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言不合”就淪為國外晶片大鱷提款機,中國為何難造“芯”?

▎缺“芯”淪為國外大鱷提款機

說起缺“芯”,可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資料顯示,我國晶片進口的花費已經連續兩年超過原油,過去十年,累計耗資高達1.8萬億美元

晶片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即是無人駕駛汽車的大腦,也是智慧手機的指揮中樞,某種程度而言,未來世界的競爭將是晶片產業的競爭。據瞭解,目前晶片行業年規模增長已經到了3520億美元。

對於中國來說,晶片產業的競爭也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資料顯示,我國晶片需求佔據全球市場份額比重的四成,

但有九成需要依靠進口。如何擺脫困局,掌握產業主導權成為當下晶片企業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

▎“內憂外患”共致造“芯”難

晶片產業前景廣闊是業界共同承認的,但為何中國不大力發展呢?這不得不從歷史和現實原因來分析,中國為何造“芯”難?

1、起步較晚難追趕

國內晶片行業發展相對於國外來說,還是落後很多年的。據瞭解,國際巨頭英特爾、AMD等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啟研發進程,經過多年發展後,他們的產品早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了穩定的的供應鏈,這讓後來者進入變得異常艱難。

2、晶片研發週期長、難度大

晶片產業屬高新技術產業,其研發往往門檻高、週期長、投入大、回本慢。

這讓不少基礎不好、沒有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的投資者會“望而卻步”。與此同時,進口晶片技術產業鏈成熟完整,對於企業來說,購買現成的晶片顯然更具經濟性和實用性。

3、一擁而上,遍地開花

在看到國內晶片需求大但產出不足,技術落後的現狀後,國家也在加大對晶片產業的支援力度。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要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

重點支持積體電路等產業發展。9月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中國晶片產業出現建廠熱潮。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相伴而生,在各地大興土木大張旗鼓發展晶片產業時,我國半導體產業出現投資過熱。業內人士曾披露,我國多家12英寸晶片廠建設專案已被暫時擱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