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吳主孫權所命名的三處地名,都彰顯出了同一種精神!

曾有三座城市為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所命名,而這三座城市也都位於長江流域。從吳主孫權所給這三座城市所命名的名稱來看,都彰顯出了同一種精神。

一、建業。東吳政權原先的治所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後孫權採納名臣張紘的建議,於211年,將治所從京口遷到秣陵(今南京)。並於212年,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在此建立帝王之基業”。這也是南京在歷史上的建都伊始,而建業也成為了南京的別稱之一。

而今的南京為江蘇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的西翼中心城市,我國的科教第三城。最近幾年,南京的經濟發展也很迅猛,已從“蘇小三”到了“蘇小二”。現下轄11區,總面積為659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9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824萬。2016年的GDP為10450億元,位列我國城市之第11位。

二、武昌。孫權於221年遷都于“鄂縣”,取“以武而昌”之意,而改鄂縣為武昌(在今鄂州境內)。229年,孫權在此稱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同年秋又遷都至建業。至吳主孫皓時,吳國又遷都於武昌,卻遭到了舉國上下強烈的反對(時有民謠:“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迫不得已,吳主孫皓又於第二年還都建業。

至唐代以前,武昌之名即今鄂州之地。

而今的武昌,為武漢三鎮之一,武漢市的中心城區之一,是湖北省的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現武昌區的總面積僅約108.平方公里,下轄14個街道,戶籍總人口約109萬。2016年,GDP約為972億元。

三、武進。234年,吳大帝孫權崇尚武功,以謀取統一大業為己任,而從丹徒(今江蘇鎮江)之地出兵伐魏,

便詔複丹徒為武進,取“以武而進”之意,自此便有了武進(非今之武進區)之名。後武進又複名丹徒,而在丹徒之東(今常州市區附近)重置了武進縣。

而今的武進,為常州市的下轄區。

其總面積約為1247平方公里,人口約160萬。2016年GDP為1830億元,位列江蘇省各區之首。

從孫權所命名的三處地名,建業、武昌、武進,都彰顯出孫吳政權的“尚武進取”的精神。而與後世那些偏安於江南政權的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精神風貌有著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