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胤禛十幾歲時,康熙給過四字差評,這個不良記錄差點毀了一生

雍正帝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去世之後,胤禛意外繼位,這在當時太出乎人的意料,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並不明顯的四阿哥繼承了皇位,

所以,一時之間,雍正即位成為了一個難解之謎。

當然,我們不去探討胤禛是如何即位的,這裡重點來講一下胤禛還是少年時候的一個故事,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胤禛性格的另一面。因為胤禛在早年時,曾經有過一段昏暗的生活經歷。

關於這件事,

源於一段康熙帝和四兒子胤禛的一段對話。

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皇四子胤禛請求父皇康熙接見,這一年,胤禛已經24歲了。康熙帝想,他能有什麼事情要彙報呢?帶著好奇心,康熙接見了胤禛。

胤禛當面向康熙彙報:“父皇,今兒臣年近30,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康熙帝很納悶,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康熙帝忽然想起來,早在10年前,自己曾經給這個孩子下過一個評語,叫做“喜怒不定。”

這句話的含義很明顯,是說胤禛沒有准脾氣,是個喜怒無常的人。康熙帝說完這句話也就忘了,不過是對胤禛的一種鞭策而已。

可是,令康熙帝意想不到的是胤禛非常在乎父皇的評價,胤禛幾乎是寢食難安,這句話幾乎要了他的命。因為,康熙帝這樣評價胤禛的性格,

幾乎就是斷送了胤禛的政治生命,可想而知,康熙帝是不會把皇位傳給一個喜怒無常的人。

所以,這次胤禛拜見父皇,說明了自己的改正過程。他說:“十年來,兒臣殫精竭慮,日思夜想,一定要改正‘喜怒無常’這個壞毛病,轉變父皇對兒臣的認識。父皇您看看兒臣是不是已經改正了啊?”

康熙帝想了想,還真是這樣,10年來,四阿哥一直很低調,幾乎沒有聽到關於他的什麼不好傳聞,也沒有看到他參與黨爭。要知道,這個時候,康熙帝已經對皇子爭儲、互相結黨很是頭疼了。而四阿哥沒有,他專心於學習,沒有生出什麼事端。

看來,胤禛他是真的改正了。於是,康熙帝問道:“你想怎樣呢?”胤禛趕緊叩頭道:“父皇,即是如此,那就將‘喜怒不定’這四個字不要記錄在檔了吧。

”(清朝皇帝有專門的起居注官員,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記錄在檔案中)康熙帝想了想,也就沒有再深究這個四阿哥何以這麼在乎這句評語的記錄,就答應了他,恩免記載。

胤禛聽了父皇的話,馬上叩頭謝恩,額頭上的汗都流下來了,不過這個細節康熙帝並沒有看到。

這就是胤禛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次逆襲,他是通過兩個途徑到達自己的目的的。一是深居簡出,在王府裡規規矩矩做他的四阿哥,不出去惹是生非,不結仇怨,不引人注目。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敢於說話。

對於康熙的這個記錄,必須重視,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抹去記錄,怎麼辦呢?只有父皇可以辦到,可是父皇的話是金口玉言,尤其對皇子的評價,那更是輕易不會更改。

但是胤禛思索再三,決定冒一次風險,成就成,不成再想其他辦法,幸運的是這次冒險成功了。

雖然說胤禛抹去了不良記錄,不過要想坐上太和殿那個位置,這遠遠不夠,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清除了一個通往帝位的障礙,成功在望。

不過這個細節康熙帝並沒有看到。

這就是胤禛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次逆襲,他是通過兩個途徑到達自己的目的的。一是深居簡出,在王府裡規規矩矩做他的四阿哥,不出去惹是生非,不結仇怨,不引人注目。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敢於說話。

對於康熙的這個記錄,必須重視,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抹去記錄,怎麼辦呢?只有父皇可以辦到,可是父皇的話是金口玉言,尤其對皇子的評價,那更是輕易不會更改。

但是胤禛思索再三,決定冒一次風險,成就成,不成再想其他辦法,幸運的是這次冒險成功了。

雖然說胤禛抹去了不良記錄,不過要想坐上太和殿那個位置,這遠遠不夠,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清除了一個通往帝位的障礙,成功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