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鼓勵大學生創業是否意味著給大學生挖了大坑?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掀起了一股創業風潮,許多大學生畢業不找工作直接創業。去年5月,國家發佈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檔,全國已有20餘省份出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改革方案,

這些省份明確支援實施彈性☆禁☆學制,甚至允許大學生休學創業。在一些地方設計的方案中,大學生休學創業可保留學籍的年限被細化為2至8年不等。對於大學生來講會不會是給他們挖了一個大坑?

何為創業?大學裡有教過學生創業嗎?大學生知道創業需要什麼條件嗎?懂得公司的開辦流成嗎?知道怎樣組建公司嗎?有一定的人脈資源嗎?懂得財務常識嗎?知道《公司法》和《合同法》嗎?對行業有基本的認識嗎?有足夠的資金嗎?懂得如何分配股權嗎?......如果什麼都不知道就去創業,

成功恐怕機率比較小。最關鍵的是,你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創業嗎?

創業本來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我們確實要對敢於邁出創業步伐的人給與鼓勵。

但這種鼓勵並不意味著要提倡在校大學生創業,相反,在校大學生創業如果成為一種時尚的話是存在極大的隱患的。過度推崇與宣傳,只會讓許多大學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迷惘、缺失。

有關部門的出發點是好的,出臺這些政策勢必會倒逼高校組織專門性的創業課程,但是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創業者是可以培養或者批量生產的嗎?讓學校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擔任創新創業課教師,

這件事又有多靠譜呢?首先每一個創業者的成功創業,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幾乎沒有說是因為聽了成功人士的分享才實現夢想的。另外這些創業成功者、企業家、投資人都非常的忙,很多都是在學校掛個名頭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沒有辦法和學生進行深度長期的溝通互動。我們都知道創業的過程是九死一生,
這還是對於那些有經驗和資源的創業者,如果說讓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出來創業,我們覺得九十九死一生也不為過。

世界上最悲壯的故事是,你的員工從你手裡拿工資,從你身上學經驗,你卻還在那裡燒你父母的錢。大學生如果真的創業,賺錢是好事,但一定要先去相關產業鏈中打工集贊經驗和人脈,摸清整個產業鏈的基本情況,並且在創業時一定要做到收支平衡,

否則你就害了你一家人或個人的一生陷入巨額債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