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研背後」王綠化教授團隊:因問題而探索,在臨床研究中領悟

非小細胞肺癌的最佳同步放化療方案

——EP還是PC?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 王綠化團隊

2017年1月30日,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的官方雜誌《腫瘤學年鑒》(Ann Oncol)線上發表 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王綠化教授牽頭的一項全國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CAMS臨床研究(Etoposide and Cisplatin vs Paclitaxel and Carboplatin With Concurrent Thoracic Radiotherapy in Unresectable Stage Ⅲ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Ⅲ Trial)。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比較了EP方案(依託泊苷聯合順鉑)與PC方案(卡鉑聯合紫杉醇)同步放療,在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LA-NSCLC)患者中的療效。研究結果提示,EP方案要較PC方案能夠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獲益。

這項研究,從1998年開始進行研究設計到最後研究結果的發表,中間經歷了近20年,是我國放療學領域肺癌治療的首個大型、多中心的臨床研究。

在20年中,研究者所感受的心路歷程,頗為深刻。

在此,本報邀請到王綠化教授團隊,將本研究從設計之初到文章發表的感悟,與全國讀者分享,以期共勉。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胸組合影

臨床現狀

NSCLC占所有肺癌的85%,

其中約四分之一為局部晚期。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LA-NSCLC)的標準治療是同步放化療,與序貫放化療比較,可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延長總生存。

LA-NSCLC患者中約20%在接受放化療後可獲得根治,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20個月左右。

然而,與放療聯用的最佳化療方案國際上一直未有定論。目前同步放化療中最為常用的兩種方案是依託泊苷聯合順鉑的EP方案和小劑量卡鉑聯合紫杉醇的PC周療方案。

前者應用早,歐洲較為常用,可全量與放療聯用,相對方便和經濟;後者在美國被廣泛使用,是Ⅳ期患者單純化療的標準方案之一,但同步放化療時因副作用大須減量,並且需要每週使用。

假說背景

與序貫放化療相比,同步放化療可取得更好療效,但代價是毒副作用顯著增加。雖然最先被廣泛應用的是EP方案。但由於EP方案的毒副作用,卡鉑聯合紫杉醇同步放化療成為新選擇。

上世紀90年代,紫杉醇作為具有獨特機制的抗癌新藥,在Ⅳ期NSCLC患者全身化療中被證明具有顯著的抗癌活性。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抗微管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使細胞週期同步化停留在對放射線最敏感的G2/M期,因此具有顯著的放射增敏作用。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對LA-NSCLC患者給予以紫杉醇為基礎的雙藥方案同步放化療的Ⅰ期和Ⅱ期研究已經完成,

結論是PC方案與放療聯用因副作用大而需要減量至紫杉醇45 mg/m2 、卡鉑AUC=2的小劑量每週用藥方案。這成為同步放化療中化療方案的新選擇,並被廣泛應用。

2012年,本課題組在《肺癌》(Lung Cancer)雜誌發表了國際首個頭對頭比較EP/PC方案的Ⅱ期研究,結果顯示EP方案療效優於PC方案,EP方案血液學毒性和放射性食管炎較多,而PC方案放射性肺炎的發生率更高。但因樣本量小,需要進一步開展Ⅲ期臨床研究提供更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

科學假設

基於Ⅱ期研究結果,我們提出假設:“與放療聯用治療LA-NSCLC,EP方案的療效可能要優於PC方案”。

根據Ⅱ期研究和國外大樣本的亞組結果(SWOG 9504研究中,EP組3年生存率為35%,Ⅱ期研究PC組3年生存率為18%,這與後來發表的LAMP研究中,療效最好的PC同步放化療+鞏固化療組的3年生存率相似,為17%),考慮到10%的失訪率,我們在研究設計階段計算需要樣本量為每組各100例。

研究方法和結果

2007年至2011年,總計191例患者符合入組條件並完成治療(EP組95例,PC組96例),中位隨訪時間73個月。EP組的3年總生存(OS)率明顯高於PC組(41.1%對26.0%,P=0.024);EP組中位OS為23.3個月,比PC組延長2.6個月(P=0.095,HR 0.76,95%CI 0.55-1.05)。毒副作用方面,2級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發生率在PC組明顯高於EP組(33.3%對18.9%,P=0.036),而EP組3級及以上放射性食管炎發生率更高 (20.0%對6.3%,P=0.009)。

因PC組同步化療的完成率和鞏固化療完成率均低於EP組,我們又進行了多項統計學分析,希望盡可能減少治療因素帶來的偏倚。亞組分析結果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在PC組是否完成同步化療對生存影響非常小 (P=0.701),多因素分析亦得到相似的結果(HR 0.97,95% CI 0.63-1.50);同樣,是否完成鞏固化療對生存無影響 (P=0.874),多因素分析校正後的HR為1.19 (95% CI 0.86~1.66)。

體會與分享

二十年風雨路之困境重重

當腫瘤治療藥物以蓬勃之勢不斷問世時,以王綠化教授為代表的我院放療人,秉承著穀銑之、殷蔚伯、楊宗怡等科室老一輩專家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審慎的態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院放療科開展的Ⅲ期隨機對照研究於美國腫瘤放射學會(ASTRO)會刊發表,開創了我國腫瘤工作者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臨床研究的先河。新的藥物或治療方案要改變現有的臨床實踐,一定要有足夠的證據,這是對科學負責,更是對患者負責。

1998年 《臨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第一項PC方案同步放化療的Ⅱ期研究。1999年,我們隨即啟動了中國的Ⅰ/Ⅱ期研究,共入組41例患者,中位OS期16.5個月,耐受性良好,並發表于《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2006;15:270)。在文獻閱讀時,我們意識到,國內外一直未有頭對頭直接比較EP方案或PC方案聯合放療療效的隨機對照研究;被廣泛引用的LAMP研究僅為一項較大樣本的Ⅱ期研究,三組均為PC方案放化聯合治療——序貫放化療、誘導+同步放化療和同步放化療+鞏固化療,並且在與歷史結果的比較中並未顯著獲益。由於多方面複雜原因,歐美地區很難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對比這兩種方案,直到目前學術界對放療聯用的最佳化療方案仍無定論。

二十年風雨路之撥雲見日

沒有證據,我們就自己進行研究提供證據。2004年,在完成Ⅰ/Ⅱ期研究入組後,國際首項頭對頭對比EP和PC方案的雙中心Ⅱ期隨機對照研究於2005年啟動,歷時4年,共65例患者(EP組33人,PC組32人)。結果令人振奮,患者3年總生存(OS)在EP組顯著高於PC組(33%對13%,P=0.04)。該結果發表於《肺癌》(Lung Cancer)雜誌並於美國ASTRO年會上進行大會報告,並被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發佈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共識》引用。

然而,該研究終究只是一個小樣本Ⅱ期研究,PC方案是新藥方案,佔據更為廣闊的市場;國外同行似乎也因無須顧慮經濟因素而對EP方案興趣不高;基於某些原因,EP方案在國內的推廣也不盡如人意。

有鑑於此,王綠化教授在當時萌發了啟動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的想法。2007年,研究啟動,參加單位包括我院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等國內8家放療中心,歷時4年完成了200例患者的入組和治療,全組隨訪時間超過3年。

從1998年,我們最初設定PC方案進行研究到今天Ⅲ期研究結果的發表,歷時近20年。可見,任何基於充分證據而得出的成功臨床經驗,都可能會經歷漫長的過程。

研究者發起臨床研究的艱辛與堅持

從萌發“多中心臨床研究”的想法開始,我們逐漸體會到,研究者發起的多中心Ⅲ期研究所經歷的艱難。

首先,研究方案的設計、撰寫研究計畫、設計病例報告表、知情同意書和建立網上入組患者登記和隨機平臺,都需要臨床醫生自己來進行,沒有更多可依靠的資源。例如,設計中是否要求進行鞏固化療及鞏固化療方案的確定,我們查閱大量文獻,並和國內放療專家的商討,考慮到多項Ⅲ期隨機對照研究均未證實同步放化療後鞏固化療具有顯著生存獲益,我們最終確定了本研究進行鞏固化療開放,且方案由各中心腫瘤內科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其次,研究方案確定後,就是召集多少中心參與的問題。研究中心的召集需要綜合考慮數量、品質、地域等各種差異,這樣才能體現中國特色,也便於日後統計資料。最終,我們確定了其他7家研究中心的放療團隊,保證了臨床研究的可進行性。中國放療界肺癌領域的首個大規模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這項由醫生發起的研究,雖然獲得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的資助解決了部分資金問題,但我們仍然沒有能力為各中心辛勤參與的醫生提供資金回報,也無法聘請專職人員進行監察。

此外,研究進行後,各中心都陸續出現一連串始料未及的問題。例如,入組緩慢,臨床研究及病情記錄(CRF)填寫品質參差不齊,資料回饋不及時等。為盡可能拿到準確的原始資料,我們的教授做起了兼職監察員,在兼顧繁忙的臨床工作同時,不停聯繫各中心負責人,多次到各中心進行監察,指出問題並督促改正,這樣才保證了臨床資料的準確性。

研究過程是艱難而痛苦的,很多次大家甚至想到了放棄,但是王綠化教授教會了團隊中每個人科研的態度,那就是堅持、協作和擔當;他的寬慰和鼓勵每次都能讓灰心喪氣的我們重燃鬥志——“科學研究從無坦途,哪能隨便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前後歷經8年,我們最終獲得了191例入組患者的完整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進入資料統計階段。

臨床研究實踐,行百里者半九十

科學研究具有“非線性效應”。臨床研究後面收尾的資料統計分析工作,是最難進行,也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略有瑕疵的研究,感覺就像是雙手端著一個圍棋棋盤走路一樣,不但要走路,棋子也不能有位移,需要很大的功力。收集來的資料經統計學家統計後,再次證實了EP方案較PC方案在生存中具有優勢,3年OS率EP組較PC組提高15%(P=0.024),中位OS期提高了2.6個月;但因治療後1年內的生存差異不明顯,所以P值僅具有傾向,為0.095。通過精心準備,論文初稿最終完成,準備投稿。

王綠化教授認為這是我們放療學界肺癌領域第一個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頭對頭比較EP和PC方案的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應該讓全世界的人關注我們中國的臨床研究結果,得到國際的認可,因此我們最初選擇的是《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雜誌。研究順利地進入了評審,我們仔細研讀審稿人的意見,其中三位臨床審稿人有兩人對研究的科學意義和品質都給予了肯定;主要問題在於統計方法的問題,第四位審稿人便是統計學家,其問題細緻專業,有很多內容是我們從未想過的也是無法解答的。

研究雖然最終被Lancet Oncol拒收,但評審意見無疑對我們幫助巨大。我們在查閱文獻學習的同時,根據臨床專家提出的問題討論如何修改完善文章。而關於統計學問題,尤其是針對如何回答“兩組在同步化療和鞏固化療完成情況存在不平衡是否會影響生存結果”以及對“資料品質和統計學方法存在質疑”這樣的尖銳問題,我們積極聯繫了國外統計學專家加入團隊。在2015年CSCO年會上,研究團隊邀請了《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JAMA Oncol的副主編、國際著名統計專家、 范德堡大學統計系石瑜(Yu Shyr )教授參與審定資料和進一步統計分析。

經過這番努力,我們的文章脫胎換骨,最終順利被歐洲腫瘤學會(ESMO)會刊《腫瘤學年鑒》(Ann Oncol)接收。

從堅持探索中獲得收穫和認可

論文的發表,不僅代表研究的成功,更代表探索之路的成功,給研究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首先,我們的成果不僅提示選擇EP方案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提高生存率和降低肺部毒副作用,還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價值,EP方案是當前最為經濟的化療方案,並且給藥方便(4周方案),將有助於緩解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相對緊缺的現狀和醫療費用增長過快的壓力。其次,儘管目前抗腫瘤藥物創新及更新越來越快,但對某些晚期患者單獨使用的可獲益藥物或方案,能否在同步放化療或其他聯合治療模式下是否同樣獲益,仍須進一步證實;某些經典化療方案,與放療聯合仍有優勢。這些都提示,現有治療方案和治療手段綜合治療模式的探索和優化,是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研究領域。最後,針對投稿情況,我們一定要十分重視審稿人的意見,予以充分的回答,必要時可以請專家重新進行資料分析,但不要顧左右而言他,甚或謊造資料。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醫生發起臨床研究的道路是曲折的,前景卻是光明的。只要有了好的研究設計,肯於付出,保證資料品質,研究必能走下去並取得滿意的結果。最新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關於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指南均指出,期待研究的結果,在世界範圍內為NSCLC同步放化療標準化提供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此外,王綠化教授非常清醒並且中肯地提醒:CAMS研究難免存在瑕疵,學術話題永遠不可能免於爭議。

今後我們團隊將繼續總結經驗,進行和發表更多有意義的肺癌放療領域Ⅲ期多中心研究,不斷完善自身並提高研究品質,希望能通過高品質臨床研究為我國放療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贏得更多話語權,挽救更多肺癌患者的生命。

■致謝

衷心感謝我院放療科、胸外科和腫瘤內科各位專家的大力支持;感謝溫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等合作醫院同道的通力合作;感謝參加課題的主要參加者之一、已經去世的歐廣飛教授;感謝每一位參加本研究的患者和他們家人的配合。

轉自: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

把手指按到下麵的指紋上,識別圖中二維碼

科學假設

基於Ⅱ期研究結果,我們提出假設:“與放療聯用治療LA-NSCLC,EP方案的療效可能要優於PC方案”。

根據Ⅱ期研究和國外大樣本的亞組結果(SWOG 9504研究中,EP組3年生存率為35%,Ⅱ期研究PC組3年生存率為18%,這與後來發表的LAMP研究中,療效最好的PC同步放化療+鞏固化療組的3年生存率相似,為17%),考慮到10%的失訪率,我們在研究設計階段計算需要樣本量為每組各100例。

研究方法和結果

2007年至2011年,總計191例患者符合入組條件並完成治療(EP組95例,PC組96例),中位隨訪時間73個月。EP組的3年總生存(OS)率明顯高於PC組(41.1%對26.0%,P=0.024);EP組中位OS為23.3個月,比PC組延長2.6個月(P=0.095,HR 0.76,95%CI 0.55-1.05)。毒副作用方面,2級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發生率在PC組明顯高於EP組(33.3%對18.9%,P=0.036),而EP組3級及以上放射性食管炎發生率更高 (20.0%對6.3%,P=0.009)。

因PC組同步化療的完成率和鞏固化療完成率均低於EP組,我們又進行了多項統計學分析,希望盡可能減少治療因素帶來的偏倚。亞組分析結果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在PC組是否完成同步化療對生存影響非常小 (P=0.701),多因素分析亦得到相似的結果(HR 0.97,95% CI 0.63-1.50);同樣,是否完成鞏固化療對生存無影響 (P=0.874),多因素分析校正後的HR為1.19 (95% CI 0.86~1.66)。

體會與分享

二十年風雨路之困境重重

當腫瘤治療藥物以蓬勃之勢不斷問世時,以王綠化教授為代表的我院放療人,秉承著穀銑之、殷蔚伯、楊宗怡等科室老一輩專家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審慎的態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院放療科開展的Ⅲ期隨機對照研究於美國腫瘤放射學會(ASTRO)會刊發表,開創了我國腫瘤工作者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臨床研究的先河。新的藥物或治療方案要改變現有的臨床實踐,一定要有足夠的證據,這是對科學負責,更是對患者負責。

1998年 《臨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第一項PC方案同步放化療的Ⅱ期研究。1999年,我們隨即啟動了中國的Ⅰ/Ⅱ期研究,共入組41例患者,中位OS期16.5個月,耐受性良好,並發表于《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2006;15:270)。在文獻閱讀時,我們意識到,國內外一直未有頭對頭直接比較EP方案或PC方案聯合放療療效的隨機對照研究;被廣泛引用的LAMP研究僅為一項較大樣本的Ⅱ期研究,三組均為PC方案放化聯合治療——序貫放化療、誘導+同步放化療和同步放化療+鞏固化療,並且在與歷史結果的比較中並未顯著獲益。由於多方面複雜原因,歐美地區很難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對比這兩種方案,直到目前學術界對放療聯用的最佳化療方案仍無定論。

二十年風雨路之撥雲見日

沒有證據,我們就自己進行研究提供證據。2004年,在完成Ⅰ/Ⅱ期研究入組後,國際首項頭對頭對比EP和PC方案的雙中心Ⅱ期隨機對照研究於2005年啟動,歷時4年,共65例患者(EP組33人,PC組32人)。結果令人振奮,患者3年總生存(OS)在EP組顯著高於PC組(33%對13%,P=0.04)。該結果發表於《肺癌》(Lung Cancer)雜誌並於美國ASTRO年會上進行大會報告,並被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發佈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共識》引用。

然而,該研究終究只是一個小樣本Ⅱ期研究,PC方案是新藥方案,佔據更為廣闊的市場;國外同行似乎也因無須顧慮經濟因素而對EP方案興趣不高;基於某些原因,EP方案在國內的推廣也不盡如人意。

有鑑於此,王綠化教授在當時萌發了啟動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的想法。2007年,研究啟動,參加單位包括我院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等國內8家放療中心,歷時4年完成了200例患者的入組和治療,全組隨訪時間超過3年。

從1998年,我們最初設定PC方案進行研究到今天Ⅲ期研究結果的發表,歷時近20年。可見,任何基於充分證據而得出的成功臨床經驗,都可能會經歷漫長的過程。

研究者發起臨床研究的艱辛與堅持

從萌發“多中心臨床研究”的想法開始,我們逐漸體會到,研究者發起的多中心Ⅲ期研究所經歷的艱難。

首先,研究方案的設計、撰寫研究計畫、設計病例報告表、知情同意書和建立網上入組患者登記和隨機平臺,都需要臨床醫生自己來進行,沒有更多可依靠的資源。例如,設計中是否要求進行鞏固化療及鞏固化療方案的確定,我們查閱大量文獻,並和國內放療專家的商討,考慮到多項Ⅲ期隨機對照研究均未證實同步放化療後鞏固化療具有顯著生存獲益,我們最終確定了本研究進行鞏固化療開放,且方案由各中心腫瘤內科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其次,研究方案確定後,就是召集多少中心參與的問題。研究中心的召集需要綜合考慮數量、品質、地域等各種差異,這樣才能體現中國特色,也便於日後統計資料。最終,我們確定了其他7家研究中心的放療團隊,保證了臨床研究的可進行性。中國放療界肺癌領域的首個大規模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這項由醫生發起的研究,雖然獲得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的資助解決了部分資金問題,但我們仍然沒有能力為各中心辛勤參與的醫生提供資金回報,也無法聘請專職人員進行監察。

此外,研究進行後,各中心都陸續出現一連串始料未及的問題。例如,入組緩慢,臨床研究及病情記錄(CRF)填寫品質參差不齊,資料回饋不及時等。為盡可能拿到準確的原始資料,我們的教授做起了兼職監察員,在兼顧繁忙的臨床工作同時,不停聯繫各中心負責人,多次到各中心進行監察,指出問題並督促改正,這樣才保證了臨床資料的準確性。

研究過程是艱難而痛苦的,很多次大家甚至想到了放棄,但是王綠化教授教會了團隊中每個人科研的態度,那就是堅持、協作和擔當;他的寬慰和鼓勵每次都能讓灰心喪氣的我們重燃鬥志——“科學研究從無坦途,哪能隨便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前後歷經8年,我們最終獲得了191例入組患者的完整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進入資料統計階段。

臨床研究實踐,行百里者半九十

科學研究具有“非線性效應”。臨床研究後面收尾的資料統計分析工作,是最難進行,也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略有瑕疵的研究,感覺就像是雙手端著一個圍棋棋盤走路一樣,不但要走路,棋子也不能有位移,需要很大的功力。收集來的資料經統計學家統計後,再次證實了EP方案較PC方案在生存中具有優勢,3年OS率EP組較PC組提高15%(P=0.024),中位OS期提高了2.6個月;但因治療後1年內的生存差異不明顯,所以P值僅具有傾向,為0.095。通過精心準備,論文初稿最終完成,準備投稿。

王綠化教授認為這是我們放療學界肺癌領域第一個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頭對頭比較EP和PC方案的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應該讓全世界的人關注我們中國的臨床研究結果,得到國際的認可,因此我們最初選擇的是《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雜誌。研究順利地進入了評審,我們仔細研讀審稿人的意見,其中三位臨床審稿人有兩人對研究的科學意義和品質都給予了肯定;主要問題在於統計方法的問題,第四位審稿人便是統計學家,其問題細緻專業,有很多內容是我們從未想過的也是無法解答的。

研究雖然最終被Lancet Oncol拒收,但評審意見無疑對我們幫助巨大。我們在查閱文獻學習的同時,根據臨床專家提出的問題討論如何修改完善文章。而關於統計學問題,尤其是針對如何回答“兩組在同步化療和鞏固化療完成情況存在不平衡是否會影響生存結果”以及對“資料品質和統計學方法存在質疑”這樣的尖銳問題,我們積極聯繫了國外統計學專家加入團隊。在2015年CSCO年會上,研究團隊邀請了《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JAMA Oncol的副主編、國際著名統計專家、 范德堡大學統計系石瑜(Yu Shyr )教授參與審定資料和進一步統計分析。

經過這番努力,我們的文章脫胎換骨,最終順利被歐洲腫瘤學會(ESMO)會刊《腫瘤學年鑒》(Ann Oncol)接收。

從堅持探索中獲得收穫和認可

論文的發表,不僅代表研究的成功,更代表探索之路的成功,給研究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首先,我們的成果不僅提示選擇EP方案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提高生存率和降低肺部毒副作用,還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價值,EP方案是當前最為經濟的化療方案,並且給藥方便(4周方案),將有助於緩解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相對緊缺的現狀和醫療費用增長過快的壓力。其次,儘管目前抗腫瘤藥物創新及更新越來越快,但對某些晚期患者單獨使用的可獲益藥物或方案,能否在同步放化療或其他聯合治療模式下是否同樣獲益,仍須進一步證實;某些經典化療方案,與放療聯合仍有優勢。這些都提示,現有治療方案和治療手段綜合治療模式的探索和優化,是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研究領域。最後,針對投稿情況,我們一定要十分重視審稿人的意見,予以充分的回答,必要時可以請專家重新進行資料分析,但不要顧左右而言他,甚或謊造資料。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醫生發起臨床研究的道路是曲折的,前景卻是光明的。只要有了好的研究設計,肯於付出,保證資料品質,研究必能走下去並取得滿意的結果。最新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關於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指南均指出,期待研究的結果,在世界範圍內為NSCLC同步放化療標準化提供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此外,王綠化教授非常清醒並且中肯地提醒:CAMS研究難免存在瑕疵,學術話題永遠不可能免於爭議。

今後我們團隊將繼續總結經驗,進行和發表更多有意義的肺癌放療領域Ⅲ期多中心研究,不斷完善自身並提高研究品質,希望能通過高品質臨床研究為我國放療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贏得更多話語權,挽救更多肺癌患者的生命。

■致謝

衷心感謝我院放療科、胸外科和腫瘤內科各位專家的大力支持;感謝溫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等合作醫院同道的通力合作;感謝參加課題的主要參加者之一、已經去世的歐廣飛教授;感謝每一位參加本研究的患者和他們家人的配合。

轉自: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

把手指按到下麵的指紋上,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