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中國心血管病死亡地圖”發佈,看看你的家鄉上榜了沒

在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常年處於首位。

2015年,《美國心臟學會雜誌》刊發研究報告,綜合分析了超過9.6萬名年滿20歲的中國人,發現3/4的人心血管健康狀態差。

根據《柳葉刀》雜誌發佈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5》,2015年中國死因排名中,腦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臟病位居前兩位,分別占2015年全部死亡人數的20.1%和15.5%。

《生命時報》特邀權威專家解讀“中國心血管病死亡地圖”,教你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五大手段。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內科教研室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許頂立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張澍

北方警惕冠心病, 南方嚴防高血壓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昆明科技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死亡地圖”顯示,我國各地區、不同省市心血管病死亡率存在明顯差異。

在冠心病、腦血管病和高血壓的死亡率方面,

南方高血壓問題更嚴重,北方則是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重災區。

圖片源自央視網

冠心病

從“地圖”上看,山東、河南、湖南和遼寧是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四大省份,死亡率最低的則是西藏、青海和海南,且東北地區死亡率明顯高於西南。

腦血管病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四省是死亡率最高的省份,西藏、海南、青海和寧夏死亡率最低,華中和華東地區成為腦血管病死亡重災區。

高血壓

死亡率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湖北、廣東、湖南和重慶,死亡率最低的是青海、天津、寧夏和海南。

心血管病盯上中青年

年齡越大,心臟及血管健康程度越差,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自然增大。

患者增速讓人吃驚

美國心臟學會主席史蒂文·豪瑟直言,

專家們低估了心臟病的發病趨勢。

美國心臟學會預估,到2035年:

超過1.23億美國人會出現高血壓;

2400萬美國人會患上冠心病;

超過1100萬人會中風;

900萬人會患上充血性心力衰竭;

超過700萬人會有房顫問題。

國內年輕患者比例明顯高於歐美

許頂立說,從目前臨床來看,我國面臨的情況可能比美國更嚴峻,我們需要特別重視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輕化趨勢。

年輕人群的高油、高糖飲食習慣,

加上巨大的生活壓力、疾病防治知識不足,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升高。

在2015年的世界心臟日活動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教授劉梅林提到一組統計資料:

中國35~44歲年齡組人群,冠心病發病率3年內增幅達到30.3%;

45~55歲年齡組人群,冠心病發病率增幅達到21%;

35~44歲年齡組男性,15年內因冠心病死亡的幾率增加111%。

心血管疾病高發的影響因素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既與診斷水準的提高有一定關係,也與近年空氣污染加重、生活方式節奏加快密切相關。

空氣污染是罪魁禍首

“地圖”顯示,燃煤量和空氣中細微顆粒(PM2.5)濃度與冠心病和腦血管病死亡呈正相關,其中東北和華北的燃煤量、PM2.5濃度均高於其他地區。

空氣中的粉塵和有害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不僅會加重呼吸系統負擔,也嚴重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破壞心血管內皮功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心梗的發生。

與生活方式節奏加快密切相關

受氣候和飲食習慣影響,北方人多喜高鹽、高脂、高糖飲食。由於戶外寒冷,居民活動少、有氧消耗少,北方人更易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比例較高。

肥胖和“三高”均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加速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與預期壽命密切相關

許頂立解釋說,通常認為,在預期壽命為70~80歲時,導致人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心腦血管疾病;而當預期壽命上升至八九十歲,呼吸系統疾病將成為人們致死的首要原因。

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5.8歲,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現階段國民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會是心血管疾病,甚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心血管疾病都將居於首位,且殃及各年齡段人群。

學五招把心血管病擋在門外

萬幸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均屬於可以預防的疾病,這要從導致疾病的幾大危險因素入手。

1

預防超重和肥胖

有研究對11萬餘名女性進行了長達16年的隨訪,發現體重超標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入與腦卒中呈正相關,是人群腦卒中病死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攝入以每天不超過50克為宜,且飽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過高。

2

避免蛋白質缺乏

曾經有調查表明,動物蛋白可以抑制腦卒中的發生,但肉類吃太多,也會導致脂肪攝入過量,並加重腎臟負擔。

因此,老年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蛋白質以1.2~1.5克為宜,其中以優質蛋白質如魚、蛋、奶類、瘦肉、豆製品為主,食用魚類蛋白、大豆蛋白等還可降低腦卒中發病率。

3

補充膳食纖維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預防高血壓、降低腦卒中風險。提倡多食用穀類食物、粗雜糧,每天多吃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纖維較高的食物。糖果等甜食要少吃。

4

低鹽飲食

以往調查均顯示,中國高血壓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而這次出爐的“地圖”表明,湖廣和重慶地區高血壓死亡率明顯升高,這與人們喜辛辣、高鹽飲食,導致高血壓發病率上升有關。

我國膳食指南提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小於6克。1克食鹽大約是一個牙膏蓋的量。

從心腦血管病預防角度來說,人們的飲食還是要儘量清淡一些,逐漸減少食鹽用量,直到不特意在食物中加鹽。

5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心腦血管疾病與空氣污染、工作緊張、生活不規律和內分泌調節等因素都有一定關係。

我們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合理調整生活方式,保證環保,健康飲食,戒煙限酒,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同時還提醒大家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並定期進行體檢。建議每年至少體檢一次,以防病為主,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既與診斷水準的提高有一定關係,也與近年空氣污染加重、生活方式節奏加快密切相關。

空氣污染是罪魁禍首

“地圖”顯示,燃煤量和空氣中細微顆粒(PM2.5)濃度與冠心病和腦血管病死亡呈正相關,其中東北和華北的燃煤量、PM2.5濃度均高於其他地區。

空氣中的粉塵和有害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不僅會加重呼吸系統負擔,也嚴重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破壞心血管內皮功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心梗的發生。

與生活方式節奏加快密切相關

受氣候和飲食習慣影響,北方人多喜高鹽、高脂、高糖飲食。由於戶外寒冷,居民活動少、有氧消耗少,北方人更易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比例較高。

肥胖和“三高”均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加速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與預期壽命密切相關

許頂立解釋說,通常認為,在預期壽命為70~80歲時,導致人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心腦血管疾病;而當預期壽命上升至八九十歲,呼吸系統疾病將成為人們致死的首要原因。

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5.8歲,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現階段國民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會是心血管疾病,甚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心血管疾病都將居於首位,且殃及各年齡段人群。

學五招把心血管病擋在門外

萬幸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均屬於可以預防的疾病,這要從導致疾病的幾大危險因素入手。

1

預防超重和肥胖

有研究對11萬餘名女性進行了長達16年的隨訪,發現體重超標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入與腦卒中呈正相關,是人群腦卒中病死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攝入以每天不超過50克為宜,且飽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過高。

2

避免蛋白質缺乏

曾經有調查表明,動物蛋白可以抑制腦卒中的發生,但肉類吃太多,也會導致脂肪攝入過量,並加重腎臟負擔。

因此,老年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蛋白質以1.2~1.5克為宜,其中以優質蛋白質如魚、蛋、奶類、瘦肉、豆製品為主,食用魚類蛋白、大豆蛋白等還可降低腦卒中發病率。

3

補充膳食纖維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預防高血壓、降低腦卒中風險。提倡多食用穀類食物、粗雜糧,每天多吃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纖維較高的食物。糖果等甜食要少吃。

4

低鹽飲食

以往調查均顯示,中國高血壓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而這次出爐的“地圖”表明,湖廣和重慶地區高血壓死亡率明顯升高,這與人們喜辛辣、高鹽飲食,導致高血壓發病率上升有關。

我國膳食指南提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小於6克。1克食鹽大約是一個牙膏蓋的量。

從心腦血管病預防角度來說,人們的飲食還是要儘量清淡一些,逐漸減少食鹽用量,直到不特意在食物中加鹽。

5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心腦血管疾病與空氣污染、工作緊張、生活不規律和內分泌調節等因素都有一定關係。

我們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合理調整生活方式,保證環保,健康飲食,戒煙限酒,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同時還提醒大家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並定期進行體檢。建議每年至少體檢一次,以防病為主,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