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接入滴滴平臺後,ofo距離生態化和智能化只有一步之遙

4月27日,ofo正式接入滴滴出行平臺,滴滴用戶可以在其app上在全國直接使用ofo小黃車。

儘管ofo接入滴滴此前被很多人看作是“板上釘釘”,但ofo與滴滴的此次合作顯然不僅僅是在入口層面的合作,在資料層面兩者也實現了產品的深度融合。

找流量的摩拜與智慧化的ofo

隨著ofo先後完成4.5億美元D輪融資,以及螞蟻金服的戰略投資之後,

ofo和摩拜單車的共用單車市場領頭羊之爭似乎也再一次升級。 但如果排除兩者在單車本身上的趨同,我們卻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性正在拉大。

摩拜的選擇其實不難理解,根據Trustdata 2017年第一季度的共用單車行業用戶監測,僅在2017年3月,共用單車月新增用戶就突破了1000萬,其中ofo的3月新增用戶數量超過了第二三名之和,達到451.1萬,占整個行業月新增用戶的41%。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

受制於投放和擴張速度的摩拜不得不寄希望用更多的運營活動,來刺激已有用戶的使用頻次,引入更多的新用戶。

但不同於滴滴、快的當初的打車軟體之戰,共用單車本身0.5-1元的價格使得其幾乎不可能在價格上進行補貼,價格戰這個在市場擴張競爭中最重要的杠杆並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即便是摩拜在運營上使勁渾身解數,但在用戶增速上與ofo的差距卻似乎也越來越大。

在共用單車大熱的這一年時間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單車本身正在走向趨同,非智慧鎖的轉向智慧鎖,車輛重的變輕便,容易損壞的則變結實。畢竟單車製造業在中國是一個成熟的產業,而經過了一年的打磨,各家也都逐漸摸索出了便利性、耐用性等幾個關鍵問題的平衡點。

這也使得,誰能夠先獲取更多的使用者,擁有更高密度的覆蓋率,讓使用者形成使用習慣,

誰就有機會建立規模壁壘。畢竟,沒有用戶願意在手機上裝滿一螢幕的共用單車App,而從這一點看,速度更快的ofo顯然已經占得先機。

有趣的是,在摩拜的官網上,螞蟻金服芝麻信用分的標誌赫然在列,這應該原本是摩拜希望借助芝麻信用分這一手段降低押金門檻,

畢竟在競爭對手紛紛推出免押金之後,299元押金成為了阻礙摩拜快速擴張的重要因素。但芝麻信用的標誌沒掛多久,螞蟻金服就宣告戰略投資了ofo。

這無疑也徹底斷送了摩拜和螞蟻金服合作的可能性,畢竟在接受騰訊入股之後,摩拜和螞蟻金服合作的空間其實已無限縮小,而市場卻沒有一個足以匹敵芝麻信用的協力廠商信用評估體系。

基於資料的智慧化與生態理想

相比於在市場規模上掙扎的摩拜,作為市場領先者的的ofo已走得更超前。根據ofo與滴滴披露的合作內容,ofo接入滴滴後,會與滴滴公交進行深度融合,滴滴公交即時查詢產品將在演算法模型中加入ofo的形式路線,從而通過人工智慧為用戶規劃騎行和公交最佳的接駁方案,這一方案為動態的即時規劃,會隨著路線、ofo的分佈、擁堵情況等即時更新。

這樣資料和智慧驅動的產品僅僅是ofo在這個方向的一個小嘗試,在已經擁有巨大的使用者和車輛基礎的情況下,隨著ofo逐步加裝智慧鎖,ofo在資料層面的運作空間無疑是更大的。

ofo與華為、中國電信合作推出基於物聯網NB-loT技術的智慧鎖之後,又將大資料模式識別演算法應用到了定位功能中。與摩拜在單車上加裝智慧鎖、發電機、GPS方案不同的是,ofo對單車的定位是基於使用者ofo APP的LBS服務,使用者騎行ofo的時候,系統會根據海拔、經緯度、速度等資訊,計算出使用者騎行軌跡,隨後精准定位鎖車地點。ofo在資料和騎行便利性方面成功地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而在未來ofo還有計劃引入穀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TensorFlow,進一步提升車輛定位的精准度。

在足夠多資料積累的前提下,生態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凸顯了,隨著正式接入滴滴,ofo能夠為用戶提供的也就並不再僅僅是一個單車共用服務,而是可以與滴滴的其他出行業務進行聯動,並給予智慧引擎給出動態的出行方案。

對於滴滴而言,ofo則成為了其出行業務極佳的線下入口,以及在3-5公里內短程出行部分的補充。在如今線上流量價格高漲,但品質變差的情況下,各家都在爭奪線下的流量入口,以至於充電寶成為投資風口。而擁有400萬單車的ofo本身就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線下流量入口之一,而且在一二線城市具有極高的密度。

其用戶也天然就是具有出行需求的用戶,因此也有著更大的業務延伸空間,滴滴創始人程維與ofo的創始人戴威見面10天后,滴滴就做出了投資決定,而當時已經處於風口之上的戴威選擇接受滴滴的投資,除了戰略層面的考慮外,或許程維與他講的關於滴滴創業的故事,以及他對於出行產業的理想也是打動戴威的重要因素。

戴威和他的ofo並不希望ofo僅僅是一輛自行車的共用或者“租賃”公司,這家公司有這個更遠大的理想,那就是改變用戶的出行習慣,為更多用戶創造便利出行的生活,如今看來,大街上越來越多的小黃車似乎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這或許才是共用單車競爭應該有的終局。

基於資料的智慧化與生態理想

相比於在市場規模上掙扎的摩拜,作為市場領先者的的ofo已走得更超前。根據ofo與滴滴披露的合作內容,ofo接入滴滴後,會與滴滴公交進行深度融合,滴滴公交即時查詢產品將在演算法模型中加入ofo的形式路線,從而通過人工智慧為用戶規劃騎行和公交最佳的接駁方案,這一方案為動態的即時規劃,會隨著路線、ofo的分佈、擁堵情況等即時更新。

這樣資料和智慧驅動的產品僅僅是ofo在這個方向的一個小嘗試,在已經擁有巨大的使用者和車輛基礎的情況下,隨著ofo逐步加裝智慧鎖,ofo在資料層面的運作空間無疑是更大的。

ofo與華為、中國電信合作推出基於物聯網NB-loT技術的智慧鎖之後,又將大資料模式識別演算法應用到了定位功能中。與摩拜在單車上加裝智慧鎖、發電機、GPS方案不同的是,ofo對單車的定位是基於使用者ofo APP的LBS服務,使用者騎行ofo的時候,系統會根據海拔、經緯度、速度等資訊,計算出使用者騎行軌跡,隨後精准定位鎖車地點。ofo在資料和騎行便利性方面成功地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而在未來ofo還有計劃引入穀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TensorFlow,進一步提升車輛定位的精准度。

在足夠多資料積累的前提下,生態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凸顯了,隨著正式接入滴滴,ofo能夠為用戶提供的也就並不再僅僅是一個單車共用服務,而是可以與滴滴的其他出行業務進行聯動,並給予智慧引擎給出動態的出行方案。

對於滴滴而言,ofo則成為了其出行業務極佳的線下入口,以及在3-5公里內短程出行部分的補充。在如今線上流量價格高漲,但品質變差的情況下,各家都在爭奪線下的流量入口,以至於充電寶成為投資風口。而擁有400萬單車的ofo本身就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線下流量入口之一,而且在一二線城市具有極高的密度。

其用戶也天然就是具有出行需求的用戶,因此也有著更大的業務延伸空間,滴滴創始人程維與ofo的創始人戴威見面10天后,滴滴就做出了投資決定,而當時已經處於風口之上的戴威選擇接受滴滴的投資,除了戰略層面的考慮外,或許程維與他講的關於滴滴創業的故事,以及他對於出行產業的理想也是打動戴威的重要因素。

戴威和他的ofo並不希望ofo僅僅是一輛自行車的共用或者“租賃”公司,這家公司有這個更遠大的理想,那就是改變用戶的出行習慣,為更多用戶創造便利出行的生活,如今看來,大街上越來越多的小黃車似乎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這或許才是共用單車競爭應該有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