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宋朝那些女“食神”們

不知現在的飲食界,是女廚師居多還是男廚師居多,不過我知道,在唐宋時代,流行的是女廚師,不但皇宮中有“尚食娘子”,大富大貴之家亦以聘請女廚師燒菜為時尚,市井中經營私房菜的飯店,

也頗多手藝高超的廚娘。

相傳北宋末宰相蔡京家有“廚婢數百人,庖子亦十五人”;南宋初宮廷中也有一位女禦廚,“乃上皇(宋孝宗)藩邸人,敏於給侍,每上食,則就案所治脯修,多如上意,宮中呼為‘尚食劉娘子’,樂禍而喜暴人之私” 。這位女禦廚的廚藝不可挑剔,不過人品卻不怎麼樣,是一個“喜暴人之私”的長舌婦。

同一時期,杭州民間最著名的大廚中,也有女廚師,如宋五嫂:“宋五嫂者,

汴酒家婦,善作魚羹,至是僑寓蘇堤,光堯(高宗)召見之,詢舊,淒然,令進魚羹。人競市之,遂成富媼” 。

出土的宋墓壁畫與雕磚文物也可證明宋代盛行女廚師的社會風氣。宋朝墓畫有不少以備宴為題材的圖畫,圖中那些在廚房裡操刀的,多是廚娘,而不是男性廚子。河南登封黑山溝北宋墓出土的壁畫中,有一幅《備宴圖》,畫了兩位廚娘在準備宴席。鄭州新密下莊河宋墓壁畫《庖廚圖》,

畫的也是女廚師備宴的忙碌情景。湖北襄陽檀溪南宋墓發現的《備宴庖廚圖》(襄陽博物館藏),也是描繪大戶人家的一群廚娘正在做菜。尤其生動的是一幅宋墓壁畫是登封高村出土的《烙餅圖》(洛陽古墓博物館藏),畫上三名廚娘在做烙饃。

(登封黑山溝宋墓壁畫《備宴圖》)

(鄭州下莊河宋墓壁畫《庖廚圖》)

(登封高村宋墓壁畫《烙餅圖》)

洛陽關林宋墓曾出土一塊宋代雕磚(現收藏於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上面雕刻了三名站在桌子後面做菜備宴的廚娘,其中兩位廚娘正在將酒甕中的酒倒入溫酒器;另一位廚娘在料理鍋裡的食物。她們身邊的方桌上,擺滿了盤、碗、杯、盞、酒壺、溫酒器等餐具。桌子前面還有一名侍女模樣的助手,捧著一個蓋了荷葉的器皿;另一名侍女正準備往宴席送菜,卻又回頭想吩咐什麼。看來一場豐盛的酒宴即將開始。

(洛陽關林宋墓備宴磚刻)

無獨有偶,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幾塊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雕磚,磚上刻畫的也是幾名廚娘備餐的圖案。廚娘衣裙講究,系有佩飾,梳著高高的髮髻,透出一種既雍容華貴又精明幹練的氣質。先來看廚娘磚刻的拓片:

(偃師酒流溝宋墓廚娘磚刻拓片)

四位廚娘看樣子正在準備一場家庭宴席。左邊那位廚娘在下廚之前,要先一絲不苟地整理好髮髻與首飾,可見宋代廚娘特注意形象;還有一位廚娘微微低首,正用心烹茶(右二),宋朝的茶藝極其繁複,可不是一般家庭主婦就能掌握;另一位在滌器(右一)。

那位正挽起衣袖的廚娘,大概是主廚吧,正準備做家宴的主菜——斫鱠。那案上幾條活魚,便是斫鱠的食材。宋人所說的鱠,指生魚片、生肉片,斫鱠即是將生魚切成薄片,食用時蘸蔥絲與芥末醬生吃即可,跟我們現在吃日本刺身差不多。

宋代時候,名流圈很流行斫鱠,以刺身為人間美味。宋筆記《侯鯖錄》收錄了一份當時最美味的飲食名單,其中之一便是“吳人鱠松江之鱸”。北宋梅堯臣家有一廚娘,善斫鱠,朋友均“以為珍味”,歐陽修、劉原父諸人“每思食膾,必提魚往過”梅堯臣家。南宋陸遊詩“斫鱠搗齏香滿屋,雨窗喚起醉中眠”,所詠歎也是斫鱠佐酒的美味。

古人認為,一名高明的廚師,斫膾之時,應“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切出來的魚片,要“縠薄絲縷,輕可吹起” 。蘇東坡的詩句“運肘風生看斫膾,隨刀雪落驚飛縷”,便是形容這種高超的斫膾技藝。我將酒流溝宋墓的斫鱠廚娘磚刻找出來,以便我們更加真切地觀察廚娘斫鱠的風姿。你看她那抬臂挽袖、胸有成竹的樣子,想來應該身手不凡。

(斫鱠廚娘畫像磚)

由於廚娘年輕漂亮,手藝又好,可謂才色俱佳,因此很是吃香,富貴之家都喜歡聘請年輕廚娘做菜;民間許多人家也特別注意培養女孩子的廚藝,以圖女兒能被富貴之家相中,聘為廚娘。唐朝時,“嶺南無問貧富之家,教女不以針縷績紡為功,但躬庖廚,勤刀幾而已。善醯鹽菹鮓者,得為大好女矣。斯豈遐裔之天性歟!故俚民爭婚聘者,相與語曰:我女裁袍補襖,即灼然不會;若修治水蛇黃鱔,即一條必勝一條矣。” 嶺南人家的女孩子,多不善女工,但做菜的手藝可不一般。

宋代時,杭州一帶甚至出現了“重女輕男”的風氣:“中下之戶,不重生男,每生女則愛護如捧璧擎珠,甫長成,則隨其姿質教以藝業。”為什麼會“重女輕男”?因為女孩子如果從小訓練她的才藝,長大後便可憑著一技之長,被富貴人家聘請為“針線人”(相當於私人高訂服裝設計師)、“雜劇人”(女藝人)、“拆洗人”、“廚娘”,等等。其中“廚娘最為下色,然非極富家不可用”。但即使是“最為下色”的廚娘,也是色藝俱佳,氣質不凡,身價不菲,絕不是尋常人家所能聘請得起的。

宋朝廚娘的廚藝到底牛成什麼樣子呢?我舉個例子吧。北宋有一位叫做梵正的尼姑,廚藝好得不得了:“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炸、膾、脯、醃、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意思是說,梵正能夠以瓜、蔬等素食材,運用炸、膾、脯、醃、醬等烹飪手法,按照食材、佐料的色澤,拼成山川流水、亭台樓榭等景物。假如一桌坐20人,每位食客面前,居然各設一景,將一桌菜合起來,就是微縮版的王維《輞川圖》。

王維的《輞川圖》已佚失,不過有摹本傳世。不妨來看看這幅《輞川圖》摹本(日本聖福寺藏),然後我們將它腦補成一桌菜:

(王維《輞川圖》)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偃師酒流溝宋墓廚娘磚刻拓片)

四位廚娘看樣子正在準備一場家庭宴席。左邊那位廚娘在下廚之前,要先一絲不苟地整理好髮髻與首飾,可見宋代廚娘特注意形象;還有一位廚娘微微低首,正用心烹茶(右二),宋朝的茶藝極其繁複,可不是一般家庭主婦就能掌握;另一位在滌器(右一)。

那位正挽起衣袖的廚娘,大概是主廚吧,正準備做家宴的主菜——斫鱠。那案上幾條活魚,便是斫鱠的食材。宋人所說的鱠,指生魚片、生肉片,斫鱠即是將生魚切成薄片,食用時蘸蔥絲與芥末醬生吃即可,跟我們現在吃日本刺身差不多。

宋代時候,名流圈很流行斫鱠,以刺身為人間美味。宋筆記《侯鯖錄》收錄了一份當時最美味的飲食名單,其中之一便是“吳人鱠松江之鱸”。北宋梅堯臣家有一廚娘,善斫鱠,朋友均“以為珍味”,歐陽修、劉原父諸人“每思食膾,必提魚往過”梅堯臣家。南宋陸遊詩“斫鱠搗齏香滿屋,雨窗喚起醉中眠”,所詠歎也是斫鱠佐酒的美味。

古人認為,一名高明的廚師,斫膾之時,應“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切出來的魚片,要“縠薄絲縷,輕可吹起” 。蘇東坡的詩句“運肘風生看斫膾,隨刀雪落驚飛縷”,便是形容這種高超的斫膾技藝。我將酒流溝宋墓的斫鱠廚娘磚刻找出來,以便我們更加真切地觀察廚娘斫鱠的風姿。你看她那抬臂挽袖、胸有成竹的樣子,想來應該身手不凡。

(斫鱠廚娘畫像磚)

由於廚娘年輕漂亮,手藝又好,可謂才色俱佳,因此很是吃香,富貴之家都喜歡聘請年輕廚娘做菜;民間許多人家也特別注意培養女孩子的廚藝,以圖女兒能被富貴之家相中,聘為廚娘。唐朝時,“嶺南無問貧富之家,教女不以針縷績紡為功,但躬庖廚,勤刀幾而已。善醯鹽菹鮓者,得為大好女矣。斯豈遐裔之天性歟!故俚民爭婚聘者,相與語曰:我女裁袍補襖,即灼然不會;若修治水蛇黃鱔,即一條必勝一條矣。” 嶺南人家的女孩子,多不善女工,但做菜的手藝可不一般。

宋代時,杭州一帶甚至出現了“重女輕男”的風氣:“中下之戶,不重生男,每生女則愛護如捧璧擎珠,甫長成,則隨其姿質教以藝業。”為什麼會“重女輕男”?因為女孩子如果從小訓練她的才藝,長大後便可憑著一技之長,被富貴人家聘請為“針線人”(相當於私人高訂服裝設計師)、“雜劇人”(女藝人)、“拆洗人”、“廚娘”,等等。其中“廚娘最為下色,然非極富家不可用”。但即使是“最為下色”的廚娘,也是色藝俱佳,氣質不凡,身價不菲,絕不是尋常人家所能聘請得起的。

宋朝廚娘的廚藝到底牛成什麼樣子呢?我舉個例子吧。北宋有一位叫做梵正的尼姑,廚藝好得不得了:“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炸、膾、脯、醃、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意思是說,梵正能夠以瓜、蔬等素食材,運用炸、膾、脯、醃、醬等烹飪手法,按照食材、佐料的色澤,拼成山川流水、亭台樓榭等景物。假如一桌坐20人,每位食客面前,居然各設一景,將一桌菜合起來,就是微縮版的王維《輞川圖》。

王維的《輞川圖》已佚失,不過有摹本傳世。不妨來看看這幅《輞川圖》摹本(日本聖福寺藏),然後我們將它腦補成一桌菜:

(王維《輞川圖》)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