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兄弟連》我的最愛

作者:數新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857566/answer/160534331

《兄弟連》

電視劇史上的里程碑。IMDB 9.5分。一般的美劇,只要有收視率,就會一季接著一季地拍下去,直到收視率和口碑變得越來越爛,最終變成爛尾作品。而兄弟連不一樣,

短短10集,投資1.2億美金,據說大部分投資都花在了場景復原和真實歷史重現上了。劇中得每個細節都力求還原當時場景(抗日神劇們,你們摸著良心自問一下,你們這樣胡說八道侮辱先烈,你們的良心不痛嗎!)

溫特斯連長的演員和真人(注意場景還原程度)

細節一:訪談記錄與劇情相互交織,展現出了活生生的二戰英雄們

如前所述,這部劇花費了大量心思用於戰爭場景的儘量還原和細節刻畫,在每一集一開始的時候,都會有E連老兵的訪談片段,然而直到最後一集前我們都不知道這些老兵們是誰。

到了最後一集,片頭的訪談沒有了,第一遍看的時候觀眾一般不會留意到這點。看到後面才發現片頭訪談被移到最後面,將老兵訪談作為整部戲的總結。

在看了十集史詩一般的電視劇後,觀眾已經完全帶入了整部戲劇中,就好像自己和這些二戰老兵一起親歷了戰爭,死亡和痛苦。這時候觀眾對於電視劇中的這些士兵們,是有著強烈的同理心的。當第十集訪談在片尾出現的時候,

導演終於為這些二戰老兵加上了姓名:

“原來他就是溫特斯連長啊”。十集的電視劇中,E連的士兵們飽受戰爭傷痛和磨難,最後名字出現,那些電視劇裡飽經戰火與磨難的E連士兵的樣子和眼前老先生們的樣子終於重合起來,突然會覺得莫名的感動。

正如麥克亞瑟所說:“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漸漸凋零”。

2011年1月2日,溫特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赫爾希鎮的一間療養院過世,終年92歲,他的墓碑標示為“理查·D·溫特斯--第二次世界大戰, 101空降師”(Richard D. Winters World War II 101st Airborne)

在電視劇的最後的訪談中,溫特斯引述由米克·藍尼(Mike Ranney)中士寄給他的信件內容,“我常常會懷緬一段有關我孫兒的回憶,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爺爺,您是戰爭中的英雄嗎?’,爺爺回答他‘不是......但是我和很多英雄一起服役’”(No… but I served in a company of heroes)

看到這裡,眼淚都留下來了。

細節二:貫穿全劇的人道主義關懷

不管是國產戰爭劇還是外國戰爭劇,很大一部分都遵循著一種模式:敵人兇殘又邪惡,當日本鬼子,德國鬼子,或是其他任何一種反動派被消滅時,觀眾都有一種復仇的快感。當然,國產抗日神劇中,這種復仇的快感就要減弱很多,因為抗日神劇裡日本鬼子才是愚蠢,智障和弱勢的那一方,他們能在抗日戰爭裡堅持八年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兄弟連》不一樣,首先,這部戲中的德軍雖然描寫不多,但是導演並沒有把德軍描寫成萬惡不赦的一群人,反而把普通的德國人與德國士兵也看作是戰爭的受害者。

第五集裡,溫斯特上尉在法國的地鐵上總是不斷地回頭看一個年輕的法國小夥,因為這個年輕的小夥子長得很像他在戰場殺殺死的一個德軍士兵,他一遍又一遍地回想此事,以至於地鐵到站都未察覺。這麼年輕的一個小夥子,在戰爭中死於自己之手,雖然不會有負罪感,但溫特斯上尉心裡肯定有許多愧疚與遺憾吧,如果當時不開槍,讓他投降,會不會好一點?

第九集裡,尼克森上尉胡亂闖進了一個德國老婦人家裡,德國老婦人的丈夫是一位德國軍官,她對尼克森上尉的闖入怒目而視。後面,隨著集中營的發現,美軍命令當地德國居民去集中營幫忙安葬受害者,當尼克森上尉再次在集中營見到老婦人時,老婦人愧疚地低下了眼睛,或許,她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納粹的暴行能殘暴到如此程度吧。全集中,老婦人沒有一句臺詞,但是表演功力入木三分。

第十集裡,有個經歷了一戰二戰的德國老兵,他滿心想的都是趕緊回家。與美軍士兵的談話裡,他毫無對於國家戰敗的痛苦或失望,經歷過兩場世界大戰的他,已經看過太多戰爭的痛苦了,而家則是唯一能慰藉人的歸宿。

第十集裡溫特斯少校在接受德國軍官投降時,德國軍官希望將自己的配槍上繳給溫特斯上尉,因為德國軍官的自尊心使得他不願意將自己的配槍繳給文書兵,溫特斯少校對德國軍官說:“你可以留著你的手槍”,德國軍官似乎是釋然,又似乎是感激,最後流露出一點點拘謹的笑容。這一幕,講述的應該是“尊嚴”

最後,以第十集結尾處德國將軍對投降士兵們的演講作為這一小段的結尾:

這是個漫長的戰爭,也是一場艱苦的戰爭,你們英勇並驕傲的為祖國作戰,你們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緊密相聯,這樣的友誼只存在於戰鬥中,在兄弟之間,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時刻彼此扶持,你們見過死亡,一起接受磨難,我很驕傲能與你們每一個人共同服役,你們有權享受永遠的快樂的和平生活。

這句話不僅僅是德國將軍對手下們說的,也是全體E連士兵乃至全體二戰參戰士兵心中的共鳴。

是啊,經歷了這麼久地獄般的殺戮與戰爭後,無論是勝利者和失敗者,他們都只慶倖自己還活著。無論將來的生活是多麼糟糕,已經不可能比戰爭還糟糕了。只有經歷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可貴,所以,這兩群為了國家已經做出了巨大犧牲的人“有權享受永遠快樂的和平生活”。

看到這裡,我想起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在片尾,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在彌留之際掙扎著對瑞恩說:“ 要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這是貫穿全劇的人道主義關懷,這種關懷超越了一般戰爭影片的英雄主義情結,反而襯托出英雄們的付出與偉大

當然,國產抗日神劇中,這種復仇的快感就要減弱很多,因為抗日神劇裡日本鬼子才是愚蠢,智障和弱勢的那一方,他們能在抗日戰爭裡堅持八年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兄弟連》不一樣,首先,這部戲中的德軍雖然描寫不多,但是導演並沒有把德軍描寫成萬惡不赦的一群人,反而把普通的德國人與德國士兵也看作是戰爭的受害者。

第五集裡,溫斯特上尉在法國的地鐵上總是不斷地回頭看一個年輕的法國小夥,因為這個年輕的小夥子長得很像他在戰場殺殺死的一個德軍士兵,他一遍又一遍地回想此事,以至於地鐵到站都未察覺。這麼年輕的一個小夥子,在戰爭中死於自己之手,雖然不會有負罪感,但溫特斯上尉心裡肯定有許多愧疚與遺憾吧,如果當時不開槍,讓他投降,會不會好一點?

第九集裡,尼克森上尉胡亂闖進了一個德國老婦人家裡,德國老婦人的丈夫是一位德國軍官,她對尼克森上尉的闖入怒目而視。後面,隨著集中營的發現,美軍命令當地德國居民去集中營幫忙安葬受害者,當尼克森上尉再次在集中營見到老婦人時,老婦人愧疚地低下了眼睛,或許,她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納粹的暴行能殘暴到如此程度吧。全集中,老婦人沒有一句臺詞,但是表演功力入木三分。

第十集裡,有個經歷了一戰二戰的德國老兵,他滿心想的都是趕緊回家。與美軍士兵的談話裡,他毫無對於國家戰敗的痛苦或失望,經歷過兩場世界大戰的他,已經看過太多戰爭的痛苦了,而家則是唯一能慰藉人的歸宿。

第十集裡溫特斯少校在接受德國軍官投降時,德國軍官希望將自己的配槍上繳給溫特斯上尉,因為德國軍官的自尊心使得他不願意將自己的配槍繳給文書兵,溫特斯少校對德國軍官說:“你可以留著你的手槍”,德國軍官似乎是釋然,又似乎是感激,最後流露出一點點拘謹的笑容。這一幕,講述的應該是“尊嚴”

最後,以第十集結尾處德國將軍對投降士兵們的演講作為這一小段的結尾:

這是個漫長的戰爭,也是一場艱苦的戰爭,你們英勇並驕傲的為祖國作戰,你們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緊密相聯,這樣的友誼只存在於戰鬥中,在兄弟之間,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時刻彼此扶持,你們見過死亡,一起接受磨難,我很驕傲能與你們每一個人共同服役,你們有權享受永遠的快樂的和平生活。

這句話不僅僅是德國將軍對手下們說的,也是全體E連士兵乃至全體二戰參戰士兵心中的共鳴。

是啊,經歷了這麼久地獄般的殺戮與戰爭後,無論是勝利者和失敗者,他們都只慶倖自己還活著。無論將來的生活是多麼糟糕,已經不可能比戰爭還糟糕了。只有經歷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可貴,所以,這兩群為了國家已經做出了巨大犧牲的人“有權享受永遠快樂的和平生活”。

看到這裡,我想起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在片尾,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在彌留之際掙扎著對瑞恩說:“ 要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這是貫穿全劇的人道主義關懷,這種關懷超越了一般戰爭影片的英雄主義情結,反而襯托出英雄們的付出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