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泉州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 精選文物亮相申遺展示館

原標題:泉州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 精選文物將亮相申遺展示館

【核心提示】

台海網4月2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經過3年多時間,泉州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日前結束。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量41986件,實際數量47079件,新發現的可移動文物5346件。一些精品將參加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在廈門舉辦的“福建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部分與“古泉州

摸清“家底” 一級文物169件(套)

據瞭解,這次普查,是全國首次大規模的可移動文物普查。

文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首先要先摸清“家底”。

珍貴的元印度教大象與林迦龕狀石構件 (蔡紫旻 何奕斌 攝)

文物普查猶如一次“尋寶之旅”。據介紹,為了給系統外的可移動文物“驗明真身”、慎重確定價值,市文廣新局邀請省文物鑒定中心專家組,為系統外的國有收藏單位文物進行定級。

經過定級,泉州有一級文物169件(套),二級文物391件(套),三級文物6402件(套)。

普查結果顯示,泉州的可移動文物種類豐富、年代久遠。其中,種類以瓷器最多,共計15660件(套),占總數的37.3%;石器、石刻、磚瓦排列第二,雕塑造像則排行第三;最早的文物,可追溯至地質年代,共計2130件;最多的文物為清代的,有9105件,數量上僅次於清代的是宋代文物。

經過普查,各個收藏有可移動文物的國有單位,

將根據國家統一的普查工作規範和技術標準,開展可移動文物測量、拍攝、資訊資料資料採集,把可移動文物原始檔案規範錄入全國可移動文物資訊登錄平臺。而這些錄入資料庫的普查資料,也將為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實現文化遺產資源資訊共用提供便利。

部分文物將陳列于申遺展示館

目前,“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展示館陳列大綱基本框架已確定,

除了基礎工程業已進場開工之外,展示場景的腳本討論也正在有序進行中。

根據大綱,偏向于展陳古泉州(刺桐)港口貿易品、體現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展示館,將會有包括瓷器、絲綢、航海技術、造船工藝等在內的展陳品。

明德化窯白釉“何朝宗”款渡海觀音立像(蔡紫旻 何奕斌 攝)

在文物普查中,數量上拔得頭籌的瓷器,是宋元時期泉州港口貿易品的重要組成,

也將在“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展示館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不,為展示館展陳品作準備的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在普查結果中“尋寶”,初步挑選出150餘件瓷器以及一批石構件。可以說,文物普查的成果,首先就能被應用到正在建設中的申遺展示館。

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在展示館中,體現港口貿易品的部分,會出現許多不同窯口的瓷器,並且包括以往較少呈現的窯口。”

這些從普查文物中精挑細選出的精品,屆時將和場景展示一起,向世人呈現10世紀至14世紀,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景象。

“壓箱底”寶貝 確定珍貴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此次文物普查,許多原先未認定、定級的藏品,被重新發掘出珍貴的價值。這些文物所屬的系統外國有收藏單位,不但因此摸清了“家底”,更是解開文物背後的動人故事。

以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為例,長期以來,館藏品主要依靠歸僑僑眷及海外僑胞捐贈,以涉僑生活用品、生產用具、證件、文獻、僑批僑匯券、書畫等為主,紙質類居多,許多藏品為1949年以後的實物,此前未認定、定級。通過普查,華僑歷史博物館此次共確定一般以上文物382件(套),總數1400件。其中,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800多件。

其中,有極富特色的企業老股票,展示的是清末民國期間,華僑積極參與投資國內交通、電力等實業的情況。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蘇言福商辦福建全省鐵路有限公司優先股票及息單”,這反映的是清末旅居菲律賓經商的泉州人蘇言福,為響應“收回利權,自辦鐵路”的全國性運動,支援家鄉鐵路建設,出資認購的股本憑證。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吳善卿泉州電燈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則說的是泉州最後一位狀元吳魯之子吳善卿,與旅日、旅菲華僑及泉州地方紳商聯合集資10萬元,改組泉州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為泉州電燈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段歷史,該公司的改組,曾推動泉州現代化建設步伐。

【名詞解釋】

●地質年代

系地質學專業術語,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只能通過地質學方法來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

●可移動文物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屆時將和場景展示一起,向世人呈現10世紀至14世紀,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景象。

“壓箱底”寶貝 確定珍貴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此次文物普查,許多原先未認定、定級的藏品,被重新發掘出珍貴的價值。這些文物所屬的系統外國有收藏單位,不但因此摸清了“家底”,更是解開文物背後的動人故事。

以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為例,長期以來,館藏品主要依靠歸僑僑眷及海外僑胞捐贈,以涉僑生活用品、生產用具、證件、文獻、僑批僑匯券、書畫等為主,紙質類居多,許多藏品為1949年以後的實物,此前未認定、定級。通過普查,華僑歷史博物館此次共確定一般以上文物382件(套),總數1400件。其中,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800多件。

其中,有極富特色的企業老股票,展示的是清末民國期間,華僑積極參與投資國內交通、電力等實業的情況。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蘇言福商辦福建全省鐵路有限公司優先股票及息單”,這反映的是清末旅居菲律賓經商的泉州人蘇言福,為響應“收回利權,自辦鐵路”的全國性運動,支援家鄉鐵路建設,出資認購的股本憑證。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吳善卿泉州電燈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則說的是泉州最後一位狀元吳魯之子吳善卿,與旅日、旅菲華僑及泉州地方紳商聯合集資10萬元,改組泉州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為泉州電燈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段歷史,該公司的改組,曾推動泉州現代化建設步伐。

【名詞解釋】

●地質年代

系地質學專業術語,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只能通過地質學方法來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

●可移動文物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