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乳飲料含有“肉毒桿菌”,孩子喝了容易得白血病?別瞎信!

這條被瘋傳的資訊的內容是:“家長們注意啦:現在得白血病的小孩越來越多,

婦幼保健院提示您,請不要給寶寶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劑的牛奶飲料,告訴家裡有小孩的朋友,旺仔牛奶、可口可樂、爽歪歪、娃哈哈AD鈣奶、未來星、QQ星、美汁源果粒奶優鳳梨味的。都含有肉毒桿菌。現在緊急召回。有孩子的都轉下!!!沒孩子的也請友情轉轉!!”

記者發現此資訊沒有具體來源,但即使是這樣一個毫無出處的資訊,卻讓很多家長擔心不已。

乳飲料中真的含有肉毒桿菌嗎?肉毒桿菌是什麼?有何危害?

昨天(4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關於“乳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的科學解讀》,趕緊讓我們一起來瞭解瞭解吧。

解讀專家:

劉秀梅,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研究員

元曉梅,國家食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

陳 衛,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教授

崔生輝,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食品化妝品檢定所生物檢測室副主任、研究員

專家解讀

(一)肉毒桿菌自身並不致病,其產生的肉毒毒素才是元兇。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稱肉毒梭菌,是一種生長在常溫、非酸性和厭氧環境中的革蘭氏陽性芽胞桿菌,廣泛分佈於土壤、淤泥及動物糞便中。

肉毒桿菌的菌體並沒有毒性,但在嚴格的厭氧環境和適宜的溫度(18~30℃)條件下,肉毒桿菌芽胞可能萌發、生長並形成肉毒毒素,該毒素才是致病的元兇,且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力最強的一類神經毒素。

不過,當食品的pH 值低於4.5或大於9.0時,或當環境溫度低於15℃或高於55℃時,肉毒桿菌的芽胞不能繁殖,也不能產生毒素。而且,100℃煮沸10分鐘,肉毒毒素就可被破壞,從而失去致病性。

(二)肉毒毒素中毒主要損傷神經系統。

肉毒毒素中毒分為中毒型和感染型;沒有明顯的季節差異,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無明顯的年齡和性別差異;一般有潛伏期,潛伏期為12~72小時,潛伏期長短與攝入食品量及肉毒毒素含量有關。

在成人中發生的肉毒毒素中毒多為中毒型。患者一般具有頭暈、乏力、噁心、嘔吐等前驅症狀,繼而出現神經麻痹症狀、肌肉癱瘓症狀等,重者因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力衰竭而死亡,

但患者知覺、體溫、血壓、血象等體征一般正常。在嬰兒中發生的肉毒毒素中毒多為感染型,潛伏期3~30天。初期突發便秘、啼哭聲和吮乳力減弱等症狀,繼而出現神經症狀。其中,95%的報告病例為6周~6個月的嬰兒,最常見於3~4個月的嬰兒,原因是嬰兒腸道缺乏正常菌群的保護及抑制梭菌繁殖的膽汁酸(常見於幼兒和成人腸道)。

(三)白血病是一類病因尚不明確的血液系統疾病,至今未發現與肉毒桿菌相關。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組織和器官,同時正常造血受到抑制。引起人類白血病的確切原因至今不太明確,有許多因素可能與白血病的發生有關,包括病毒感染、遺傳、放射、化學毒物或藥物等。至今為止,科研界沒有發現白血病的發生和發展與肉毒桿菌之間存在關聯。

(四)飲料不是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高危食品。

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通常是因食品原料已被肉毒桿菌污染,含有肉毒毒素,且在加工過程中未充分加熱而導致食物中毒。因飲食結構、飲食習慣、製作工藝等差異,各國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類別並不相同:歐洲多見於臘腸、火腿和醃制的肉類,日本以魚製品為多,美國以家庭自製罐頭、肉和乳製品為多,我國則多為家庭自製肉類食品、發酵豆類或穀類製品。

迄今為止,國內外均未見因飲料污染肉毒桿菌而導致中毒的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的食品微生物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JEMRA)一直以來未將“飲料-肉毒”列入“食品-病原”優先評估組合的名單。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CCFH)及世界各國也未對飲料中肉毒桿菌的限量要求作出規定。同樣,我國於2013年頒佈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中,對飲料產品規定了沙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要求,鑒於肉毒桿菌的生長特性,未對肉毒桿菌提出限量規定。

(五)含乳飲料產品不具備出現肉毒桿菌污染和肉毒毒素形成的條件。

含乳飲料是指以鮮乳或乳製品(經發酵或未經發酵)為主要原料,經調配、均質、灌裝、殺菌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飲料,包括配製型含乳飲料、發酵型含乳飲料、乳酸菌飲料。肉毒桿菌芽胞萌發生長的臨界pH值為4.5,即pH4.5以下時肉毒桿菌的芽胞不能萌發生長。而含乳飲料多為酸性食品(pH<4.5),因此一般沒有肉毒桿菌和肉毒毒素污染的風險。加之含乳飲料在生產過程中都要經過殺菌的處理,所以

敲黑板——

專家建議

1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注重原料的安全核對總和儲藏環境的控制,注意生產環境及加工過程的溫度控制。避免肉毒桿菌及其毒素污染原料,避免因殺菌溫度不足,將肉毒毒素帶入食品,危害消費者健康。

2

消費者應注意正確製備、採購和儲藏食品。購買時應正確識別包裝食品的標籤,包括主要原料、儲藏條件、保質期、食用方法等;特別注意包裝開封後,不宜長時間保藏;有自製肉類、豆類食品愛好的消費者,一定要認真選好食材,用乾淨的水、潔淨的容器,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少量製作,短期食用。

3

相關部門應加強有關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與普及,提高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品質和安全問題的認知水準,增強消費者對相關資訊的自我鑒別能力。

乳飲料與肉毒桿菌的關係已經澄清。動動手指轉發,不讓謠言橫行吧!

至今未發現與肉毒桿菌相關。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組織和器官,同時正常造血受到抑制。引起人類白血病的確切原因至今不太明確,有許多因素可能與白血病的發生有關,包括病毒感染、遺傳、放射、化學毒物或藥物等。至今為止,科研界沒有發現白血病的發生和發展與肉毒桿菌之間存在關聯。

(四)飲料不是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高危食品。

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通常是因食品原料已被肉毒桿菌污染,含有肉毒毒素,且在加工過程中未充分加熱而導致食物中毒。因飲食結構、飲食習慣、製作工藝等差異,各國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類別並不相同:歐洲多見於臘腸、火腿和醃制的肉類,日本以魚製品為多,美國以家庭自製罐頭、肉和乳製品為多,我國則多為家庭自製肉類食品、發酵豆類或穀類製品。

迄今為止,國內外均未見因飲料污染肉毒桿菌而導致中毒的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的食品微生物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JEMRA)一直以來未將“飲料-肉毒”列入“食品-病原”優先評估組合的名單。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CCFH)及世界各國也未對飲料中肉毒桿菌的限量要求作出規定。同樣,我國於2013年頒佈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中,對飲料產品規定了沙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要求,鑒於肉毒桿菌的生長特性,未對肉毒桿菌提出限量規定。

(五)含乳飲料產品不具備出現肉毒桿菌污染和肉毒毒素形成的條件。

含乳飲料是指以鮮乳或乳製品(經發酵或未經發酵)為主要原料,經調配、均質、灌裝、殺菌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飲料,包括配製型含乳飲料、發酵型含乳飲料、乳酸菌飲料。肉毒桿菌芽胞萌發生長的臨界pH值為4.5,即pH4.5以下時肉毒桿菌的芽胞不能萌發生長。而含乳飲料多為酸性食品(pH<4.5),因此一般沒有肉毒桿菌和肉毒毒素污染的風險。加之含乳飲料在生產過程中都要經過殺菌的處理,所以

敲黑板——

專家建議

1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注重原料的安全核對總和儲藏環境的控制,注意生產環境及加工過程的溫度控制。避免肉毒桿菌及其毒素污染原料,避免因殺菌溫度不足,將肉毒毒素帶入食品,危害消費者健康。

2

消費者應注意正確製備、採購和儲藏食品。購買時應正確識別包裝食品的標籤,包括主要原料、儲藏條件、保質期、食用方法等;特別注意包裝開封後,不宜長時間保藏;有自製肉類、豆類食品愛好的消費者,一定要認真選好食材,用乾淨的水、潔淨的容器,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少量製作,短期食用。

3

相關部門應加強有關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與普及,提高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品質和安全問題的認知水準,增強消費者對相關資訊的自我鑒別能力。

乳飲料與肉毒桿菌的關係已經澄清。動動手指轉發,不讓謠言橫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