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散文:陽春三月木棉紅

往期推薦:散文:家鄉的包穀粑

【作者簡介】蘇音,會計師、中國殘疾人作家聯誼會會員、汕頭市作協會員、汕頭社會心理學會會員、省作協殘聯分會會員、市殘疾人文學聯合會副主席。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陽春三月,場場春雨帶走了空氣中的浮塵,春意催醒了花的精靈,又見街頭那筆直高大木棉樹上密密佈滿了含苞欲放的花蕾,不知不覺中枝梢就已是花團蔟蔟紅豔叢叢,遠遠一望,真個是紅棉似火。繁茂的枝頭悄悄的年復一年地演繹出嫣紅的樂章,

每當此時,心頭就自然會浮起兒時撿拾木棉花的點滴記憶來。

木棉樹屬速生喬木,強陽性樹種,樹冠挺拔矗立,常常高出近旁的其它樹群以迎陽光雨露。木棉花外型大,花冠五瓣,色有鮮紅、桔紅、橙紅等變化,美麗嬌豔,花萼黑褐色,革質。結橢圓形碩果,成熟後果實裂開,白色的棉絮連同內裡的卵圓形種子會隨風飄散。落花可入藥,採集新鮮的木棉花曬乾,

有清熱消暑、利尿袪濕、明目解毒的功效。上世紀6、70年代,家住一間近百年歷史的學校內,大操場周邊和校園的好些地方,都種植著高大的木棉樹。每年幾場春雨過後,就能見到光禿禿的樹枝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一個個粉紅鮮嫩的花蕾來,約十來天便開出一朵朵宛如銅鐘的紅花。舉目一望,但見滿樹的紅花如火如炬,鬥嬌鬥豔。來去匆匆的人們,也不時會駐足仰望,被那紅彤一片、像晚霞燦爛的花兒吸引著。

撿落花常常採取守株待兔的方法,等熟透了的木棉花“咚”地一聲墜落樹下就即上前拾起。要是遇上有風的日子,一陣風吹過,“劈劈啪啪”接二連三會掉下一堆來,那就是我們這些孩童最高興的時候。要是同時有好幾個小夥伴在樹下,

會爭先恐後沖向自己的目標拾掉落的花朵。也有時我們會先劃分好你一塊我一塊區域,花落到誰的地盤誰作主。有時會巡迴搜索,在校園裡走上一遍,到那撿那,這在中午或傍晚人少時較有收穫。為了多獲得木棉花,年長些又個子較高的,就用長長的竹竿末端綁上鐵鉤,去鉤那些又紅又大朵的,見一朵滅一朵,都落入他們囊中,讓我們年紀小的好不羡慕。
我們也有自己的辦法,撿起地上的石塊,仰頭用力向樹上的木棉花拋去,拋了一次又一次,雖然大部分是落空,可一旦擊中也能把花打落。

收集到的木棉花用鐵線或繩索串成一圈,曬乾存起來。遇到濕熱上火、肚疼拉痢什麼的,用這些曬乾的木棉花煎水加紅糖飲服,十分有效。還可用它煲豬骨湯,也是很好的保健美味。除自用外,多餘的可以給藥材鋪收購,印象中似乎是7、8分錢一斤,若有幾百朵曬乾也有三、二斤,賣了夠買一學期的鉛筆橡皮擦了。到了五月份,木棉枝頭上結出的一個個卵圓形果實,隨後紛紛裂開,裡面的棉絮隨風飄浮。如今這種現象特別嚴重,可在那時卻不太覺得,因為當時人們普遍收入不高,將這些不用錢的棉絮收集起來大有用處。剝開硬殼,取出裡面棉花樣的縷縷軟纖維,挑出雜質後稍曬,是做枕頭填充料的上好材料,既輕又柔軟,久用不變形。因此木棉果早就有人摘了去,有些摘不著的果裂開了掉下棉來,也有人搶著拾。記得孩子們還有一種以紅棉花做遊戲,撿來風刮落的花蕾,剝下一枝枝花蕊,用花蕊相互勾住自己方向用力,誰的蕊頭掉了算輸,我們總是玩得樂此不疲。歲月如梭,如今這些因木棉花引出的生活畫面不再現了。

木棉樹被譽之為英雄樹、英雄花,大概是因高大挺拔及鮮豔似火的紅花而得名,最早稱之為“英雄”的是清人陳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廣州市長朱光在1959年填《望江南·廣州好》中,更有“廣州好,人道木棉雄。落葉開花飛火鳳,參天擎日舞丹龍。三月正春風”之句。廣州的大街小巷,特別是一些主幹道上種植了許多的木棉樹,廣州人對木棉花有著特殊的情感,許是與歷史上兩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有關。一是1911年4月27日,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在廣州舉行的武裝起義。收殮安葬起義七十二位烈士遺骸的黃花崗,紅棉花朵朵盛開。二為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了廣州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不少革命者被殺,廣州一時血流成河,血染英雄樹,其中還有舉行刑場上婚禮的革命情侶周文雍和陳鐵軍,成為千古絕唱。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可我們鮀城也普遍種植,幾乎是隨處可見,與我們相伴相長。若論英雄壯氣,同樣悲歌可泣,丁未年同盟會在我們粵東的饒平縣城,發起了黃岡起義,一周激戰後竟有170多名革命党人英勇獻身,血染崇嶺。在如今的紀念公園,英雄樹高大挺撥,每到春天紅花簇簇。

在春光盎然之際,望著路旁一株株如碧血火鳳的紅棉,不禁讓人感到生活的熱情與朝氣。雖然花總有期、春也難留,正應了那句: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洪與、鄒舟

若有幾百朵曬乾也有三、二斤,賣了夠買一學期的鉛筆橡皮擦了。到了五月份,木棉枝頭上結出的一個個卵圓形果實,隨後紛紛裂開,裡面的棉絮隨風飄浮。如今這種現象特別嚴重,可在那時卻不太覺得,因為當時人們普遍收入不高,將這些不用錢的棉絮收集起來大有用處。剝開硬殼,取出裡面棉花樣的縷縷軟纖維,挑出雜質後稍曬,是做枕頭填充料的上好材料,既輕又柔軟,久用不變形。因此木棉果早就有人摘了去,有些摘不著的果裂開了掉下棉來,也有人搶著拾。記得孩子們還有一種以紅棉花做遊戲,撿來風刮落的花蕾,剝下一枝枝花蕊,用花蕊相互勾住自己方向用力,誰的蕊頭掉了算輸,我們總是玩得樂此不疲。歲月如梭,如今這些因木棉花引出的生活畫面不再現了。

木棉樹被譽之為英雄樹、英雄花,大概是因高大挺拔及鮮豔似火的紅花而得名,最早稱之為“英雄”的是清人陳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廣州市長朱光在1959年填《望江南·廣州好》中,更有“廣州好,人道木棉雄。落葉開花飛火鳳,參天擎日舞丹龍。三月正春風”之句。廣州的大街小巷,特別是一些主幹道上種植了許多的木棉樹,廣州人對木棉花有著特殊的情感,許是與歷史上兩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有關。一是1911年4月27日,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在廣州舉行的武裝起義。收殮安葬起義七十二位烈士遺骸的黃花崗,紅棉花朵朵盛開。二為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了廣州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不少革命者被殺,廣州一時血流成河,血染英雄樹,其中還有舉行刑場上婚禮的革命情侶周文雍和陳鐵軍,成為千古絕唱。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可我們鮀城也普遍種植,幾乎是隨處可見,與我們相伴相長。若論英雄壯氣,同樣悲歌可泣,丁未年同盟會在我們粵東的饒平縣城,發起了黃岡起義,一周激戰後竟有170多名革命党人英勇獻身,血染崇嶺。在如今的紀念公園,英雄樹高大挺撥,每到春天紅花簇簇。

在春光盎然之際,望著路旁一株株如碧血火鳳的紅棉,不禁讓人感到生活的熱情與朝氣。雖然花總有期、春也難留,正應了那句: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洪與、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