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好劇爆棚!比《人民的名義》還震撼?《國家行動》要來了!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自從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開播後,半個多月以來持續佔據收視榜榜首。滿腦子都是GDP的達康書記火了,公安廳長祁同偉黑了。

4月26日收拾率

然而,就在觀眾熱議《人民的名義》時,另一部公安部的反腐大劇《國家行動》即將登陸央視。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反腐劇?如此紮堆的反腐大劇如何才能更有新意呢?

電視劇《國家行動》原計劃作為2017年的開年大戲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但臨時被換。有消息稱,

《國家行動》目前正處在補拍和後期製作階段,不出意外的話,將很快與全國觀眾見面。

和《人民的名義》一樣,《國家行動》來頭也不小。該劇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製作,高群書執導,張成功、庹政編劇,黃志忠、張譯、何平、陳寶國、王志文等人主演。

《人民的名義》發生在虛構的漢東省,而《國家行動》則直接取材自引起黨中央、廣大人民群眾、國內外媒體極大關注的四川劉漢劉維等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以及故意殺人案。

故事以四川綿陽1.10大案為線索,牽涉出一個盤踞地方的黑惡勢力。由公安部副局級調研員賀延齡擔任組長,帶領許淮北、徐望東等警隊精英組成的專案小組,最終將黑社會組織一網打盡。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作平介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的反腐成果十分顯著,需要這樣的影視作品來紀錄時代。過去是關注新聞、事實層面、真實的現狀,現在通過這種影視劇讓大家更加真

切的感覺到文學作品給人們帶來的震撼。

它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它的現實基礎還是非常真實。

2016年3月,在電視劇《國家行動》劇本研討會上,相關負責人指出,該劇是央視在十九大召開以前這一重要時間節點推出的扛鼎之作,這部劇的創作要站在國家的高度打開故事的背景格局,結合黨中央十八大以來的反腐舉措,以反腐打黑為創作基點,充分體現國家意志。

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作平看來,“總的一個大的環境還是跟我們國家抓黨風廉政建設、抓反腐的大背景密切相關。

這也是老百姓很關注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滿意度比較高的領域。所以,播出這部劇正好把反腐的艱難性和成就性很好的體現出來,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通過這種劇的方式,它是一種講故事,用情節衝突把很多複雜性、鬥爭性、尖銳性都展示出來,同時又含有很多矛盾、衝突、內幕等。我覺得總體還是不錯。”

《人民的名義》打響反腐劇的“頭炮”後,一波還在路上的反腐劇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檔統計,從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國家廣電總局共立項7部與反腐有關的電視劇,分別是《人民的名義》、《打虎上山》、《天網行動2015》、《反貪風暴》、《高位》、《利劍出擊》和《懸崖邊》。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繼《人民的名義》之後的又一部檢察題材力作《因法之名》也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

對於如此紮堆播放反腐劇,雖然這的確有市場和很好的傳播效果,但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作平建議,未來同一題材的反腐劇要有新意才能更持久,“紮堆的基礎是有市場需求,也就是說,這會兒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反腐的題材上,這跟我們做節目編排一樣,相關的資訊在一起容易形成傳播效果,很容易被接受。但前提是像《人民的名義》這種有強大的影響力,它帶起來了,這時候紮堆播有持續效果。但是需要看(後面的劇)能不能超過,如果超不過可能過一段時間這類題材會很快消退,如果有更新的、更好的,那麼可能持續的時間會更長。所以,紮堆播有市場基礎,但是關鍵要看後面有沒有創新和超越。”

近年來為何法治題材影視作品熱播?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追求、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是高收視率和票房背後的有力支撐。如《十二公民》《小鎮大法官》《湄公河行動》等涉法題材影視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法治中國的生動詮釋。主創人員對党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感知,對發展脈搏的把握,對時代重大命題的回答,無不彰顯法治的力量。《人民的名義》劇中腐敗勢力非常猖獗,形勢非常嚴峻,但每一集中,觀眾都能看到人性的溫暖、正義的力量,光明驅散黑暗、美善戰勝醜惡,美好的希望就在前方。

法治影視劇是文化產品,其熱播折射出中國的文化自信。黨和國家反腐敗和依法治國的制度自信恰恰是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支撐。《人民的名義》體現了最新的反腐成果,打虎拍蠅、海外獵狐等均有反映。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銹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來,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鏽的原因、病灶的所在,從而正本清源,創造清明的政治環境和執政生態。據主創人員透露,劇情涉及的官員職務之高超越以往任何一部反腐劇,但大量反腐倡廉的感人細節,使得這部劇更加豐滿。

黨中央“打虎”力度越來越大,制度建設逐步完善,“下無死角、上無禁區”,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全社會期待文藝家們繼續以文化自信彰顯制度自信,創作出更多寫實的優秀文藝作品。

讓我們期待《國家行動》是一部怎樣的反腐劇!

《人民的名義》打響反腐劇的“頭炮”後,一波還在路上的反腐劇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檔統計,從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國家廣電總局共立項7部與反腐有關的電視劇,分別是《人民的名義》、《打虎上山》、《天網行動2015》、《反貪風暴》、《高位》、《利劍出擊》和《懸崖邊》。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繼《人民的名義》之後的又一部檢察題材力作《因法之名》也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

對於如此紮堆播放反腐劇,雖然這的確有市場和很好的傳播效果,但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作平建議,未來同一題材的反腐劇要有新意才能更持久,“紮堆的基礎是有市場需求,也就是說,這會兒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反腐的題材上,這跟我們做節目編排一樣,相關的資訊在一起容易形成傳播效果,很容易被接受。但前提是像《人民的名義》這種有強大的影響力,它帶起來了,這時候紮堆播有持續效果。但是需要看(後面的劇)能不能超過,如果超不過可能過一段時間這類題材會很快消退,如果有更新的、更好的,那麼可能持續的時間會更長。所以,紮堆播有市場基礎,但是關鍵要看後面有沒有創新和超越。”

近年來為何法治題材影視作品熱播?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追求、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是高收視率和票房背後的有力支撐。如《十二公民》《小鎮大法官》《湄公河行動》等涉法題材影視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法治中國的生動詮釋。主創人員對党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感知,對發展脈搏的把握,對時代重大命題的回答,無不彰顯法治的力量。《人民的名義》劇中腐敗勢力非常猖獗,形勢非常嚴峻,但每一集中,觀眾都能看到人性的溫暖、正義的力量,光明驅散黑暗、美善戰勝醜惡,美好的希望就在前方。

法治影視劇是文化產品,其熱播折射出中國的文化自信。黨和國家反腐敗和依法治國的制度自信恰恰是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支撐。《人民的名義》體現了最新的反腐成果,打虎拍蠅、海外獵狐等均有反映。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銹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來,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鏽的原因、病灶的所在,從而正本清源,創造清明的政治環境和執政生態。據主創人員透露,劇情涉及的官員職務之高超越以往任何一部反腐劇,但大量反腐倡廉的感人細節,使得這部劇更加豐滿。

黨中央“打虎”力度越來越大,制度建設逐步完善,“下無死角、上無禁區”,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全社會期待文藝家們繼續以文化自信彰顯制度自信,創作出更多寫實的優秀文藝作品。

讓我們期待《國家行動》是一部怎樣的反腐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