會蜂擁而至。所以,在旅遊觀光方面,中巴合作的潛力很大。

此外,研究者還認為,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巴勒斯坦予以積極回應。“一帶一路”為中外經貿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這其中也包括中國與巴勒斯坦的經貿合作。所以,要盡可能將“一帶一路”與巴勒斯坦發展規劃進行對接,從中發掘和創造出盡可能多的交流與合作機會。並且,中國除了與巴勒斯坦開展雙邊經貿合作,還可通過多邊場合開展經貿合作。僅就地理位置而言,巴勒斯坦分別與以色列、埃及和約旦等國接壤,而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都有良好的外交關係和密切的經貿合作。特別是中國與這些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專案,或是擬議中的合作項目,其中有些就會涉及或將會涉及跨境合作,有的或許還將與巴勒斯坦相關,這就為通過多邊場合促進中巴經貿合作提供了現實可能。

給中國投資者吃顆“定心丸”

關於巴勒斯坦方面如何善用媒體等多種方式向中國企業招商引資的問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首席中東問題專家塗龍德認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一貫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事業,中國媒體也在巴以衝突中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巴勒斯坦人民一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此類報導多了,時間長了,也有其負面效應,那就是巴勒斯坦已經在中國受眾中形成了一個“不安全”的刻板印象,這對於巴勒斯吸引中國投資而言,無疑是不利的。

塗龍德表示,股神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投資理念,即“第一條,不要賠錢;第二條,永遠記住第一條”。對於投資方來說,資金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沒有之一;其次,才考慮贏利預期。因此,在今天中東局勢動盪,被邊緣化趨勢明顯,全球熱點不斷,資本市場“黑天鵝”滿天飛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強中巴雙方經貿合作,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任重而道遠,其目的是逐步改變中國受眾對巴勒斯坦“不安全”的刻板認識,給中國投資者吃下一顆“定心丸”。

塗龍德因此向巴方提出了四點建議:

首先,巴勒斯坦各級政府在引進外資方面的定位是否適當、其經濟職能是否發揮正常、其行政體制和管理方式是否合理等等,都對招商引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巴勒斯坦政府為招商引資採取的政策舉措應為外界更多知曉。對於吸引外資,巴勒斯坦肯定已經制定了一整套的方針政策,對於那些關注巴勒斯坦投資的業內人士來說,他們主要通過調研獲得相關資訊,但目前媒體報導仍非常罕見。

第三,針對當前吸引外資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巴勒斯坦方面未來也會對現有的相關政策措施做出某些調整,中國投資者需要更多瞭解巴方有關投資方資質審查、業務牌照發放和資質申請、標準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融資環境管道和條件、註冊資本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調整資訊。

第四,巴勒斯坦更多向外界介紹其特色產業和外商投資成功案例。特色就是優勢,個性才是競爭力。當前,全球跨國投資和產業轉移呈現新趨勢,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包括巴勒斯斯坦在內沿線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為這些產業吸引外資提供更加便利的措施,這樣,巴勒斯坦才能打造成一個吸引外資的“強磁場”,帶動巴勒斯坦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而對一些外商投資企業成功案例的充分報導,則可以以點及面,對一些尚處於觀望階段的投資者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

巴人重建家園需要中國建材

來自伊拉克的北京巴比倫亞國際貿易公司總經理歐瑪說,他在中國生活了21年,從事建材出口業務10年,他的公司主要業務是把中國加工好的花崗岩和大理石製品出口到中東國家和南美地區,並從2003年開始,一直參與伊拉克南北中三個地區城市的戰後重建計畫。歐瑪表示,伊拉克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同根同夢,都有一個夢想,就是把戰亂後的家園重建得更美好。而這個夢想,這個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中國建築材料,這是一個國際大市場。

歐瑪認為,中國的石材出口行業和中東戰亂地區人民的家園重建工程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任何城區的建設都離不開大量的天然石材等各種建築材料,因此,歐瑪希望未來幾年一帶一路之中能有更多的中國石材漂洋過海到達巴勒斯坦人民手中,讓他們更順利更快速地把自己的家園重建得更漂亮、更繁華。

歐瑪說,中國國產的建築材料品質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或超越歐美標準。在福建泉州市水頭鎮(號稱中國石材之城)已經有接近500家工廠的產品完全可以達到或超越義大利、西班牙等石材加工強國的品質標準,這個優勢可以讓中國的石材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上扮演非常強勢的角色。“今天不管在伊拉克、巴勒斯坦、沙特、阿聯酋、埃及等任何阿拉伯國家,中國產的建築材料一直是性價比高,是政府工程或百姓建設房屋的第一個選擇。”

不過建築材料出口也有遇到很多難題和障礙的時候。歐瑪提到,2016年下半年開始,建材價格一直上漲,石材、鋼鐵、塑膠、玻璃等其他常用的建材價格都上漲5%-15%,這個市場波動導致一些來自中東地區的客戶放棄了購買中國生產的建材,而去選了土耳其、印度、伊朗等鄰國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中國的石材越來越貴,運輸成本也越來越高,這些因素讓中國石材出口企業越做越困難。

歐瑪說,他希望在2017年下半年原材料的價格能夠回到合理的範圍內。“我很期待在一帶一路上看到成千上萬物美價廉的石材走向中東國家的每個地區每個家庭,我堅信中國出口的建材能夠造福更多想要重建自己家園的巴勒斯坦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