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聊城林業行業扶貧:留住青山綠水,實現產業持續發展

臨清市國有苗圃改變以往品種單一、老化的經營思路,

轉向適應森林城市建設的綠化新品種,圖為工作人員進行苗木田間管理。

“林業既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也是扶貧開發的主戰場。把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作為林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內容,提出了林業扶貧的新思路,把‘生態保護+產業發展’作為林業扶貧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早在2016年伊始,聊城市林業局通過大力發展林業,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和空間環境,發展林果、林草、林畜、休閒旅遊等林下經濟模式,

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化運作方式,構建起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就可以走出“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生態發展新路子。
市林業局結合精准扶貧工作大局,立足林地資源,發展綠色產業,實現興林富民的綠色扶貧開發之路,實現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促進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良性互動,
開發與保護並重,在保護生態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從而改變貧困村的生產生活環境,使貧困村在保住青山綠水的同時,實現產業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及《聊城市林業局“1+N”脫貧攻堅專項實施方案》的精神,市林業局科學謀劃、精准施策,積極開展林業行業扶貧工作。依託生態防護林建設、特色經濟林建設、濕地生態保護區修復等專案工程,
帶動貧困地區增收致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實施貧困村“四旁”植樹、村內幹道綠化美化,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等措施。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林業扶貧中的作用,實施補貼政策支持及幫扶措施。對貧困村發展的符合條件的用材林、特色經濟林,積極爭取納入國家造林補貼、重點防護林工程補助和林業貸款貼息補貼等政策扶持範圍,
林業專案資金,向產業扶貧傾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業產業,促進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融合發展,帶動和幫助片區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積極開展特色經濟林、豐產林建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搞好技術培訓,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結合生態修復與保護,積極開展生態扶貧。2016年,市林業局對全市11個縣市區的32個鄉鎮,128個行政村進行了脫貧幫扶。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和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
採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新建一批種植、育苗基地。提倡有能力的大型企業一對一幫包貧困村,新鳳祥集團與國環公司是其中的代表。
大力發展森林旅遊,著力打造森林休閒基地、體驗基地建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現有國有林場林地為依託,充分發揮森林旅遊優勢,規劃創建森林公園,培植由強大吸引力的旅遊項目,帶動周邊片區就業脫貧。積極鼓勵和吸收社會資本注入森林旅遊開發,第三產業的拉動、就業崗位的安置,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東阿百里黃河沿岸萬畝牡丹園內競相盛開,吸引了大量省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企業聚焦:
新鳳祥集團萬畝蘋果示範基地建設
按照新型主體推進、矮砧技術支撐,田間大學培訓、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以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為依託,採用現代化蘋果種植技術,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全自動集成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智慧控制等措施。比傳統種植模式省水60%、省肥70%,節省土地80%。該基地將利用5年時間分4個階段完成,其中2016年下半年種植1500畝,2017年計畫種植3000畝,2018年計畫種植3000畝,到2020年達到10000畝。基地建設可安置300個人就業(2.5畝需1個勞動力),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4400元(1200元/人/月),能解決300個4口之家的貧困戶脫貧。


聊城國環現代農業科技公司精品果樹示範區建設
該示範區將重點做好350畝桃、50畝大櫻桃、30畝葡萄和15畝獼猴桃等有機生態型標準化示範栽培。通過示範基地的帶動作用,使全市標準化生產程度提高到70%以上。企業大力幫扶貧困戶發揮社會效益可帶動150戶脫貧致富,貧困戶參與有償勞動和盈利分紅,確保每個貧困戶都具有一定的經濟收入,預計人均年增加收2000元以上,同時熟練掌握果蔬種植技術,實現脫貧致富。

高唐縣國有舊城林場萬畝油菜花開,帶動了林場森林旅遊業的發展。


縣域關注:
冠縣立體綠化效果顯著
伴隨著創森的腳步,冠縣狠抓農村公路立體綠化,大力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按照景觀模式、立體配置、色彩豐富的原則,堅持“路到綠到、路在綠中”的建設目標,把鄉、村公路打造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綠色景觀長廊。
冠縣著重縣鄉公路綠化,著力打造冠斜路、班桑路、範八路、梨區路、生態旅遊觀光路等15條道路,路肩栽植兩行大喬木;對新修建的縣鄉路路肩,栽植了刺槐、泡桐、雄株毛白楊等樹種,樹下栽植花灌木或撒種一些時令組合花卉,形成了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的綠化效果,有力促進了農村公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
自創森工作開展以來,定遠寨鎮按照上級的安排部署,狠抓了各項措施的落實。截止目前,共流轉綠化用地4600畝,栽植各類苗木123萬株,其中路域綠化65萬株,水系綠化16萬株,農田林網綠化6萬株,村鎮綠化36萬株,發展林下經濟4200畝,超額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任務目標。
臨清新華辦事處高標準推進“創森”工作
臨清市新華辦事處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資金投入,抓好土地流轉、分包管理兩個關鍵,投入資金1200萬元,完成土地流轉5000畝,栽植各類苗木近30萬株,推動了創森工作的迅猛開展。
圍繞重點工程,高標準規劃設計。完善土地流轉,加強植樹管理,為保障綠化苗木的成活率,新華辦事處對以往的林業管理模式進行了調整。對綠化區域進行完全的土地流轉,辦事處與村居、村居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在流轉的基礎上,對綠化區域進行了分片發包。
同時,為適應森林城市建設,臨清市積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資建設適應當地城市建設的林業苗木產業基地,截至目前,全市育苗總面積已達9000餘畝,總產苗量1500萬株。種苗產業呈現個體育苗、合作組織、企業等多種育苗形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社會育苗已成為推動種苗產業發展的主體,使全市林木種苗產業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態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超 通訊員 尼書強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帶動周邊片區就業脫貧。積極鼓勵和吸收社會資本注入森林旅遊開發,第三產業的拉動、就業崗位的安置,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東阿百里黃河沿岸萬畝牡丹園內競相盛開,吸引了大量省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企業聚焦:
新鳳祥集團萬畝蘋果示範基地建設
按照新型主體推進、矮砧技術支撐,田間大學培訓、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以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為依託,採用現代化蘋果種植技術,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全自動集成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智慧控制等措施。比傳統種植模式省水60%、省肥70%,節省土地80%。該基地將利用5年時間分4個階段完成,其中2016年下半年種植1500畝,2017年計畫種植3000畝,2018年計畫種植3000畝,到2020年達到10000畝。基地建設可安置300個人就業(2.5畝需1個勞動力),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4400元(1200元/人/月),能解決300個4口之家的貧困戶脫貧。


聊城國環現代農業科技公司精品果樹示範區建設
該示範區將重點做好350畝桃、50畝大櫻桃、30畝葡萄和15畝獼猴桃等有機生態型標準化示範栽培。通過示範基地的帶動作用,使全市標準化生產程度提高到70%以上。企業大力幫扶貧困戶發揮社會效益可帶動150戶脫貧致富,貧困戶參與有償勞動和盈利分紅,確保每個貧困戶都具有一定的經濟收入,預計人均年增加收2000元以上,同時熟練掌握果蔬種植技術,實現脫貧致富。

高唐縣國有舊城林場萬畝油菜花開,帶動了林場森林旅遊業的發展。


縣域關注:
冠縣立體綠化效果顯著
伴隨著創森的腳步,冠縣狠抓農村公路立體綠化,大力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按照景觀模式、立體配置、色彩豐富的原則,堅持“路到綠到、路在綠中”的建設目標,把鄉、村公路打造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綠色景觀長廊。
冠縣著重縣鄉公路綠化,著力打造冠斜路、班桑路、範八路、梨區路、生態旅遊觀光路等15條道路,路肩栽植兩行大喬木;對新修建的縣鄉路路肩,栽植了刺槐、泡桐、雄株毛白楊等樹種,樹下栽植花灌木或撒種一些時令組合花卉,形成了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的綠化效果,有力促進了農村公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
自創森工作開展以來,定遠寨鎮按照上級的安排部署,狠抓了各項措施的落實。截止目前,共流轉綠化用地4600畝,栽植各類苗木123萬株,其中路域綠化65萬株,水系綠化16萬株,農田林網綠化6萬株,村鎮綠化36萬株,發展林下經濟4200畝,超額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任務目標。
臨清新華辦事處高標準推進“創森”工作
臨清市新華辦事處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資金投入,抓好土地流轉、分包管理兩個關鍵,投入資金1200萬元,完成土地流轉5000畝,栽植各類苗木近30萬株,推動了創森工作的迅猛開展。
圍繞重點工程,高標準規劃設計。完善土地流轉,加強植樹管理,為保障綠化苗木的成活率,新華辦事處對以往的林業管理模式進行了調整。對綠化區域進行完全的土地流轉,辦事處與村居、村居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在流轉的基礎上,對綠化區域進行了分片發包。
同時,為適應森林城市建設,臨清市積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資建設適應當地城市建設的林業苗木產業基地,截至目前,全市育苗總面積已達9000餘畝,總產苗量1500萬株。種苗產業呈現個體育苗、合作組織、企業等多種育苗形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社會育苗已成為推動種苗產業發展的主體,使全市林木種苗產業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態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超 通訊員 尼書強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