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能上網還能帶個“跟班”一起飛,專家揭秘我國未來空間站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國務院新聞辦28日舉行的發佈會上對我國未來空間站進行了介紹。他表示,我國空間站有自己的一些特點,比如具有拓展能力、有創新的共軌飛行模式、將來還可以連接互聯網。

相比重達200多噸的國際空間站,以及上百噸重的和平號空間站,我國未來空間站算是個“小個子”。王兆耀說,我國空間站本體重60多噸,加上飛船和貨運飛船總共是90多噸。根據我國需求已經夠用,規模適度,並且其具有拓展能力,可以再拓展三個艙段。同時他表示,總體方案的優化設計,增強了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靈活性。

“我們有機械臂、轉位機構等。”他說,“通過它們配合太空人進行在軌組裝建造,能使空間站建造方案更加靈活、可靠。”

中國空間站構想圖(圖片來自新華社)

王兆耀還介紹,我國空間站專門設計了一個新型平臺,裝載著一種大型光學設施,類似于哈勃望遠鏡,

用於天文觀測和研究。這個平臺可以跟空間站共軌飛行,以滿足其工作條件;在需要時也可以跟空間站對接,由太空人出艙對其進行維護和補給。“這樣的設計開闢了分散式空間站架構的創新模式,獨具中國特色。”他說。

我國空間站還將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提高綜合效能。王兆耀說,相比上世紀後期研發的國際空間站,我國空間站要儘量使用最新的資訊技術、電子技術等科技成果,

使空間站各系統、部件及科技水準達到世界一流。“比如過去空間站沒有網路,現在可以把網路都放在空間站上,將來在空間站可以和互聯網互通。”他說。

據介紹,目前我國空間站研製建設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關鍵技術、方案均已完成,正在進行相關飛行產品的初樣階段試驗,以及貨物運輸、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等配套系統的產品生產、研製。

同時我國太空人隊伍也在緊張備戰。王兆耀說,空間站時代對太空人的要求更高,除了在太空駐留時間更長,技能也需要進一步提高。他說,過去我國太空人在太空大部分工作是在艙內,出艙活動僅是開展相關技術驗證。而在空間站建設階段,有大量工作需要太空人在外空間進行,

這在地面很難實現真實的模擬。對此,我國除了要保持一定的太空人隊伍規模,加強訓練,還要對有關問題開展更多研究。

27日晚,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完成了對天宮二號的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任務,標誌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王兆耀表示,2016年以來,我國載人航太工程成功組織實施了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飛行任務,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以及此次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空間實驗室階段規劃的四次飛行任務全面完成,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任務取得全面勝利,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注: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路

以及此次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空間實驗室階段規劃的四次飛行任務全面完成,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任務取得全面勝利,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注: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