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GMIC秒拍移動視頻峰會|新京報戴自更:站上視頻風口,傳統媒體的突破與探索

4月2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由一下科技及秒拍主辦,GMIC協辦的“視界智變創見未來-2017移動視頻峰會”盛大啟幕。峰會現場,投資人和創業者們思想交流的火花不斷迸發,共同探尋行業趨勢,

解析爆品案例,創見移動視頻智變新未來!其中,新京報社長戴自更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視頻是新聞的終極表達,這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最後機會。”

在移動視頻新勢能爆發的大趨勢下,諸多傳統媒體人選擇順勢而為,充分利用短視頻紅利進行轉型。

短視頻與新聞、傳媒之間具有天然接近性,其全民參與、社交傳播的特性,對於行業重構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以下根據演講實錄整理:

感謝一下科技!感謝韓坤總邀請我們來參加這次會議,讓我來介紹一下新京報在移動傳媒中的探索。

我們還有新京報+互聯網的5個產品,如剛才提到的“動新聞”是小米、360和三胞集團合作創辦的,“大燕網”是新京報視頻和騰訊創辦的,“尋找中國創客”是2015年新京報借著雙創風頭做的品牌項目。

第一,我想介紹一下新京報新聞視頻之路,因為今天講的都是移動視頻內容。

下面請播放一下我們的動新聞視頻。

這是動新聞產品做的一些視頻,去年我們義工做了3500多條動新聞,最後把動新聞放在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裡,右上角的工作報告二維碼就是通過新京報的動新聞來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

2015年開始,

新京報做了第一條動新聞,當時在國內包括海外,我們都是比較早用3D方式解讀新聞的媒體平臺。如果寫新聞可能要寫上幾千字,現在通過3D還原,能把突發事件馬上呈現出來。

2015年我們組建了第一個動新聞工作室,以動畫、二次元的表現方式推出適合移動端傳播的動畫新聞短視頻產品,還原新聞現場,解說新聞故事,解讀新聞背景。2015年8月份天津大爆炸時,我們生產了一系列動新聞報導,

七天時間生產了47條動新聞,獲得1.7億點擊量。去年我們製作的3000多條動新聞總點擊量突破了40多億次。2017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系列專題中,我們利用了動新聞製作,把有關的資料放在裡面。

第二,新京報從去年開始推出了名字叫“我們”的短視頻新聞。

剛才播放的是“我們”生產的視頻部分節目混剪。去年3月,新京報在全國兩會上面開始實現視頻直播方式,15天時間直播了98.5小時,線上觀看人次超過了1億。

2016年6月在新京報回訪懸崖村的直播過程中,我們在1400多米的懸崖上進行,累計線上觀看人超過500萬,推動了當時政府,特別是四川省的工作,把原來的藤梯改成了鋼梯,讓孩子上學比較方便。去年7月份,新京報組建了視頻報導部, 9月份正式上線“我們視頻”,去年11月份,河北保定一名男孩掉進枯井裡頭,我們連續進行了70多個小時視頻的直播,生產了22條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6000萬。2017年1月,我們直播報導的90後小夫妻摩托車回家的視頻,流量近800萬。

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350場直播視頻,短視頻有2000多條,播放量超過大概10個億。

2017年4月,“新京報拍者”正式啟動,如今每天能生產100條新聞短視頻,每天做5場新聞直播。

第三、我解讀一下新京報轉型的突圍理念。

我們認為什麼是王?為了“管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吵了很久。我覺得兩個都是王。新京報堅持內容為王,我們是做內容生產的,無論互聯網如何發展,好的內容仍然是稀缺資源,對新聞、真相和觀點的需求是永恆的。在中國做新聞仍然是有門檻的,首先做新聞要有資質,其次是要有豐富的思想,優質的內容報導永遠稀缺。

視頻是新聞的終極表達,隨著5G時代的到來,視頻會進一步大量生產。現在的技術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視頻需求,因為視頻包含了一切影像、聲音、圖表、動畫。原來兩個版的報紙能發五六千字,現在通過不到5分鐘的視頻短片就能完整表達。

像剛才所講的《自閉症少年的死亡之路》,我們開了四個板塊,但在視頻裡不到10分鐘就能講清,視頻更直接更高效,也更具備還原能力、解釋力和傳播力。這是和新聞最匹配的表達形式。

視頻的採集、製作、傳播門檻和成本都在降低,正逐漸成為新聞報導的標配,今後所有的新聞都得配上視頻。現在我們有400多名記者,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要準備可以錄視頻的設備。

從去年開始,新京報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報導,都通過全媒體的融合報導,聯線現場直播、調查深度評論、動畫與短視頻,這也是傳統媒體最後轉型的一個機會。

另外,我再強調一下專業方面。我們和電視臺不大一樣,搞視頻不是把電視臺搬到網路上就合適的,這裡有很大的區別。新京報有一句口號:“為移動端生產”,這句話放在視頻裡同樣適用。電視新聞的模式適合移動端的新聞傳播是什麼樣的?我們沒有答案,但肯定不是現在做的模式。

央視和極少數的電視臺正在準備做短視頻內容,專業性在接下來的視頻直播中將越來越重要,最終比拼的依然是新聞專業能力。這是有關內容生產和平臺的思考,關於媒體融合新京報實際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就是“借船出海”。剛才韓坤總跟陳彤總都講到了管道,做平臺的就把平臺做好,做內容的就把內容做好。

我們新京報主要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原創內容、品牌和媒體資源。我們缺的是管道、資金跟技術。如果把這兩個結合起來,未來新聞視頻將會有更大的潛力發揮。

我們想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管道方面的優勢相結合,產生自己的新產品,新的業態和模式。過去不到兩年時間,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已經跟相關的管道進行合作,接下來也會和一下科技有一些更深的合作,希望能在新聞視頻拓展方面為一下科技做貢獻。

新聞人不容易,我們一邊焦慮著如何改造傳統的內容生產,一邊比任何時候都關心優質內容變現的問題。我覺得只要有好的內容原創生產,不必擔憂市場變現。所以,新京報期待與當今所有的成功互聯網平臺,一同去探索打造好的生態,謝謝大家!

9月份正式上線“我們視頻”,去年11月份,河北保定一名男孩掉進枯井裡頭,我們連續進行了70多個小時視頻的直播,生產了22條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6000萬。2017年1月,我們直播報導的90後小夫妻摩托車回家的視頻,流量近800萬。

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350場直播視頻,短視頻有2000多條,播放量超過大概10個億。

2017年4月,“新京報拍者”正式啟動,如今每天能生產100條新聞短視頻,每天做5場新聞直播。

第三、我解讀一下新京報轉型的突圍理念。

我們認為什麼是王?為了“管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吵了很久。我覺得兩個都是王。新京報堅持內容為王,我們是做內容生產的,無論互聯網如何發展,好的內容仍然是稀缺資源,對新聞、真相和觀點的需求是永恆的。在中國做新聞仍然是有門檻的,首先做新聞要有資質,其次是要有豐富的思想,優質的內容報導永遠稀缺。

視頻是新聞的終極表達,隨著5G時代的到來,視頻會進一步大量生產。現在的技術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視頻需求,因為視頻包含了一切影像、聲音、圖表、動畫。原來兩個版的報紙能發五六千字,現在通過不到5分鐘的視頻短片就能完整表達。

像剛才所講的《自閉症少年的死亡之路》,我們開了四個板塊,但在視頻裡不到10分鐘就能講清,視頻更直接更高效,也更具備還原能力、解釋力和傳播力。這是和新聞最匹配的表達形式。

視頻的採集、製作、傳播門檻和成本都在降低,正逐漸成為新聞報導的標配,今後所有的新聞都得配上視頻。現在我們有400多名記者,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要準備可以錄視頻的設備。

從去年開始,新京報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報導,都通過全媒體的融合報導,聯線現場直播、調查深度評論、動畫與短視頻,這也是傳統媒體最後轉型的一個機會。

另外,我再強調一下專業方面。我們和電視臺不大一樣,搞視頻不是把電視臺搬到網路上就合適的,這裡有很大的區別。新京報有一句口號:“為移動端生產”,這句話放在視頻裡同樣適用。電視新聞的模式適合移動端的新聞傳播是什麼樣的?我們沒有答案,但肯定不是現在做的模式。

央視和極少數的電視臺正在準備做短視頻內容,專業性在接下來的視頻直播中將越來越重要,最終比拼的依然是新聞專業能力。這是有關內容生產和平臺的思考,關於媒體融合新京報實際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就是“借船出海”。剛才韓坤總跟陳彤總都講到了管道,做平臺的就把平臺做好,做內容的就把內容做好。

我們新京報主要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原創內容、品牌和媒體資源。我們缺的是管道、資金跟技術。如果把這兩個結合起來,未來新聞視頻將會有更大的潛力發揮。

我們想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管道方面的優勢相結合,產生自己的新產品,新的業態和模式。過去不到兩年時間,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已經跟相關的管道進行合作,接下來也會和一下科技有一些更深的合作,希望能在新聞視頻拓展方面為一下科技做貢獻。

新聞人不容易,我們一邊焦慮著如何改造傳統的內容生產,一邊比任何時候都關心優質內容變現的問題。我覺得只要有好的內容原創生產,不必擔憂市場變現。所以,新京報期待與當今所有的成功互聯網平臺,一同去探索打造好的生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