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神了!這種蟲子竟然能“吃”塑膠!

法媒稱,科學家24日發佈報告稱,一種養殖出來作魚餌的飛蛾幼蟲愛吃特別難降解的塑膠,讓人寄希望於這種生物能幫助解決全球塑膠袋污染難題。

據法新社4月24日報導,劍橋大學教授保羅·邦貝利是美國《當代生物學》半月刊所登載論文的合著者,

他說:“這一發現可能會是一個重要工具,有助於清除積聚在垃圾填埋場和海洋中的聚乙烯塑膠廢品。”

報導稱,聚乙烯占歐洲塑膠製品需求的40%,主要是用作包裝和購物袋。這些東西需要多年才能生物降解,若不回收會對環境、尤其是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危害。在歐盟,38%的塑膠被扔在垃圾填埋場。

這一發現的核心是蠟蟲——螟蛾的幼蟲。在蛻變為毛毛蟲之前,該物種作為蛆被商業化養殖來提供魚餌和水族飼食。這種飛蛾還是養蜂業的禍害,它在蜂箱的蜂巢裡產卵。

該研究結果是在論文第一作者費德麗卡·貝爾托基尼的家裡無意中發現的,她是西班牙坎塔夫裡亞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生物學家。

養蜂是她的業餘愛好。

“春天我清理蜂箱準備再次使用,裡面有(蠟)蟲,”這位元研究人員對法新社記者說,“我把它們裝在一個袋子裡,過了一會兒,我看到袋子上全是洞,毛毛蟲爬得到處都是。”

毛毛蟲的貪吃讓貝爾托基尼非常驚訝,她和來自劍橋大學的一個團隊決定進行實驗,看看這種蟲子能以多快速度吃掉多少對環境有害的塑膠。

他們把幾百隻這種小小的淡黃色生物放在一個超市塑膠袋的上面。不到40分鐘,窟窿開始形成。12小時後,毛毛蟲們吃掉了92毫克塑膠,比真菌和細菌要快得多。

在接下來的測試中,生物學家們證實,幼蟲可完全消化塑膠餐,將其化學成分分解。

把搗成糊的毛毛蟲敷在塑膠袋上產生了類似結果,說明是一種酶或其他某種化合物在起作用。

貝爾托基尼說:“毛毛蟲產生的某種東西能破壞化學鍵,

也許是在其唾腺裡或者腸道共生細菌裡。”

答案可能在於這種蟲子的棲息地和進食習慣。這種飛蛾幼蟲生長在蜂群中,以蜂蠟為食,科學家認為其消化過程或許類似於分解聚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