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長假在招手!五一假期“健康處方”拿走不謝

五一假期在春夏之交。在三天小長假內,很多市民都將趁著晴好天氣外出轉轉。而根據往年五一小長假後的門診特點,假期結束後前來醫院治療腹瀉、過敏的患者數量會明顯增多。

為此,在小長假來臨前,我們為你整理出一份“健康假期處方”,讓你更好的享受這個假期。

防腹瀉

自從去年五一期間外出旅遊,回家後腹瀉兩天,32歲的陳先生在此後的假期中就愈發注意飲食健康了。

陳先生說,他去年五一小長假和家人一起去了洛陽和開封旅遊。

在遊覽美麗景點的同時,作為一名“資深吃貨”,陳先生沒放棄這次品嘗當地特色小吃的機會。三天假期,陳先生的嘴就沒有停過。

“吃的都是沿街小鋪的美食,當時也感覺不到什麼。”不過讓陳先生沒有想到的是,假期第三天在回程的路上,他就開始感覺到肚子不舒服,路上幾乎每到一個服務區,都要去一趟廁所。

到家後,他就前往醫院進行檢查,被認為是胃腸道疾病,

醫生明確告訴他是和吃了不乾淨的食品有關聯。

這次經歷,讓陳先生備受折磨,腹瀉的兩天時間裡,整個人上班都無精打采的。他為此特意向醫生請教了關於腹瀉的問題。醫生告訴他,其所患的是旅行中常見的急性胃腸炎,除了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是導致主因外,還和他長途旅行勞累,導致免疫力下降有關。

據介紹,一些旅遊景點內的美食攤點,在衛生上存在不少問題,

從而導致衛生不達標,讓遊客“病從口入”。另外,目前正是春夏之交,也是各種細菌繁殖的時機,由於食物保管不當很容易導致變質。

在假期的日常飲食中,也不要貪圖涼快,而吃生冷食物或者飲料,特別是體質較差的人更不要輕易在這個季節貪食涼性食品。應妥善保管食物,剩的飯菜最好兩小時內放入冰箱;不吃或少吃隔餐食物;隔餐食物或買回來的熟食要重新熱透再吃;生熟食物要分開。

消化內科醫生提醒:出現腹瀉狀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因為眼下這個季節也正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所以市民外出時應注意預防。“因此,假期外出旅遊度假的市民,在旅遊地要重視旅行衛生,要喝開水,食用衛生合格的食品,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等個人良好衛生習慣。”

抗過敏

去年五一小長假,楊先生帶著女兒前往一處景點看了杜鵑花,結果回家後女兒身上就起了一身的小紅疙瘩。

現在想起去年那個五一節,楊先生還有些懊惱。

“假期是早就規劃好的,因為女兒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以後就沒時間和家裡人出去玩。”楊先生介紹說,女兒特意提出要去看杜鵑花,為此她還特意做了攻略,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景點旅遊時,全家人都很高興,女兒也沒有感覺到不適。不過假期結束回家後,女兒就開始感覺到皮膚有些異樣,“她就告訴她媽媽,怎麼感覺到身上起了很多紅點點,看著怪瘮人的。”楊先生的老婆看了後,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於是就讓楊先生帶著去醫院看看。

在醫院裡經過醫生的診斷,楊先生的女兒患的是過敏性皮炎。好在剛發現,外敷一些藥物就可以了。

通過楊先生,醫生得知他的女兒有過敏史,不過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過敏症狀了。雖然此次外出旅遊前,楊先生有些擔心,但他認為女兒那麼大了,應該不會再隨意發生過敏的事情了,沒想到還是“中招”了。

五一出遊很多人首選在離家較近的郊外燒烤野炊,一家老小自備材料,圍坐在一起,既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又和家人其樂融融。春季雖然是出門遊玩的好季節,但也是過敏性疾病的多發期。

“春季本來就是皮膚疾病高發季節,尤其是過敏性皮炎的患病幾率增加。”從事皮膚科診療的一位專家介紹說,假期中市民外出增多,難免會接觸到花粉、水果和紫外線,而這都是導致春季皮膚過敏的緣由。“體質較差、以前有過敏史的人一定要提前防備,遠離過敏原。”

上述專家稱,現在正是鳳梨大量上市的季節,但鳳梨會和芒果等一樣引起過敏反應,有的人在食用後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頭暈、皮膚潮紅、全身發癢、四肢及口舌發麻,俗稱“鳳梨病”。

巧運動

假日期間的氣溫適宜,除了可以外出旅遊之外,相信還有不少人正計畫著健身。“趁著假期三天休息,我把健身的頻率增加了。”市民李小姐說,她將兩天時間都用在了健身房內,對此計畫,她笑稱“把上班耽誤的健身補過來。”

事實上,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已經退去厚厚冬裝的人們也開始加大了運動頻率,尤其是在週末或者節假日,都喜歡搞一些“突擊健身”。不過這種並不健康的健身方式,引起了不少運動損傷的病歷。這幾天,不少醫院骨科門診室裡,突然多了這類病人:因“突擊”健身練出了傷的市民。

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從事財務工作的王女士,工作日內根本沒有時間健身。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要看孩子,所謂的健身就是樓下走一走。”王女士說,現在氣溫也高了,孩子可以帶出去,於是她只要是週末就將孩子帶到社區附近的健身房,幾乎全天都泡在那裡,有氧操、健身器材輪流上。

鍛煉了一段時間後,王女士開始感覺到大腿和雙肩酸痛難耐,剛開始她以為是鍛煉後的正常反應,過幾天就會好。但之後身上的疼痛越來越嚴重,最後竟連胳膊也抬不起來了,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她到醫院檢查後得知,肌肉被拉傷了。

骨科醫生們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他們分析後認為,超負荷的鍛煉專案,會導致膝關節損傷、肌肉拉傷、半月板損傷等。“所以在假期內,準備集中時間突擊運動,如打網球、游泳、跑步、練瑜珈、去健身的市民,應該有所注意了,不要取得相反的效果。”

■新聞連結

五一小長假,怎樣吃出健康

又到了五一小長假,許多人準備外出旅遊,有的與親朋好友歡聚……無論是出遊、團聚,還是工作,飲食安全、衛生、營養不可忽視。

旅遊飲食講究乾淨經濟

外出旅遊,車餐往往是菜少價貴,不但吃不飽還吃不好。沿途的“路邊飯店”大多也是衛生狀況不容樂觀,有時還要挨“宰”。因此,旅遊時可根據路途長短等情況自備餐食。可自備足夠的糕點、水果、牛奶、飲料等方便的餐食,再帶上一個茶杯。

在旅遊風景名勝點用餐是個大學問。一是講究“實惠”,可以在旅遊點的速食店就餐;二要講究“特色”,許多景點都有不同特色的點心和小吃,如山東的牛雜碎、江西的凍米糖、四川的麻辣面……既省錢,又可以嘗鮮,一舉兩得。

團圓聚餐講究吃得合適

親人們相聚,吃頓團圓飯,也是節假日的重要內容。而一些患有糖尿病、高膽固醇和冠心病的人,往往會把病症暫放腦後,大吃大喝。一定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合理性,避免病情加重。

面對豐盛的菜肴,該怎麼吃呢?切不可大吃大喝,也不可多吃肉、少吃飯。有的糖尿病人認為肉是蛋白質,飯是多糖,多吃肉不會引起血糖升高。其實不然,三大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肪)的攝入有它們各自的比例,攝入比例不當,也會引起營養不良,引起血糖的波動。相反,如果每天進食主食較少,會引起饑餓性酮症。肉膽固醇、脂肪含量較高,對心血管病人並不適宜。太油膩的食物也不宜攝入太多,否則會增加腸胃負擔,引發各種胃腸疾病。因此,應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的選用應注意粗細糧搭配,並提倡適當多吃粗糧。還有酒、濃茶、咖啡等刺激性強的食物也應有所控制。

據臨床統計資料表明,大的節假日後是高血壓病情惡化的高峰期。這與節日期間的生活紊亂、飲食不當和情緒波動有密切的關係,要格外當心。

緊張工作講究飲食營養

五一加班一族也要注意飲食營養,注意勞逸結合,注意自己的飲食結構。食療是最好的進補方法,上班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進補,以增強體質,並通過合理的膳食調配來提高免疫力。

進食要專心,不能一邊玩手機、看電視,一邊吃東西。因為一心多用的進食法,常會讓人不自覺吃得過多、或是草草了事,因此降低消化器官的活動能力,導致消化液分泌不足,增加腸胃器官的負擔。

營養太好太差都會得結石

我國是世界三大泌尿系結石病高發地區之一(另外兩個是泰國和美國),發病率高,而且南方發病率明顯高於北方。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泌尿系結石的發病年齡多見於25~40歲(其中,女性在50~65歲會出現第2個發病高峰),男女發病比例為3:1,高溫、辦公室白領久坐一族、海員及外科醫師等都屬於易患人群。

一般認為,多食高鈣、嘌呤食物,缺少飲水是導致泌尿系結石的重要因素,而營養好的人容易患上尿路結石,營養差的人則容易出現下尿路結石。由於家族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相似,泌尿系結石也有家族多發的傾向。

此外,如患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痛風、泌尿系統的梗阻、感染、異物等疾病,也可導致繼發性泌尿系結石。

如果結石不是太大,可以定期觀察,通過多喝水、多運動,讓石頭自動排出。但這個方法也可能導致石頭越長越多,越長越大,當石頭長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手術干預了。最簡單的是體外衝擊波碎石。還有一些微創手段,如在腰部打一個小小的“通道”,把石頭粉碎後再沖出來,也可以通過尿道逆行上去,但如果石頭比較大就不適合這些方法。可以通過最傳統的手術把石頭取出來。

儘管有這麼多處理手段,但想要把石頭全部取出來是很困難的。統計表明,結石的殘餘概率非常高,40%~50%的病人取石後會出現復發。

對於一些頑固性復發性的結石,還要尋找原因,如是否患有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胱氨酸尿、皮質醇症、慢性消化道疾病、痛風等,若有則需要積極防治原發病。

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景點旅遊時,全家人都很高興,女兒也沒有感覺到不適。不過假期結束回家後,女兒就開始感覺到皮膚有些異樣,“她就告訴她媽媽,怎麼感覺到身上起了很多紅點點,看著怪瘮人的。”楊先生的老婆看了後,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於是就讓楊先生帶著去醫院看看。

在醫院裡經過醫生的診斷,楊先生的女兒患的是過敏性皮炎。好在剛發現,外敷一些藥物就可以了。

通過楊先生,醫生得知他的女兒有過敏史,不過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過敏症狀了。雖然此次外出旅遊前,楊先生有些擔心,但他認為女兒那麼大了,應該不會再隨意發生過敏的事情了,沒想到還是“中招”了。

五一出遊很多人首選在離家較近的郊外燒烤野炊,一家老小自備材料,圍坐在一起,既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又和家人其樂融融。春季雖然是出門遊玩的好季節,但也是過敏性疾病的多發期。

“春季本來就是皮膚疾病高發季節,尤其是過敏性皮炎的患病幾率增加。”從事皮膚科診療的一位專家介紹說,假期中市民外出增多,難免會接觸到花粉、水果和紫外線,而這都是導致春季皮膚過敏的緣由。“體質較差、以前有過敏史的人一定要提前防備,遠離過敏原。”

上述專家稱,現在正是鳳梨大量上市的季節,但鳳梨會和芒果等一樣引起過敏反應,有的人在食用後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頭暈、皮膚潮紅、全身發癢、四肢及口舌發麻,俗稱“鳳梨病”。

巧運動

假日期間的氣溫適宜,除了可以外出旅遊之外,相信還有不少人正計畫著健身。“趁著假期三天休息,我把健身的頻率增加了。”市民李小姐說,她將兩天時間都用在了健身房內,對此計畫,她笑稱“把上班耽誤的健身補過來。”

事實上,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已經退去厚厚冬裝的人們也開始加大了運動頻率,尤其是在週末或者節假日,都喜歡搞一些“突擊健身”。不過這種並不健康的健身方式,引起了不少運動損傷的病歷。這幾天,不少醫院骨科門診室裡,突然多了這類病人:因“突擊”健身練出了傷的市民。

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從事財務工作的王女士,工作日內根本沒有時間健身。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要看孩子,所謂的健身就是樓下走一走。”王女士說,現在氣溫也高了,孩子可以帶出去,於是她只要是週末就將孩子帶到社區附近的健身房,幾乎全天都泡在那裡,有氧操、健身器材輪流上。

鍛煉了一段時間後,王女士開始感覺到大腿和雙肩酸痛難耐,剛開始她以為是鍛煉後的正常反應,過幾天就會好。但之後身上的疼痛越來越嚴重,最後竟連胳膊也抬不起來了,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她到醫院檢查後得知,肌肉被拉傷了。

骨科醫生們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他們分析後認為,超負荷的鍛煉專案,會導致膝關節損傷、肌肉拉傷、半月板損傷等。“所以在假期內,準備集中時間突擊運動,如打網球、游泳、跑步、練瑜珈、去健身的市民,應該有所注意了,不要取得相反的效果。”

■新聞連結

五一小長假,怎樣吃出健康

又到了五一小長假,許多人準備外出旅遊,有的與親朋好友歡聚……無論是出遊、團聚,還是工作,飲食安全、衛生、營養不可忽視。

旅遊飲食講究乾淨經濟

外出旅遊,車餐往往是菜少價貴,不但吃不飽還吃不好。沿途的“路邊飯店”大多也是衛生狀況不容樂觀,有時還要挨“宰”。因此,旅遊時可根據路途長短等情況自備餐食。可自備足夠的糕點、水果、牛奶、飲料等方便的餐食,再帶上一個茶杯。

在旅遊風景名勝點用餐是個大學問。一是講究“實惠”,可以在旅遊點的速食店就餐;二要講究“特色”,許多景點都有不同特色的點心和小吃,如山東的牛雜碎、江西的凍米糖、四川的麻辣面……既省錢,又可以嘗鮮,一舉兩得。

團圓聚餐講究吃得合適

親人們相聚,吃頓團圓飯,也是節假日的重要內容。而一些患有糖尿病、高膽固醇和冠心病的人,往往會把病症暫放腦後,大吃大喝。一定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合理性,避免病情加重。

面對豐盛的菜肴,該怎麼吃呢?切不可大吃大喝,也不可多吃肉、少吃飯。有的糖尿病人認為肉是蛋白質,飯是多糖,多吃肉不會引起血糖升高。其實不然,三大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肪)的攝入有它們各自的比例,攝入比例不當,也會引起營養不良,引起血糖的波動。相反,如果每天進食主食較少,會引起饑餓性酮症。肉膽固醇、脂肪含量較高,對心血管病人並不適宜。太油膩的食物也不宜攝入太多,否則會增加腸胃負擔,引發各種胃腸疾病。因此,應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的選用應注意粗細糧搭配,並提倡適當多吃粗糧。還有酒、濃茶、咖啡等刺激性強的食物也應有所控制。

據臨床統計資料表明,大的節假日後是高血壓病情惡化的高峰期。這與節日期間的生活紊亂、飲食不當和情緒波動有密切的關係,要格外當心。

緊張工作講究飲食營養

五一加班一族也要注意飲食營養,注意勞逸結合,注意自己的飲食結構。食療是最好的進補方法,上班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進補,以增強體質,並通過合理的膳食調配來提高免疫力。

進食要專心,不能一邊玩手機、看電視,一邊吃東西。因為一心多用的進食法,常會讓人不自覺吃得過多、或是草草了事,因此降低消化器官的活動能力,導致消化液分泌不足,增加腸胃器官的負擔。

營養太好太差都會得結石

我國是世界三大泌尿系結石病高發地區之一(另外兩個是泰國和美國),發病率高,而且南方發病率明顯高於北方。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泌尿系結石的發病年齡多見於25~40歲(其中,女性在50~65歲會出現第2個發病高峰),男女發病比例為3:1,高溫、辦公室白領久坐一族、海員及外科醫師等都屬於易患人群。

一般認為,多食高鈣、嘌呤食物,缺少飲水是導致泌尿系結石的重要因素,而營養好的人容易患上尿路結石,營養差的人則容易出現下尿路結石。由於家族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相似,泌尿系結石也有家族多發的傾向。

此外,如患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痛風、泌尿系統的梗阻、感染、異物等疾病,也可導致繼發性泌尿系結石。

如果結石不是太大,可以定期觀察,通過多喝水、多運動,讓石頭自動排出。但這個方法也可能導致石頭越長越多,越長越大,當石頭長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手術干預了。最簡單的是體外衝擊波碎石。還有一些微創手段,如在腰部打一個小小的“通道”,把石頭粉碎後再沖出來,也可以通過尿道逆行上去,但如果石頭比較大就不適合這些方法。可以通過最傳統的手術把石頭取出來。

儘管有這麼多處理手段,但想要把石頭全部取出來是很困難的。統計表明,結石的殘餘概率非常高,40%~50%的病人取石後會出現復發。

對於一些頑固性復發性的結石,還要尋找原因,如是否患有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胱氨酸尿、皮質醇症、慢性消化道疾病、痛風等,若有則需要積極防治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