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陽谷河北梆子劇團曾有“十二華”演員

關注聊城晚報,讀到大美聊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北梆子開始了全面復蘇。原冀中軍區培新劇社改建為河北省實驗劇院(京、評、梆合演);與此同時,各地也先後建立了許多專業的河北梆子劇團。

聊城東阿、陽穀等縣也應運而生。聊城地區新華(京、梆)劇團,因京梆劇種分建,1950年新華劇團下放到陽谷縣,演員張豔霞親自傳授六本《狸貓換太子》等河北梆子傳統劇碼。

陽谷河北梆子劇團成員

陽穀河北梆子師徒

1954年,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

張豔霞演出的《三上轎》獲演員獎。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演出河北梆子《遺翠花》,張豔霞獲演員一等獎。1958年,張豔霞率領12名演員正式組建陽穀縣河北梆子劇團,因為人少,被人諷刺為“耍猴班”。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她將自己的工資無償投入劇團建設,邊演出,邊培訓學員,湧現出王玉華、孟香華、張麗華、劉耀華等一批有名的號稱“十二華”的演員,
人稱“陽谷十二華”劇團。演出劇碼有《秦香蓮》、《三娘教子》、《櫃中緣》等。

1959年陽谷河北梆子赴天津演出,又吸收一些青年演員,劇團共58人,張豔霞為團長。她一面整理改編劇碼演出,一面培訓青年演員,流動演出到冀南、豫北,魯西、魯中等地,1961年張豔霞發表了《我是怎樣培養十二華的》文章,

報紙還刊載了《介紹白手起家、勤儉建團的陽穀縣河北梆子劇團》的報導。在張豔霞帶領下,陽穀梆子劇團一直被譽為山東和聊城地區上山下鄉、送戲上門的莊戶劇團典範,有很高聲譽。 1964年張豔霞榮獲華東優秀教師獎。在演出傳統劇碼的同時,先後演出現代戲《奪印》、《海島女民兵》、《小八路》等,並走鄉串村送戲上門,幫助五保戶、烈軍屬擔水掃地,連續受到省、地、縣通報表彰。
“文化大革命”中張豔霞遭受折磨,入獄達9個月。文化大革命中,張豔霞入獄,劇團被迫離散。粉碎四人幫後張豔霞平反,劇團重整旗鼓。1978年自編自演現代戲《臘梅圖》參加聊城地區戲曲會演獲獎。1982年《人民戲劇》第5期刊登了《陽穀梆子劇團上山下鄉》的報導,介紹了她的事蹟。1989年,在第二屆山東藝術節上,陽穀縣河北梆子劇團演出《老榆樹下》,主要演員榮秋蓮獲演員一等獎。

“聊城的河北梆子劇團雖然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但在各級部門的扶持下,許多新文藝工作者加入到河北梆子隊伍中來,同藝人合作,進行藝術改革、創作,河北梆子得以復興,開始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市藝研所負責人最後說。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韓銀亮

“聊城的河北梆子劇團雖然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但在各級部門的扶持下,許多新文藝工作者加入到河北梆子隊伍中來,同藝人合作,進行藝術改革、創作,河北梆子得以復興,開始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市藝研所負責人最後說。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韓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