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喝著咖啡看美劇,你以為範雨素離你很遠嗎?

喝著咖啡看美劇,你以為範雨素離你很遠嗎?

Juno

範雨素,昨天這個人的名字已經刷爆了朋友圈。一個來自湖北襄陽的農村人,初中畢業,在北京做育兒嫂,獨自拉扯著兩個女兒,在空閒時,

用紙筆寫了十萬字。就像正午故事裡形容的那樣,“她像位人類學家,寫下村莊裡的、家族裡的、北京城郊的、高檔社區生活的故事,寫下對命運和尊嚴的想法。”

人們看她,像看一部小說

在城市中長大的人,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觀察底層社會的人物生活,而範雨素的自述,恰恰給人們割開了一道豁口,帶來大量產自底層社會的原汁原味的信息量,她的人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挖掘的故事。

- 12歲身無分文,逃票流浪海南島-

大多數人12歲都還在老老實實讀小學、中學,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或許有的人提早進入青春期,和父母的矛盾就是天大的事情了。

而12歲的範雨素,身無分文,一個人南下,靠著從書中學習到的逃票技能,就真的從湖北流浪到了海南。

“馬路上有木瓜樹、椰子樹”。躺在樹下面,可以吃木瓜,喝椰汁。我吃水果吃膩了,

就上垃圾桶裡找吃的。”

簡直就像《三毛流浪記》的主人公。

- 22歲結婚,丈夫酗酒家暴,娘家不要 -

在單身、剩男剩女、不婚主義,婚戀形態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範雨素早早結婚,“覺得自己是一個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個東北人結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她實在忍受不了便帶著孩子回老家後,這個所謂的丈夫便再也沒有找她們,“後來聽說他從滿洲里去了俄羅斯,現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的街頭了。”

在人們的認識裡,即便結了婚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父母永遠是自己的後盾也是自己的退路。

而在農村卻不是這樣,嫁出去的女兒和潑出去的水,和娘家便再無關係。

“這個時候,我已明白,我沒有家了。我們農村窮苦人家,戶口尚屬不易,親情當然淡薄。”

- 雇主給自己的孩子雇了少林武校畢業的武術教練,而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學 -

範雨素在北京給一個上過胡潤富豪榜排行榜的土豪做育兒嫂。雇主有一兒一女,為了培養自己的兒子,雇了從少林武校畢業的無數教練,

在自家蓋的寫字樓裡辟出了三百個平方的場地給孩子練武術,還請了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學霸做家庭教師。

而自己的孩子,只能一周見到自己的母親一次,大女兒在出租屋裡看護小女兒,沒條件上學,接觸的朋友也是沒上學甚至沒戶口的小朋友。

底層社會掙脫所屬階層做的徒勞無功的掙扎

第一次看到《我是範雨素》這篇文章時,不禁讓我想到了鳳姐和余秀華,她們都是農村出身,不同於其他埋頭種莊稼的農村人,她們血液中充滿了不安分,渴望更廣闊的世界,擁有其他生活可能性的未來。

她們算得上是“怪人”,當身邊的人在老老實實過日子,遵循命運做好的一切安排時,她們卻像是一個異類,她們看書,她們學習,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所處的階層的局限,這種無形的鎖鏈,將她們與其嚮往的生活隔離開來。

“這就是你的命,你要認命”。而不論是鳳姐也好、余秀華還是範雨素,她們都是不認命的人。

這種清醒,很難說是好是壞。因為清醒著,所以會想方設法找尋出路,卻也因為清醒,終究會意識到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掙脫如原罪一般從出身開始就帶有的階級烙印,因為欲望無法得到滿足而痛苦。比起那些渾渾噩噩的人,要痛苦百倍千倍。

先說羅玉鳳,羅玉鳳最後拿到綠卡了嗎?即便最後拿到了綠卡,真的就擺脫了她的階級屬性了嗎?她在美國做修腳妹,難道就是過上了嚮往的中產階級生活?

余秀華,和家暴自己的丈夫尹世平離婚後,比起懵懂無知的19歲,她現在對婚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一個順眼的人,更是一個能夠和她在精神上對話的人,我相信這樣的人是存在的,可是遇見的幾率和中彩票應該差不了多少。

再說範雨素,當文章爆紅之後,記者採訪她,她說:我沒想到這篇文章會這麼火,我是靠苦力吃飯的,不靠寫文章謀生。當熱點褪去後,人們的視線又會被另一個事件吸引,而範雨素的生活並沒有太多變化。

中產階級們一邊感到優越一邊又在焦慮

朋友看到這篇文章後跟我說,啊,想不到是這樣的。而不是,寫得太有共鳴了,太感同身受了。

無論是讀羅玉鳳還是範雨素寫的經歷,人們更多的是帶著一種獵奇的心態,想不到農村是這樣的,農村人是這樣的。

人們看她們的故事,不是從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一樣,而更像是在讀一個故事,看一本小說。

那些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人,看了這篇文章之後,無端端地產生某種優越感,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不費力輕鬆擁有的生活,其實是她們夢寐以求追尋的的屬於中產階級式的生活:不必想著如何生存,而是琢磨著如何生活,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滿足後,踏上對更高的需求的征服道路。

我們可以在大城市穿梭在寫字樓間過著體面的生活,進行著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週末還雙休,有時間享受生活,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就像半夜一個人看了一個恐怖片,看完後慶倖自己不是電影中的主人公的感覺一樣。

而這,其實也正是身為中產階級最為可悲的地方。近幾年階級固化這個詞看到過太多次了,底層社會的人在想方設法通過努力擺脫宿命,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而中產階級通往上層社會的通道變得越來越窄,雖然進出高檔寫字樓,畫著精緻的妝容,每天穿不同的衣服上班,卻經常熬夜加班、週末也加班,為了不被遲到扣工資天天在路上飛奔,在地鐵裡高密度地被擠壓變形,交了房租交了水電氣之後到手的錢和房價一比簡直生無可戀......

這樣的中產階級們,在上層社會的眼中,未嘗不是一種可笑和妄想?所謂的中產階級們又何嘗不是他們眼中的“底層社會”?

那些時間自由財務自由的上流人物,看著時間不自由財務不自由一天到晚喝雞湯催眠自己要奮鬥要努力的中產階級模們,搖了搖手中幾百塊錢一口的紅酒,不自覺地產生一種階級優越感。

階級對階級的本質,就是碾壓。如果階級那麼好晉升,就沒有所謂的優越感了。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範雨素的文字不錯,若是放在普通人身上,大家不會感到多麼驚豔。然而這個人是範雨素,我們一邊瞭解她的經歷同時,一邊詫異她還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正是因為這種反差對比,讓我們覺得欣賞和欽佩。

每個階層裡其實都有千千萬萬個範雨素,她們不認命,就是要和命運死磕到底,即便現實如此殘酷,我們還是想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看到一點希望和力量。

-End-

作者 | Juno 圖片 | 來源網路

底層社會掙脫所屬階層做的徒勞無功的掙扎

第一次看到《我是範雨素》這篇文章時,不禁讓我想到了鳳姐和余秀華,她們都是農村出身,不同於其他埋頭種莊稼的農村人,她們血液中充滿了不安分,渴望更廣闊的世界,擁有其他生活可能性的未來。

她們算得上是“怪人”,當身邊的人在老老實實過日子,遵循命運做好的一切安排時,她們卻像是一個異類,她們看書,她們學習,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所處的階層的局限,這種無形的鎖鏈,將她們與其嚮往的生活隔離開來。

“這就是你的命,你要認命”。而不論是鳳姐也好、余秀華還是範雨素,她們都是不認命的人。

這種清醒,很難說是好是壞。因為清醒著,所以會想方設法找尋出路,卻也因為清醒,終究會意識到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掙脫如原罪一般從出身開始就帶有的階級烙印,因為欲望無法得到滿足而痛苦。比起那些渾渾噩噩的人,要痛苦百倍千倍。

先說羅玉鳳,羅玉鳳最後拿到綠卡了嗎?即便最後拿到了綠卡,真的就擺脫了她的階級屬性了嗎?她在美國做修腳妹,難道就是過上了嚮往的中產階級生活?

余秀華,和家暴自己的丈夫尹世平離婚後,比起懵懂無知的19歲,她現在對婚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一個順眼的人,更是一個能夠和她在精神上對話的人,我相信這樣的人是存在的,可是遇見的幾率和中彩票應該差不了多少。

再說範雨素,當文章爆紅之後,記者採訪她,她說:我沒想到這篇文章會這麼火,我是靠苦力吃飯的,不靠寫文章謀生。當熱點褪去後,人們的視線又會被另一個事件吸引,而範雨素的生活並沒有太多變化。

中產階級們一邊感到優越一邊又在焦慮

朋友看到這篇文章後跟我說,啊,想不到是這樣的。而不是,寫得太有共鳴了,太感同身受了。

無論是讀羅玉鳳還是範雨素寫的經歷,人們更多的是帶著一種獵奇的心態,想不到農村是這樣的,農村人是這樣的。

人們看她們的故事,不是從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一樣,而更像是在讀一個故事,看一本小說。

那些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人,看了這篇文章之後,無端端地產生某種優越感,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不費力輕鬆擁有的生活,其實是她們夢寐以求追尋的的屬於中產階級式的生活:不必想著如何生存,而是琢磨著如何生活,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滿足後,踏上對更高的需求的征服道路。

我們可以在大城市穿梭在寫字樓間過著體面的生活,進行著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週末還雙休,有時間享受生活,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就像半夜一個人看了一個恐怖片,看完後慶倖自己不是電影中的主人公的感覺一樣。

而這,其實也正是身為中產階級最為可悲的地方。近幾年階級固化這個詞看到過太多次了,底層社會的人在想方設法通過努力擺脫宿命,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而中產階級通往上層社會的通道變得越來越窄,雖然進出高檔寫字樓,畫著精緻的妝容,每天穿不同的衣服上班,卻經常熬夜加班、週末也加班,為了不被遲到扣工資天天在路上飛奔,在地鐵裡高密度地被擠壓變形,交了房租交了水電氣之後到手的錢和房價一比簡直生無可戀......

這樣的中產階級們,在上層社會的眼中,未嘗不是一種可笑和妄想?所謂的中產階級們又何嘗不是他們眼中的“底層社會”?

那些時間自由財務自由的上流人物,看著時間不自由財務不自由一天到晚喝雞湯催眠自己要奮鬥要努力的中產階級模們,搖了搖手中幾百塊錢一口的紅酒,不自覺地產生一種階級優越感。

階級對階級的本質,就是碾壓。如果階級那麼好晉升,就沒有所謂的優越感了。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範雨素的文字不錯,若是放在普通人身上,大家不會感到多麼驚豔。然而這個人是範雨素,我們一邊瞭解她的經歷同時,一邊詫異她還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正是因為這種反差對比,讓我們覺得欣賞和欽佩。

每個階層裡其實都有千千萬萬個範雨素,她們不認命,就是要和命運死磕到底,即便現實如此殘酷,我們還是想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看到一點希望和力量。

-End-

作者 | Juno 圖片 |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