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吳中首屆“書香門第”家庭評選揭曉,快來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

吳中大地,人文薈萃

自古就有文化大家在吳中紮根

澹台滅明、范仲淹、范大成、葉聖陶

這些文化大家

選擇在吳中這個好地方落腳

他們的後人們也繼承這些“文化遺產”

在吳中繼續生活著···

上周日,是世界讀書日

在吳中區的閱讀節上

有一個環節特別讓小吳印象深刻

就是10家“書香門第”典型家庭的頒獎

早在今年3月初

我區面向社會徵集“書香門第”典型家庭

經各地、各單位積極申報和全區上下踴躍推薦

今年吳中湧現出一批

好學風、好家風、好德風的優秀家庭

裡面有些家庭關注吳中發佈的小夥伴

一定會熟悉,來看看吧~~~

楊維忠家庭

01

對於家住東山鎮的楊維忠一家來說

每天最幸福的時光

就是三代8口人圍坐一起

分享讀書的樂趣

今年68歲的楊維忠,文武雙全,當過兵,筆耕不輟,

是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過400多篇新聞報導與文學作品;出版文學、史學專籍28部,其中文史集《東山古建築》獲2012年吳中區首屆社科獎、紀實文學《王鏊傳》獲2015年蘇州市“五個一工程獎”。

深受作家老爸的影響,女兒楊茂青從南師大新聞系本科畢業後在《蘇州日報》編輯部工作。女婿孫中旺自蘇州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任蘇州圖書館古籍部主任,是江蘇省“三三三”文化人材,發表的作品獲市級以上獎項12項。

楊維忠一家“寧願暫時不購房,不可不藏千冊書”。現在楊維忠的“東園書屋”藏書達6000多冊,女兒楊茂青的“湄軒”藏書3000卷,兒子楊永青的“三香齋”藏書1000多冊。

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現任東山文化站長兼宣傳幹事、黨校常務副校長的楊維忠,依然保持著與家人每晚讀書的習慣。

他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為了培養下一代的文學素養,他每年暑期在家中開辦國學班,

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為孫輩上課。

楊家詩書傳家的美名已在東山鎮傳開,現在每到“國學班”開課,周邊的鄉鄰也會把孩子送來聽課。這讓楊維忠講課的興頭更足了,他說,“東山子弟人人都讀書,才是我最開心的事。”

李嘉球家庭

02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報效社會

這是李嘉球和他的家人們堅守的信仰

從蘇州日報社退休的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李嘉球,當過教師、機關幹部、記者編輯,是蘇州有名的文史專家、科舉研究專家。

他長期從事蘇州歷史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已出版《蘇州狀元》、《蘇州名伶》、《姑蘇宰相》等專著17部,其中《蘇州狀元》獲蘇州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省歷史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

李嘉球博覽群書,曾為家鄉光福搜集選編《光福詩選》《光福文選》,搜錄歷代詩歌1100多首、文章150篇。目前正在通讀大型文獻《清代詩文集彙編》(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主持編纂、上海古籍出版社獨家影印出版),全書收錄清代詩文集4000餘種,精裝800巨冊,篇幅約計4億字,現又搜集到光福詩文1000多首(篇),為光福的文化旅遊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由於家庭與工作的關係,李嘉球養成每天必讀書數小時的習慣,家庭藏書近萬冊。在他的帶動下,家庭讀書風氣濃郁,全家人人都愛讀書。

女兒李亦婷以優異成績考取南京大學文強部後,又考入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因成績優秀畢業後留院工作,從事上海史研究和《上海社科》雜誌編輯工作。

“和老爸一樣,我讀書的目的,也是為了研究一座城市的歷史,為社會的發展服務”,李亦婷說,“我驕傲自己和老爸一樣,一直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郝思赬家庭

03

曾國藩寫給兒子的家信中

有這麼一段話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

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古之精於相法者

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家住金庭鎮的郝思赬對此深以為然,他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情操和價值觀,培養“謙卑和溫柔之美”。

郝思赬家有藏書1000多冊,並收藏自創刊號起的《蘇州雜誌》及《三聯古典音樂》完整版。他始終覺得,讀書要讀經典、要讀懂讀透。

他家的藏書尤其偏重文史哲、藝術、美學類,他和他的夫人一致認同,書作為一種精神需要,不為名利,甚至不為知識,只為自己真真實實的生命,在字裡行間尋找真實,生命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宇宙的真相。

他和夫人王小甯一個是音樂專業,一個是法律專業,卻能夠很好地把感性和理性融入閱讀中,在實踐中不斷體悟加深,不僅引導孩子和生活,還用生活狀態影響帶動著身邊的人。

陳俊才家庭

04

在臨湖鎮石舍村

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

他叫陳俊才,陳老家四代同堂

是一個融洽和諧的大家庭

每年春節,陳老也都要給家裡的孩子們精心準備新年禮物,那就是孩子們喜歡讀的書。

陳老還喜歡給小孩子們講講太湖漁歌,期望這原汁原味的太湖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

走進臨湖鎮石舍村陳老的家,古樸而靜謐。書桌上的書籍都離不開“太湖”兩字,老花鏡下堆疊著厚厚的一遝方格紙,紙上記錄著他的日常劄記。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為太湖漁文化奔走鄉間,這一走就是60年。

60年來,陳老用30年時間收集采寫資料,30年時間編寫太湖漁業書籍。完成了多本與太湖相關的著作和合著,包括了《吳縣誌》、《水產志》、《渡村鎮志》、《太湖漁業史》、《情系太湖》、《太湖風情》等,共計百萬字。其中,也記錄了幾乎失傳的太湖漁歌。

當地村民稱:“與太湖有關的一切,陳老都知道,他是咱們太湖的‘活字典’!”

徐陽生家庭

05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

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徐陽生覺得,唯有讀書

才能讓“停下來讓靈魂跟上”

徐陽生的愛人是位作家,鼎鼎大名的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

範小青14歲隨父母下放到農村,想讀書卻無書可讀。直到考入蘇大,一下子接觸到浩如煙海的世界名著,可謂如獲至寶,如魚得水。大學四年,她每天早早吃飯,吃完後立刻趕到閱覽室占座位看書,每個學年至少要讀幾十部、甚至上百部文學作品。

徐陽生說,如果沒有大學四年的閱讀,範小青也許不會一直寫作下去,正是那許許多多文學名著,成為她不斷行走在文學大道上的動力,給了她足夠的能量來支撐自己的信念。

到現在,在勞累工作了一天之後,臨睡前,範小青都會拿起一本紙質書,或者一本雜誌,哪怕只是翻上幾頁,紛亂的心緒就會平靜下來,緊張的心情也鬆弛下來。有時候,文章開了一個頭就寫不下去了,心情也為此而煩躁。這時候她就選擇看書,一個多小時後她發現自己的心情變得特別寧靜,整個人的世界觀都變了,寫作靈感也源源不斷。

受範小青的影響,徐陽生和孩子也喜歡看書。家裡已至少積起了5000冊書。

雖然“開券有益”,但徐陽生一家認為,“我們最需要的還是閱讀經典”。因為“閱讀經典,一定會給人留下很多東西”。

施曉平家庭

06

施曉平自小喜歡讀書

30來歲的時候,家裡已有一千多冊書

塞滿了“蝸居”

後來住房改善了

藏書的癡好更是愈加不可收拾

至今家中藏書已超過四千冊

閒暇時間,他不但經常翻閱這些書,探尋文字背後隱藏的奧秘,並且還去蘇州圖書館古籍部、蘇州方志館尋找“外援”,汲取更多營養。通過讀書和研究,他收穫了一系列地方文化成果,被他寫成文章,陸續刊登在報紙雜誌上。

也正因為有了積累,施曉平被邀請參加了《婁葑鎮志》《郭巷鎮志》《蘇州名門望族》《古村遺韻——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尋蹤》《山水的款待——品味蘇州吳中太湖旅遊區》等書籍的撰寫。

2015年3月,施曉平第一本獨立著作《蘇州城門城牆那些事》正式出版。正是這個“孩子”,讓他實現了從讀書、藏書到寫書的華麗轉身。

在他的影響和引導下,妻子朱炎也十分重視讀書,支持施曉平買書、讀書、寫書,還經常帶孩子去蘇州圖書館借書、陪孩子讀書。兒子施朱任選擇了蘇州評彈專業學習,以唱和聽的方式延續閱讀。女兒朱聿涵雖然還在讀幼稚園大班,但已經愛上讀書,放學回家後每天都要朗讀兒童讀物、收聽故事、學習英語1個小時以上。

施曉平說,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還會繼續讀書、繼續藏書,為繼續寫書奠定基礎,同時將繼續引導全家人一起,延續書香。

薛林根家庭

07

半個世紀以來

來自蘇州香山的薛家祖孫三代

幾乎參與了包括

拙政園、滄浪亭、網師園、耦園等

現存蘇州園林的近一半修復工作

早在1958年,薛福鑫便加入了蘇州市園林修建隊,參與了24處園林的修繕。1963年他帶領一批香山幫匠人,修復了破敗不堪的拙政園主體建築遠香堂。

其實,清華大學建築專業畢業後,他本可以做高校教師,過著安穩平淡的生活,可他卻還是選擇回到蘇州,做默默無聲的園林守護者。

在美國期間,他本可以接受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挽留,可他卻仍舊義無反顧,一心將自己的心血,都獻給了他深愛的那片蘇州園林。

他對園林的貢獻極大,得到過“山水癡人、古園知己”的稱譽,也被奉為“中華園林藝術第一人”。

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薛林根受父親的影響巨大。蘇州園林全面大修時,薛林根就跟隨父親參與了許多重大專案,包括網獅園、怡園、虎丘、滄浪亭的修復等。

“從開始做古建,我就要求自己每件作品都要成為精品。”正是這種專注與傳承的責任感,使得薛林根與父親薛福鑫這兩代人同心協力,一同守護這片珍貴的園林。

自小的潛移默化使得孫兒薛東對古建築一直存有好感,但是直到2002年考入同濟大學建築學研究生,薛東才真正開始與古建打交道。

對此薛東也曾說過,“如果不從事古建,我也許會當個作家。”

可是為了這份不言而喻的使命感,也為了父親、爺爺的世代守護,他更不願意讓這門手藝失傳。

古建修復,尤其是園林的修復,不僅僅是薛東個人的事情,更是薛福鑫祖孫三代心心念念的守護,更是一代人,一個園林,一種文化的傳承。

劉惟亞家庭

08

人可以一頓不吃

但不能不買好書

甪直退休教師劉惟亞說

“愛書、買書、讀書,是深入骨髓的慣性

融入血液的傳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劉惟亞路過觀前街新華書店,看到了心儀已久的《辭源》(合訂本),價格45元,一摸口袋,剛好有50元錢,於是高高興興地買下。此時,口袋裡只剩下5塊錢, 剛好買一張回甪直的車票。至於午飯,只好留到傍晚與晚飯一起享用了。

作為一名書癡,劉惟亞自己愛書,也希望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

1976年插隊青年上調時,劉惟亞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選擇當時經濟效益比較好的工商企業,而是主動要求留在學校,當一名教師;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他在1984年擔任甪直中學教導主任後,首先想到的便是重建學校圖書館,並且親力親為,很快就把圖書館建起來了;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劉惟亞退休後參加了鎮老年大學的管理工作,並積極推進老年大學的轉型升級,把甪直鎮老年大學辦成了一所面向全鎮老年人的現代化的學校,讓更多的老年朋友“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周季家庭

09

“生命是一朵花開的時間

靜靜的,悄然無聲

這是閱讀的全部過程。”

閱讀是一種娛樂,是在靜謐中追尋演繹、汲取養分的過程,是周季在閱讀路上的修行史。她說“生命是一朵花開的時間,靜靜的,悄然無聲。這是閱讀的全部過程。”

周季的喜好源于她的父親。父親是個嚴肅的軍人,每當他捧部厚重的書端坐案前,手邊著一杯茸毛翻飛的清茶時,幼年的周季便也學著他的樣子,在書堆裡尋覓一個個未知世界。從《劉秀傳》讀到《夢的衣裳》讀到《紅樓夢》讀到《安娜卡列尼娜》,書造就了周季,周季也與書無法分離。

周季與她的先生也是結緣于書,他們相識之初,周季負責文字撰寫,先生負責美編,總是默契地知道她需要什麼圖畫什麼色調什麼線條,合作完成了幾期雜誌之後,周季被邀請看他的演出,才知道他的主業其實關於音樂。很久以後的日常生活便成了先生彈琴周季聽曲,先生寫歌周季填詞。

周季堅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她對女兒的培育也是如此。她希望女兒能將琴棋書畫作為內在武裝,希望女兒在愛與愛的交換當中活得自在坦蕩。為此,周季為女兒網羅各式各樣的繪本故事,在她目光所向、觸手可及的任何地方堆滿書籍,從她磕絆搖擺開始要求她把看好的書一本本放回書架,從她嗯啊咿呀開始為她念喜歡的故事,一遍,十遍,一百遍……念故事成了周季的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感動的全部成分。周季、女兒和書纏繞牽絆,這就是她愛與閱讀的傳承。

現在,女兒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了,需要周季念讀的故事越來越少了,而周季仍熱衷並享受著陪讀。她說:“陪讀,更多時候反而是讓我淨化和頓悟的過程。聽女兒背誦“一片冰心在玉壺”,我也剛好能借題感懷自己擇一事、終一生的初心。”

周菊坤家庭

10

家在木瀆的周安,是南師大音樂系的學生,彈的一手好琴,平時還有一個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家人各捧著一本書,坐在陽臺的搖椅上,在春日的暖陽裡,靜靜地閱讀。讀到有趣處,還會大聲念出來,與家人相互分享。

這種習慣,自她少女時期就已經養成。那時候,家裡到處都是書,她的父親是個“書癡”,家裡收藏了5000餘冊各類書籍,每年還在不斷增加。

但如果說,周家的藏書是一種附庸風雅,那可就看錯了人。每本書都刻畫著主人翻閱與評點的“年輪”,蘇東坡說,“居不可一日無竹”,周家卻是“人不可一日無書”。

而藏書的主人周菊坤,雖是太湖旅遊集團的董事長,卻極為“吝嗇”,所有藏書概不外借。因為,書是他的最愛,後來成為了全家的最愛,坐擁書城,一家人就像一群快樂小鳥,回歸了大森林的懷抱。

一家人看書,也寫書。周安驕傲于自己的父親,不是什麼董事長,而是因為父親是個作家,著述有《木瀆》、《馮桂芬傳》、《嚴家淦與嚴家花園》、《小院風景》(合著)、《知非集》等作品,主編過《姑蘇十二娘》等令文化界稱道的著作。

周安所在的木瀆鎮,有個在蘇州很有影響力的文學社——吳中區木瀆白雲泉文學社,這也是父親在木瀆任職時創辦的,影響過出生於七零、八零年代的許多文藝青年,至今還是許多喜好文學的年輕人仰望的文學殿堂。

對於書的感情,周家的每位元成員都會吟誦“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樂土”,在字裡行間氤氳的那份安詳氣息裡,有著一家人只可意會的靜思之樂。

而一家人或出版面世,或僅存於“閨中之樂”的寫作,則是他們讀書之後對於生命的感悟與致敬。

上面獲得首屆“書香門第”榮譽的家庭

也僅僅是我們大吳中眾多擁有

好學風、好家風、好德風家庭的優秀代表

書香吳中 悅讀越美

小吳要號召大家,也和大家一起

繼續傳承中華優良家風

為我們書香吳中、人文吳中建設

增添一份力量,點上一個ZAN

這是李嘉球和他的家人們堅守的信仰

從蘇州日報社退休的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李嘉球,當過教師、機關幹部、記者編輯,是蘇州有名的文史專家、科舉研究專家。

他長期從事蘇州歷史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已出版《蘇州狀元》、《蘇州名伶》、《姑蘇宰相》等專著17部,其中《蘇州狀元》獲蘇州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省歷史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

李嘉球博覽群書,曾為家鄉光福搜集選編《光福詩選》《光福文選》,搜錄歷代詩歌1100多首、文章150篇。目前正在通讀大型文獻《清代詩文集彙編》(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主持編纂、上海古籍出版社獨家影印出版),全書收錄清代詩文集4000餘種,精裝800巨冊,篇幅約計4億字,現又搜集到光福詩文1000多首(篇),為光福的文化旅遊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由於家庭與工作的關係,李嘉球養成每天必讀書數小時的習慣,家庭藏書近萬冊。在他的帶動下,家庭讀書風氣濃郁,全家人人都愛讀書。

女兒李亦婷以優異成績考取南京大學文強部後,又考入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因成績優秀畢業後留院工作,從事上海史研究和《上海社科》雜誌編輯工作。

“和老爸一樣,我讀書的目的,也是為了研究一座城市的歷史,為社會的發展服務”,李亦婷說,“我驕傲自己和老爸一樣,一直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郝思赬家庭

03

曾國藩寫給兒子的家信中

有這麼一段話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

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古之精於相法者

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家住金庭鎮的郝思赬對此深以為然,他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情操和價值觀,培養“謙卑和溫柔之美”。

郝思赬家有藏書1000多冊,並收藏自創刊號起的《蘇州雜誌》及《三聯古典音樂》完整版。他始終覺得,讀書要讀經典、要讀懂讀透。

他家的藏書尤其偏重文史哲、藝術、美學類,他和他的夫人一致認同,書作為一種精神需要,不為名利,甚至不為知識,只為自己真真實實的生命,在字裡行間尋找真實,生命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宇宙的真相。

他和夫人王小甯一個是音樂專業,一個是法律專業,卻能夠很好地把感性和理性融入閱讀中,在實踐中不斷體悟加深,不僅引導孩子和生活,還用生活狀態影響帶動著身邊的人。

陳俊才家庭

04

在臨湖鎮石舍村

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

他叫陳俊才,陳老家四代同堂

是一個融洽和諧的大家庭

每年春節,陳老也都要給家裡的孩子們精心準備新年禮物,那就是孩子們喜歡讀的書。

陳老還喜歡給小孩子們講講太湖漁歌,期望這原汁原味的太湖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

走進臨湖鎮石舍村陳老的家,古樸而靜謐。書桌上的書籍都離不開“太湖”兩字,老花鏡下堆疊著厚厚的一遝方格紙,紙上記錄著他的日常劄記。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為太湖漁文化奔走鄉間,這一走就是60年。

60年來,陳老用30年時間收集采寫資料,30年時間編寫太湖漁業書籍。完成了多本與太湖相關的著作和合著,包括了《吳縣誌》、《水產志》、《渡村鎮志》、《太湖漁業史》、《情系太湖》、《太湖風情》等,共計百萬字。其中,也記錄了幾乎失傳的太湖漁歌。

當地村民稱:“與太湖有關的一切,陳老都知道,他是咱們太湖的‘活字典’!”

徐陽生家庭

05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

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徐陽生覺得,唯有讀書

才能讓“停下來讓靈魂跟上”

徐陽生的愛人是位作家,鼎鼎大名的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

範小青14歲隨父母下放到農村,想讀書卻無書可讀。直到考入蘇大,一下子接觸到浩如煙海的世界名著,可謂如獲至寶,如魚得水。大學四年,她每天早早吃飯,吃完後立刻趕到閱覽室占座位看書,每個學年至少要讀幾十部、甚至上百部文學作品。

徐陽生說,如果沒有大學四年的閱讀,範小青也許不會一直寫作下去,正是那許許多多文學名著,成為她不斷行走在文學大道上的動力,給了她足夠的能量來支撐自己的信念。

到現在,在勞累工作了一天之後,臨睡前,範小青都會拿起一本紙質書,或者一本雜誌,哪怕只是翻上幾頁,紛亂的心緒就會平靜下來,緊張的心情也鬆弛下來。有時候,文章開了一個頭就寫不下去了,心情也為此而煩躁。這時候她就選擇看書,一個多小時後她發現自己的心情變得特別寧靜,整個人的世界觀都變了,寫作靈感也源源不斷。

受範小青的影響,徐陽生和孩子也喜歡看書。家裡已至少積起了5000冊書。

雖然“開券有益”,但徐陽生一家認為,“我們最需要的還是閱讀經典”。因為“閱讀經典,一定會給人留下很多東西”。

施曉平家庭

06

施曉平自小喜歡讀書

30來歲的時候,家裡已有一千多冊書

塞滿了“蝸居”

後來住房改善了

藏書的癡好更是愈加不可收拾

至今家中藏書已超過四千冊

閒暇時間,他不但經常翻閱這些書,探尋文字背後隱藏的奧秘,並且還去蘇州圖書館古籍部、蘇州方志館尋找“外援”,汲取更多營養。通過讀書和研究,他收穫了一系列地方文化成果,被他寫成文章,陸續刊登在報紙雜誌上。

也正因為有了積累,施曉平被邀請參加了《婁葑鎮志》《郭巷鎮志》《蘇州名門望族》《古村遺韻——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尋蹤》《山水的款待——品味蘇州吳中太湖旅遊區》等書籍的撰寫。

2015年3月,施曉平第一本獨立著作《蘇州城門城牆那些事》正式出版。正是這個“孩子”,讓他實現了從讀書、藏書到寫書的華麗轉身。

在他的影響和引導下,妻子朱炎也十分重視讀書,支持施曉平買書、讀書、寫書,還經常帶孩子去蘇州圖書館借書、陪孩子讀書。兒子施朱任選擇了蘇州評彈專業學習,以唱和聽的方式延續閱讀。女兒朱聿涵雖然還在讀幼稚園大班,但已經愛上讀書,放學回家後每天都要朗讀兒童讀物、收聽故事、學習英語1個小時以上。

施曉平說,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還會繼續讀書、繼續藏書,為繼續寫書奠定基礎,同時將繼續引導全家人一起,延續書香。

薛林根家庭

07

半個世紀以來

來自蘇州香山的薛家祖孫三代

幾乎參與了包括

拙政園、滄浪亭、網師園、耦園等

現存蘇州園林的近一半修復工作

早在1958年,薛福鑫便加入了蘇州市園林修建隊,參與了24處園林的修繕。1963年他帶領一批香山幫匠人,修復了破敗不堪的拙政園主體建築遠香堂。

其實,清華大學建築專業畢業後,他本可以做高校教師,過著安穩平淡的生活,可他卻還是選擇回到蘇州,做默默無聲的園林守護者。

在美國期間,他本可以接受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挽留,可他卻仍舊義無反顧,一心將自己的心血,都獻給了他深愛的那片蘇州園林。

他對園林的貢獻極大,得到過“山水癡人、古園知己”的稱譽,也被奉為“中華園林藝術第一人”。

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薛林根受父親的影響巨大。蘇州園林全面大修時,薛林根就跟隨父親參與了許多重大專案,包括網獅園、怡園、虎丘、滄浪亭的修復等。

“從開始做古建,我就要求自己每件作品都要成為精品。”正是這種專注與傳承的責任感,使得薛林根與父親薛福鑫這兩代人同心協力,一同守護這片珍貴的園林。

自小的潛移默化使得孫兒薛東對古建築一直存有好感,但是直到2002年考入同濟大學建築學研究生,薛東才真正開始與古建打交道。

對此薛東也曾說過,“如果不從事古建,我也許會當個作家。”

可是為了這份不言而喻的使命感,也為了父親、爺爺的世代守護,他更不願意讓這門手藝失傳。

古建修復,尤其是園林的修復,不僅僅是薛東個人的事情,更是薛福鑫祖孫三代心心念念的守護,更是一代人,一個園林,一種文化的傳承。

劉惟亞家庭

08

人可以一頓不吃

但不能不買好書

甪直退休教師劉惟亞說

“愛書、買書、讀書,是深入骨髓的慣性

融入血液的傳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劉惟亞路過觀前街新華書店,看到了心儀已久的《辭源》(合訂本),價格45元,一摸口袋,剛好有50元錢,於是高高興興地買下。此時,口袋裡只剩下5塊錢, 剛好買一張回甪直的車票。至於午飯,只好留到傍晚與晚飯一起享用了。

作為一名書癡,劉惟亞自己愛書,也希望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

1976年插隊青年上調時,劉惟亞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選擇當時經濟效益比較好的工商企業,而是主動要求留在學校,當一名教師;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他在1984年擔任甪直中學教導主任後,首先想到的便是重建學校圖書館,並且親力親為,很快就把圖書館建起來了;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劉惟亞退休後參加了鎮老年大學的管理工作,並積極推進老年大學的轉型升級,把甪直鎮老年大學辦成了一所面向全鎮老年人的現代化的學校,讓更多的老年朋友“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周季家庭

09

“生命是一朵花開的時間

靜靜的,悄然無聲

這是閱讀的全部過程。”

閱讀是一種娛樂,是在靜謐中追尋演繹、汲取養分的過程,是周季在閱讀路上的修行史。她說“生命是一朵花開的時間,靜靜的,悄然無聲。這是閱讀的全部過程。”

周季的喜好源于她的父親。父親是個嚴肅的軍人,每當他捧部厚重的書端坐案前,手邊著一杯茸毛翻飛的清茶時,幼年的周季便也學著他的樣子,在書堆裡尋覓一個個未知世界。從《劉秀傳》讀到《夢的衣裳》讀到《紅樓夢》讀到《安娜卡列尼娜》,書造就了周季,周季也與書無法分離。

周季與她的先生也是結緣于書,他們相識之初,周季負責文字撰寫,先生負責美編,總是默契地知道她需要什麼圖畫什麼色調什麼線條,合作完成了幾期雜誌之後,周季被邀請看他的演出,才知道他的主業其實關於音樂。很久以後的日常生活便成了先生彈琴周季聽曲,先生寫歌周季填詞。

周季堅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她對女兒的培育也是如此。她希望女兒能將琴棋書畫作為內在武裝,希望女兒在愛與愛的交換當中活得自在坦蕩。為此,周季為女兒網羅各式各樣的繪本故事,在她目光所向、觸手可及的任何地方堆滿書籍,從她磕絆搖擺開始要求她把看好的書一本本放回書架,從她嗯啊咿呀開始為她念喜歡的故事,一遍,十遍,一百遍……念故事成了周季的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感動的全部成分。周季、女兒和書纏繞牽絆,這就是她愛與閱讀的傳承。

現在,女兒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了,需要周季念讀的故事越來越少了,而周季仍熱衷並享受著陪讀。她說:“陪讀,更多時候反而是讓我淨化和頓悟的過程。聽女兒背誦“一片冰心在玉壺”,我也剛好能借題感懷自己擇一事、終一生的初心。”

周菊坤家庭

10

家在木瀆的周安,是南師大音樂系的學生,彈的一手好琴,平時還有一個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家人各捧著一本書,坐在陽臺的搖椅上,在春日的暖陽裡,靜靜地閱讀。讀到有趣處,還會大聲念出來,與家人相互分享。

這種習慣,自她少女時期就已經養成。那時候,家裡到處都是書,她的父親是個“書癡”,家裡收藏了5000餘冊各類書籍,每年還在不斷增加。

但如果說,周家的藏書是一種附庸風雅,那可就看錯了人。每本書都刻畫著主人翻閱與評點的“年輪”,蘇東坡說,“居不可一日無竹”,周家卻是“人不可一日無書”。

而藏書的主人周菊坤,雖是太湖旅遊集團的董事長,卻極為“吝嗇”,所有藏書概不外借。因為,書是他的最愛,後來成為了全家的最愛,坐擁書城,一家人就像一群快樂小鳥,回歸了大森林的懷抱。

一家人看書,也寫書。周安驕傲于自己的父親,不是什麼董事長,而是因為父親是個作家,著述有《木瀆》、《馮桂芬傳》、《嚴家淦與嚴家花園》、《小院風景》(合著)、《知非集》等作品,主編過《姑蘇十二娘》等令文化界稱道的著作。

周安所在的木瀆鎮,有個在蘇州很有影響力的文學社——吳中區木瀆白雲泉文學社,這也是父親在木瀆任職時創辦的,影響過出生於七零、八零年代的許多文藝青年,至今還是許多喜好文學的年輕人仰望的文學殿堂。

對於書的感情,周家的每位元成員都會吟誦“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樂土”,在字裡行間氤氳的那份安詳氣息裡,有著一家人只可意會的靜思之樂。

而一家人或出版面世,或僅存於“閨中之樂”的寫作,則是他們讀書之後對於生命的感悟與致敬。

上面獲得首屆“書香門第”榮譽的家庭

也僅僅是我們大吳中眾多擁有

好學風、好家風、好德風家庭的優秀代表

書香吳中 悅讀越美

小吳要號召大家,也和大家一起

繼續傳承中華優良家風

為我們書香吳中、人文吳中建設

增添一份力量,點上一個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