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集約經營,油茶開出“致富花”

周根生和村民們在油茶樹林裡剪枝。

“精准扶貧·三十六計”之四:土地入股

集約經營,油茶開出“致富花”

華聲線上記者 賴泳源 盧小偉

“討個婆娘成個家,問天問地要飯呷;好山好水好種茶,十裡長坡萬樹花。”在邵陽市邵陽縣,南山北嶺的人們如今都會哼唱這首油茶民謠。這裡的農戶幾乎家家戶戶種有油茶樹。

退伍軍人周根生,邵陽縣蔡橋鄉樂山村人。7年前,他與油茶樹結緣,不僅自己發家致富,還成立油茶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以土地入股,

讓小小的油茶樹開出了“致富花”。

4月中旬,周根生興奮地給記者打來電話報個訊息:合作社的油茶樹種植面積比去年又增加了2000畝,達到1.4萬畝。看來,這些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又將“開”出一年好收成。

退伍軍人紮根荒山,結緣油茶林

在邵陽縣蔡橋鄉樂山村,提起周根生那是無人不曉。過去他是武警部隊裡的“優秀戰士”,如今成為聲名遠播的“油茶大王”。

周根生與油茶樹的緣分,

可以追溯到他的部隊生涯。上世紀80年代後期,20多歲的周根生來到河南某武警部隊當兵。在黃河邊執勤站崗時,他親眼看到河對岸的萬畝荒山變成一片綠海,不由感慨:“要是家鄉哪天也這樣該多好!”

一晃幾年過去,周根生退役後成為原邵陽縣水泥廠的轉業工人。工作之餘,他開始承包荒山植樹造林,日子雖然辛苦,卻快樂而充實。

2009年,周根生的種樹事業吹進一股勁風。

他作為農民代表受邀參加邵陽縣油茶產業發展動員大會,敏銳“嗅”出了大會傳遞的資訊:縣委縣政府決定把邵陽縣打造成全國油茶基地示範縣,把油茶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第一產業來定位、全縣農業發展的領軍產業來支持,對油茶造林每畝補貼600元。

大會還沒開完,周根生就打定主意種植油茶樹。

回到村裡後,他立即行動起來:一邊爭取政策支持,一邊找親朋好友和當地煤礦老闆籌錢。

帶著30萬元啟動資金,周根生走遍了長樂鄉、蔡橋鄉的山頭,最後在蔡橋鄉水口村、城堂村找到一片宜林宜種的荒地,一口氣承包了400畝種植油茶,租期10年,成為邵陽縣第一批油茶種植專業戶。經過幾年摸索打拼,周根生的油茶樹花開滿山,油香飄進了十裡八鄉。

周根生在檢查油茶樹果實的情況。

農戶以土地入股,收益五五分成

關於油茶樹,邵陽當地還有一句諺語“開花,就開出糖來;結果,就結出油來”。這說的就是油茶經濟效益好,是名副其實的搖錢樹。但長期以來由於農戶分散種植,不成規模,抱著搖錢樹卻“搖”不到錢。

以周根生承包土地的蔡橋鄉水口村為例,村裡有山地面積數千畝,1000多人。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體弱年邁的老人,各自守著自家的幾畝地,年復一年,看不到收成。

周根生心裡明白,貧困戶一缺資金,二缺技術,靠單打獨鬥成不了氣候,唯一的辦法是把土地集約起來,合抱成團,發展油茶產業。

2012年7月,周根生聯合幾位思維活絡些的村民,共同成立了怡悅油茶專業合作社,朝合抱成團邁出了第一步。但當他計畫集約更多土地、吸納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時,很多人站出來反對:“這些地一承包就是三四十年,萬一沒搞起來怎麼辦?”

周根生走村串戶做工作,碰到強烈抵觸的村民,他就告訴對方與其把田地撂荒浪費,不如流轉出來還有點期望;遇到搖擺不定的村民,他給對方講解規模種植油茶樹的好處,“一畝油茶能產80到100斤茶油,按市場價50塊錢一斤計算,一畝有四五千塊錢的收益,如果趕上豐產年,收益還會更高。”走腫腳板子,磨破嘴皮子,終於說服村民,以五五分成的方式流轉土地。

從2013年10月開始,周根生陸續和周邊各村村民簽訂了30年或40年的承包合同。村民出租土地給周根生,由他來統一種植、管理,平時可以在油茶園裡務工,年底還有五成分紅。

寂靜的荒山農田,重新變得熱鬧起來。

農民既是“包租公”,還是“農業工人”

土地入股周根生的油茶合作社後,農民不再是只有耕耘不見收穫的吃苦人,紛紛變身“包租公”,還進廠入園成為“農業工人”。尹友生和蔣春來就是其中兩位。

尹友生是水口村的貧困戶,65歲,年老體衰。他把自家的5畝地租給合作社種油茶,每畝每年租金700元;平日在油茶園做一些剪枝、施肥、除草的工作,每月1500元。兩項相加,一年下來可獲得收入約2萬元,足夠自己日常之用。

年近花甲的蔣春來也成了一名“農業工人”,記者採訪他時,他正在給茶油果實剝殼。“我每個月務工收入2000多元,一年有近2.5萬元。”說起入股合作社的好處,生性靦腆的蔣春來整個人都變得神采奕奕,內心的喜悅躍然眼前。

如今,周根生的油茶專業合作社已覆蓋邵陽縣蔡橋鄉、長樂鄉、黃亭市鎮、小溪市鄉、黃塘鄉、五峰鋪鎮、羅城鄉、酈家坪鎮等11個鄉鎮,34個村,種植油茶樹1.4萬畝,其中3000多畝已掛果豐產,400多農戶直接受益。他們以合作社為紐帶,以油茶園為基地,不斷開發、引進、試驗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無公害”油茶產業,從貧困走向富裕。

變化和發展還在繼續。

“我們正在打造自己的油茶品牌。”站在層層疊疊的油茶林間,周根生說油茶林將來還會以生態農林養殖業為基礎,發展農村生態旅遊產業,讓更多的人來旅遊休閒,帶動更多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年更比一年強。也許不久的將來,在這一片片油茶林間旅遊休閒的,可能就有你。

村民在油茶樹林裡剪枝。

記者手記

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在農耕文明悠久深厚的中國,千百年來,土地一直是農村百姓安身立命的物質根本和精神寄託,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但自從工業化助力經濟騰飛之後,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已經弊端凸顯。地還是那塊地,人卻很難自給自足,從而逐漸走向貧窮。

50多歲的周根生身形單薄,面龐清瘦,但臉上始終帶著從容、自信的笑容。他的事業正如他的名字一樣,紮“根”土地,“生”出希望。他所宣導的土地入股,並未改變土地所有權,也保留著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只是土地使用權流轉到專業大戶、合作社,以發展油茶規模經營。

以土地入股,進行集約種植,是對土地資源的重新審視和利用,是利用工業化時代的思維觀念重新發掘土地的潛力和價值,有利於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以土地入股為紐帶,分散在鄉村各地的勞動力、資金等也被集約整合起來,重新煥發村莊的活力。這對土地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落後的貧困地區來說,無疑是一個生動的脫貧致富樣本。

留下體弱年邁的老人,各自守著自家的幾畝地,年復一年,看不到收成。

周根生心裡明白,貧困戶一缺資金,二缺技術,靠單打獨鬥成不了氣候,唯一的辦法是把土地集約起來,合抱成團,發展油茶產業。

2012年7月,周根生聯合幾位思維活絡些的村民,共同成立了怡悅油茶專業合作社,朝合抱成團邁出了第一步。但當他計畫集約更多土地、吸納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時,很多人站出來反對:“這些地一承包就是三四十年,萬一沒搞起來怎麼辦?”

周根生走村串戶做工作,碰到強烈抵觸的村民,他就告訴對方與其把田地撂荒浪費,不如流轉出來還有點期望;遇到搖擺不定的村民,他給對方講解規模種植油茶樹的好處,“一畝油茶能產80到100斤茶油,按市場價50塊錢一斤計算,一畝有四五千塊錢的收益,如果趕上豐產年,收益還會更高。”走腫腳板子,磨破嘴皮子,終於說服村民,以五五分成的方式流轉土地。

從2013年10月開始,周根生陸續和周邊各村村民簽訂了30年或40年的承包合同。村民出租土地給周根生,由他來統一種植、管理,平時可以在油茶園裡務工,年底還有五成分紅。

寂靜的荒山農田,重新變得熱鬧起來。

農民既是“包租公”,還是“農業工人”

土地入股周根生的油茶合作社後,農民不再是只有耕耘不見收穫的吃苦人,紛紛變身“包租公”,還進廠入園成為“農業工人”。尹友生和蔣春來就是其中兩位。

尹友生是水口村的貧困戶,65歲,年老體衰。他把自家的5畝地租給合作社種油茶,每畝每年租金700元;平日在油茶園做一些剪枝、施肥、除草的工作,每月1500元。兩項相加,一年下來可獲得收入約2萬元,足夠自己日常之用。

年近花甲的蔣春來也成了一名“農業工人”,記者採訪他時,他正在給茶油果實剝殼。“我每個月務工收入2000多元,一年有近2.5萬元。”說起入股合作社的好處,生性靦腆的蔣春來整個人都變得神采奕奕,內心的喜悅躍然眼前。

如今,周根生的油茶專業合作社已覆蓋邵陽縣蔡橋鄉、長樂鄉、黃亭市鎮、小溪市鄉、黃塘鄉、五峰鋪鎮、羅城鄉、酈家坪鎮等11個鄉鎮,34個村,種植油茶樹1.4萬畝,其中3000多畝已掛果豐產,400多農戶直接受益。他們以合作社為紐帶,以油茶園為基地,不斷開發、引進、試驗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無公害”油茶產業,從貧困走向富裕。

變化和發展還在繼續。

“我們正在打造自己的油茶品牌。”站在層層疊疊的油茶林間,周根生說油茶林將來還會以生態農林養殖業為基礎,發展農村生態旅遊產業,讓更多的人來旅遊休閒,帶動更多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年更比一年強。也許不久的將來,在這一片片油茶林間旅遊休閒的,可能就有你。

村民在油茶樹林裡剪枝。

記者手記

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在農耕文明悠久深厚的中國,千百年來,土地一直是農村百姓安身立命的物質根本和精神寄託,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但自從工業化助力經濟騰飛之後,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已經弊端凸顯。地還是那塊地,人卻很難自給自足,從而逐漸走向貧窮。

50多歲的周根生身形單薄,面龐清瘦,但臉上始終帶著從容、自信的笑容。他的事業正如他的名字一樣,紮“根”土地,“生”出希望。他所宣導的土地入股,並未改變土地所有權,也保留著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只是土地使用權流轉到專業大戶、合作社,以發展油茶規模經營。

以土地入股,進行集約種植,是對土地資源的重新審視和利用,是利用工業化時代的思維觀念重新發掘土地的潛力和價值,有利於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以土地入股為紐帶,分散在鄉村各地的勞動力、資金等也被集約整合起來,重新煥發村莊的活力。這對土地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落後的貧困地區來說,無疑是一個生動的脫貧致富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