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手機保有量變局背後,國產品牌的“三大戰役”

近日,Trustdata發佈了《2017年Q1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資料來自日活躍使用者超過5000萬的樣本集,其中關於智慧手機的資料表明,保有量排名前四的依次是蘋果、OPPO、vivo、華為(其中華為+榮耀合計份額13.8%,

依然是排第四位),其中vivo超越了華為,保有量排名升至TOP3。

蘋果手機的保有量是比較高的,這與其是高端機型生命週期長有很大關係。實際上,從增量資料來看,蘋果銷量在下滑,調研機構IDC資料就顯示,2016年在中國市場蘋果銷量同比下滑23.2%,未來保有量可能也會出現下滑。

單個時間點的資料可能看不太清楚資料,拿2014年-2016年Trustdata發佈的資料進行對比,可以看到國內幾大品牌保有量變化情況。

這張圖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海外品牌份額下滑,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品牌份額也在下滑,

而華為、OPPO、vivo的保有量逐年上升,其中華為的增長放緩。變局背後,圍繞產品層面,其實有國產品牌的“三大戰役”。

第一,潛在需求戰:做什麼樣的產品?需要瞭解消費者。

手機市場已經成為買方市場,幾乎每家手機廠商都在談以消費者為中心,尤其是互聯網品牌。一度互聯網品牌主打的概念是,讓消費者參與到產品的研發當中,實際上軟體層面的反覆運算可以,對於硬體來說是不現實的。

這場戰役當中,有些是真以消費者為中心,有些只是傳播口號,消費者的認可度和市場份額能夠說明問題。誰能夠更瞭解消費者的訴求,誰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這裡舉vivo和華為的例子,他們在為消費者服務上有堅定的理念、專業的部門和固定的投入。

vivo在消費者需求研究和滿意度調研上在業界是領先的。有專門的消費者研究部門,每年上千萬的投入,

專門去研究消費者的痛點,以消費者的需求推動產品部門的創新。而對於產品研發與測試工作的考核,消費者滿意度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內部被稱為“向日葵專案”,每個產品上市數月後,都有一次長達半個月的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傾聽消費者真實的聲音。

華為消費者BG總裁余承東在不同的場合總是強調,要常存敬畏心,最終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時刻以極致用戶體驗為出發的敬畏。

除了在產品研發之初考慮消費者需求外,在消費者服務上也格外用心。截至2015年底,華為客戶服務中心建設數量已經達到330家,這是與消費者近距離溝通的良好介面。

第二,技術創新戰:能夠實現什麼樣的創新,拼的是硬實力。

拼湊不是創新,有一段時間,能夠拿到好的晶片或者存儲,就代表著高水準,實際上不過是配置的拼湊,部分性能極佳,但是整體體驗不一定好。

現在供應商越來越集中化,晶片、存儲、螢幕、攝像頭、電池等供應商基本都被幾家企業控制,大品牌在供應鏈上的實力相當,需要拼的是自己的研發實力。

比如在雙攝上,國產品牌中華為榮耀率先做到,2014年推出平行雙攝;而vivo最先把雙攝做到前置攝像頭,主打“前置2000萬柔光雙攝”,這些創新都獲得了用戶的廣泛認可,其背後正是技術實力的體現。

有些企業做創新,要麼是不能夠保證產能,要麼是因為創新出現各種問題,還是實力不足。

在業內,vivo研發模式上比較特殊,100%自產自研,其他主流廠商都不同程度的委託協力廠商手機設計公司(ODM)進行設計生產,反應技術實力的同時,也讓其產品品質過硬。

從《中國品質萬里行》近三年手機投訴統計對比中可以發現,OPPO和vivo的投訴量是業內最低的,在技術創新的同時,能夠保證品質,讓消費者放心,這才是打贏技術戰的關鍵。

第三,新價格戰:順應消費升級大勢,邁向中高端。

從價格角度來看,2000元以上即是中高端,近三年來,國產手機中高端的市場份額逐步擴大,甚至超過50%。

傳統的價格戰是比誰的價格更低,以量取勝。當前的價格戰比誰能夠將價格做高,同時還能夠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酷派和聯想也曾衝擊中高端,但或是因為產品競爭力問題,或是因為管道策略問題,最終都沒有形成較強的影響力,在這場戰役中相對失落。

值得注意的是,向中高端進軍並不是簡單把價格定高的問題,需要有相匹配的產品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其背後是能夠給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前兩場戰役中的需求把握和技術創新,能夠為新價格戰奠定基礎,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就是,品牌所傳遞出來的理念,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標籤感、身份感。

無論怎麼做行銷、做管道,產品都是核心,三大戰役能夠提高品牌的忠誠度和增量,進而提升保有量,Trustdata關於品牌新增來源和去向的圖表,能夠反映出品牌的忠誠度情況。

OPPO和vivo的品牌忠誠度相近,在第一陣營;華為和小米類似,在第二陣營。在一段時間內,品牌忠誠度能夠保持保有量的穩定甚至增長。而更令我們欣慰的是,經過“三大戰役”,國產品牌在產品能力上已經追趕上甚至部分超越了蘋果、三星等海外品牌,國產手機在全球範圍內“以品牌的名義”強勢崛起指日可待。

現在供應商越來越集中化,晶片、存儲、螢幕、攝像頭、電池等供應商基本都被幾家企業控制,大品牌在供應鏈上的實力相當,需要拼的是自己的研發實力。

比如在雙攝上,國產品牌中華為榮耀率先做到,2014年推出平行雙攝;而vivo最先把雙攝做到前置攝像頭,主打“前置2000萬柔光雙攝”,這些創新都獲得了用戶的廣泛認可,其背後正是技術實力的體現。

有些企業做創新,要麼是不能夠保證產能,要麼是因為創新出現各種問題,還是實力不足。

在業內,vivo研發模式上比較特殊,100%自產自研,其他主流廠商都不同程度的委託協力廠商手機設計公司(ODM)進行設計生產,反應技術實力的同時,也讓其產品品質過硬。

從《中國品質萬里行》近三年手機投訴統計對比中可以發現,OPPO和vivo的投訴量是業內最低的,在技術創新的同時,能夠保證品質,讓消費者放心,這才是打贏技術戰的關鍵。

第三,新價格戰:順應消費升級大勢,邁向中高端。

從價格角度來看,2000元以上即是中高端,近三年來,國產手機中高端的市場份額逐步擴大,甚至超過50%。

傳統的價格戰是比誰的價格更低,以量取勝。當前的價格戰比誰能夠將價格做高,同時還能夠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酷派和聯想也曾衝擊中高端,但或是因為產品競爭力問題,或是因為管道策略問題,最終都沒有形成較強的影響力,在這場戰役中相對失落。

值得注意的是,向中高端進軍並不是簡單把價格定高的問題,需要有相匹配的產品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其背後是能夠給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前兩場戰役中的需求把握和技術創新,能夠為新價格戰奠定基礎,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就是,品牌所傳遞出來的理念,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標籤感、身份感。

無論怎麼做行銷、做管道,產品都是核心,三大戰役能夠提高品牌的忠誠度和增量,進而提升保有量,Trustdata關於品牌新增來源和去向的圖表,能夠反映出品牌的忠誠度情況。

OPPO和vivo的品牌忠誠度相近,在第一陣營;華為和小米類似,在第二陣營。在一段時間內,品牌忠誠度能夠保持保有量的穩定甚至增長。而更令我們欣慰的是,經過“三大戰役”,國產品牌在產品能力上已經追趕上甚至部分超越了蘋果、三星等海外品牌,國產手機在全球範圍內“以品牌的名義”強勢崛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