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山國文創領軍人黃子爵及其團隊:古中山藝術的“復活”

文化旅遊產業的興盛,讓文創產品深受大眾歡迎。

一些惟妙惟肖的仿製品,不僅具有把玩、紀念意義,本身作為載體,也成為推廣當地文化的名片。同時,作為“古中山國文化”的一名傳承者,80後平山人黃子爵和他的團隊,用這種民間傳統手工藝,再現古中山國青銅器物的厚重與精美。“五一勞動節”前夕,走進黃子爵工作室,領略靈思神巧的“工匠”魅力。

正在聚精會神雕刻的黃子爵

一把刻刀在一座高約30釐米的“青銅壺”上仔細修飾著已經刻好的“中山篆字”,在一撇一捺的投入中,只有轉動“青銅壺”底盤的聲音。儘管屋子中有不少人參觀,但是在黃子爵操作過程中,無人發出聲響。十幾分鐘後,黃子爵摘下胸前的圍裙,“效果比之前要好很多,不過還需要在細節處考量。”在觀賞者看來,

這件“青銅壺”已很完美,如果不事先說明它是件蠟製品,是做青銅工藝品的前期模具,僅從外觀與顏色上難以分辨。這些年,黃子爵和他的團隊,不斷嘗試這種工藝,讓古中山國的青銅器物工藝品走向國內外,使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到戰國時代青銅器文化的高超技藝。

今年29歲的黃子爵,是土生土長的平山縣三汲鄉人。平山縣正是2300多年前戰國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因為黃子爵的父親就是文保工作者,

常有考古方面的工作者在家中做客聊天,因此黃子爵小時候所翻看的書,所聽的故事,多與古中山國遺址有關。

來自沙特的王子在遺址看到他做的雙翼神獸藝術品後愛不釋手

黃子爵小時候受父輩影響,喜歡書法和美術,

曾臨摹過多種名帖,還自學了美術。他當時還曾根據書中的圖片,自己仿照著,用泥土燒製成不同形狀的陶器。大學時他學的專業是文物修復,學了青銅器、瓷器、玉器等多種器物的修復技術。黃子爵大學畢業後,曾在北京工作。儘管待遇和工作環境不錯,但他最終回歸家鄉。大約2012年,黃子爵回到家鄉後,一面加強學習中山國文化,籌資修建中山國陳列館,一面開始製作文創產品。
他最先開始製作的就是中山國最具代表性的“雙翼神獸”。除了查找文字圖片資料之外,他還向長輩們請教。黃子爵介紹,製作過程簡單說先是用石蠟雕刻一個模具,使形神兼備,然後用沙灰將其包裹,待硬化後打開表面外殼,就形成了內範,然後製作成多個模型,最終用高溫液態青銅灌入模具,使其冷固成型後,再不斷修整、打磨、上色,最終形成藝術品。

中山國的文物精品中他大多已經製作了仿品

在中山國陳列館裡中山國都沙盤前給遊客講解

為了完善技術,黃子爵這些年走過很多地方,挖掘了一批能工巧匠,組建自己的文創團隊,不斷研發具有中山國文化符號、藝術風格的各類藝術品。

“文化傳承需要手工藝的再現,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完善,精益求精。”黃子爵說。

□文/《燕趙晚報》記者 叢俊儒

圖/《燕趙晚報》記者 郤磊

中山國的文物精品中他大多已經製作了仿品

在中山國陳列館裡中山國都沙盤前給遊客講解

為了完善技術,黃子爵這些年走過很多地方,挖掘了一批能工巧匠,組建自己的文創團隊,不斷研發具有中山國文化符號、藝術風格的各類藝術品。

“文化傳承需要手工藝的再現,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完善,精益求精。”黃子爵說。

□文/《燕趙晚報》記者 叢俊儒

圖/《燕趙晚報》記者 郤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