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雄安的驕傲——河北梆子舞臺上的名角“女老生”

上面這段視頻為河北梆子經典劇碼《轅門斬子》選段,不知果粉兒們是否注意到劇中扮演楊六郎的老生和現今舞臺上見到的老生不太一樣?

沒錯,這是一位女老生,是雄安新區走出來的河北梆子舞臺上技藝十分出色的一位。

女唱男嗓還能唱的如此精彩,小紅果和您一樣,迫不及待想瞭解這位傳奇“老生”的故事。

王玉磬

原名陳國賢,1923年出生在安新縣一戶河北梆子藝人世家,6歲開始學演老生,13歲隨母親到天津,20歲參加天津市河北梆子劇團。

在長期演出實踐中,她繼承前輩藝術家的優秀遺產,並根據自身條件創出了河北梆子女老生表演藝術體系,世稱“王派”,在全國劇壇影響深遠, 被譽為河北梆子劇種“五杆大旗”之一。代表劇碼有《轅門斬子》、《趙氏孤兒》、《蘇武》、《太白醉寫》、《五彩轎》、《山地交通站》等。

1 維持生計,6歲學戲

王玉磬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父親是人稱“刀馬旦”的陳棟才,遠近聞名。一次在農村野檯子上演出時因檯子不穩從高處翻下導致腿骨折斷,無法再演出。後來雖然傷養好了,但因為戲班班主聲稱“戲班不養老小,更不養病殘”,陳棟才憋著一肚子氣回到老家並吐血不止,從此一病不起。臨終前他和王玉磬的母親說:“我死了之後,就是餓死,也不准讓一個孩子學戲。

陳棟才死後,6個女兒全靠母親織席賺點錢艱難度日。陳棟才的師弟王文炳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師嫂送孩子去學戲,說不定能有條出路。

眼看著生活難以維持,母親便狠下心送孩子們去學戲。但她囑咐女兒要隱姓埋名,不得讓人知道是“刀馬旦”的閨女。就這樣,大姐陳淑賢學演了“靠架刀馬”;二姐陳志賢學演了花旦;年僅6歲的王玉磬和三姐陳玉賢在王文炳的提攜下進了戲班,

開始了艱辛坎坷的舞臺生涯。

2 舉家進津,經歷梆子低谷

王玉磬雖年幼,卻聰穎過人,接受能力強,人又格外用心。外出表演有時臨時加了戲碼,難免缺人少角的,王玉磬就自告奮勇頂替。每次救場王玉磬都演的很認真,戲班裡的叔叔大爺們非常高興,

都叫她“小客串”。

人隨年長,藝伴功精。沒幾年功夫,王玉磬在觀眾中打得越來越響。但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冀中大平原上日寇和漢奸橫行霸道,民不聊生。為了生計,王玉磬一家投奔已先到天津唱戲的二姐陳志賢。

特殊的時代,再加上封建惡習的摧殘,當時的天津各大名角相繼逃離或是去世,曾紅極一時的河北梆子瀕臨滅絕的邊緣。王玉磬雖然正當年華,又早已蜚聲舞臺,卻也照樣窮困潦倒,難得溫飽。

直到1949年天津解放,在舊社會飽受摧殘的民間藝人才得以翻身做主。王玉磬果斷放棄了一天30元的包銀,堅決申請參加月薪有限的國營劇團,以後多次參加劇團赴偏遠山村、工地等的慰問演出。

3 獨樹一幟邁入藝術巔峰

王玉磬《太白醉寫》(左)和《趙氏孤兒》劇照

王玉磬雖然身矮體瘦,扮出戲來卻格外大氣、挑台,往台口一站,自然顯出“角兒”的氣度。她聲音洪亮,中氣充足,一連四五十句的唱段,她唱得毫無竭蹶之感。

正因為她有一般演員難以比肩的好嗓子,多年來,《轅門斬子》、《太白醉寫》、《江東祭》、《南北合》之類以唱功勝場的角色幾乎已非她莫屬。

經過長期鑽研與實踐,她逐漸形成了既高亢剛勁又優雅流暢的個人演唱風格,在河北梆子界獨樹一幟,從而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繼小香水、雲笑天之後,女性老生行當中最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王玉磬的藝術巔峰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她根據自己的特定條件,在繼承並融會河北梆子不同風格流派的基礎上,順應戲曲發展潮流,堅持改革創新。經過多年潛心鑽研、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具有高度藝術表演力和感染力,並受到戲曲界普遍讚賞和廣大觀眾喜愛的獨具特色的河北梆子女老生表演藝術體系,世稱“王派”,在全國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

4 老驥伏櫪培養接班人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傳統戲開禁以來,王玉磬的藝術青春再次煥發。作為天津河北梆子劇院的領銜主演,她跑遍了天津、北京、河北省和山東省的每一個演出點。無論嚴冬還是酷暑,她經常和青年演員一道,把自己的拿手好戲送到各地觀眾的家門口。

新時期以來,為了培養河北梆子接班人,王玉磬主動承擔了課徒傳藝的重任。為讓弟子們學會學精,有時她十遍八遍地做示範,教一次課累得大汗淋漓,課後吃不下飯。得到她親傳的這些河北梆子後學,如馬惠君、張敏、陳春等人,在後來大都成為各自劇團的臺柱子,其中陳春為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被譽為“小王玉磬”。

到了晚年,王玉磬不顧年事已高,仍堅持收徒傳藝,關注河北梆子事業的前進與發展,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王玉磬曾任天津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並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2007年,王玉磬在天津天河醫院逝世,終年84歲。

王玉磬和弟子們在一起

王玉磬的精湛藝術,為人們所稱道,王玉磬本人,也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舞臺高於一切,藝術相伴終生”,這是王玉磬在70多年的演出生涯中無怨無悔的前進動力,王玉磬一生沒有生育兒女,沒有積累個人財富,她完全是為戲劇而來,為藝術而去。

又早已蜚聲舞臺,卻也照樣窮困潦倒,難得溫飽。

直到1949年天津解放,在舊社會飽受摧殘的民間藝人才得以翻身做主。王玉磬果斷放棄了一天30元的包銀,堅決申請參加月薪有限的國營劇團,以後多次參加劇團赴偏遠山村、工地等的慰問演出。

3 獨樹一幟邁入藝術巔峰

王玉磬《太白醉寫》(左)和《趙氏孤兒》劇照

王玉磬雖然身矮體瘦,扮出戲來卻格外大氣、挑台,往台口一站,自然顯出“角兒”的氣度。她聲音洪亮,中氣充足,一連四五十句的唱段,她唱得毫無竭蹶之感。

正因為她有一般演員難以比肩的好嗓子,多年來,《轅門斬子》、《太白醉寫》、《江東祭》、《南北合》之類以唱功勝場的角色幾乎已非她莫屬。

經過長期鑽研與實踐,她逐漸形成了既高亢剛勁又優雅流暢的個人演唱風格,在河北梆子界獨樹一幟,從而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繼小香水、雲笑天之後,女性老生行當中最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王玉磬的藝術巔峰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她根據自己的特定條件,在繼承並融會河北梆子不同風格流派的基礎上,順應戲曲發展潮流,堅持改革創新。經過多年潛心鑽研、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具有高度藝術表演力和感染力,並受到戲曲界普遍讚賞和廣大觀眾喜愛的獨具特色的河北梆子女老生表演藝術體系,世稱“王派”,在全國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

4 老驥伏櫪培養接班人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傳統戲開禁以來,王玉磬的藝術青春再次煥發。作為天津河北梆子劇院的領銜主演,她跑遍了天津、北京、河北省和山東省的每一個演出點。無論嚴冬還是酷暑,她經常和青年演員一道,把自己的拿手好戲送到各地觀眾的家門口。

新時期以來,為了培養河北梆子接班人,王玉磬主動承擔了課徒傳藝的重任。為讓弟子們學會學精,有時她十遍八遍地做示範,教一次課累得大汗淋漓,課後吃不下飯。得到她親傳的這些河北梆子後學,如馬惠君、張敏、陳春等人,在後來大都成為各自劇團的臺柱子,其中陳春為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被譽為“小王玉磬”。

到了晚年,王玉磬不顧年事已高,仍堅持收徒傳藝,關注河北梆子事業的前進與發展,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王玉磬曾任天津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並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2007年,王玉磬在天津天河醫院逝世,終年84歲。

王玉磬和弟子們在一起

王玉磬的精湛藝術,為人們所稱道,王玉磬本人,也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舞臺高於一切,藝術相伴終生”,這是王玉磬在70多年的演出生涯中無怨無悔的前進動力,王玉磬一生沒有生育兒女,沒有積累個人財富,她完全是為戲劇而來,為藝術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