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讀《唐詩三百首》017:詠雪的“最佳”之作

文 | 謝小樓

01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應試寫作很難寫出好的作品的,

有題目字數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長期應試形成的範式寫作,往往會束縛作者的創造力,寫出來的東西大多不值一讀的。

不過,凡事都不是絕對的,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唐朝詩人祖詠的一首應試詩《終南望餘雪》,就是一首佳作。

清王士禛就在他的《漁洋詩話》裡,把祖詠的這首應試詩,和陶淵明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王維的“灑空深巷靜,

積素廣庭寬”(《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

02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詩題終南望餘雪,即望終南山上的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陰嶺,山南為陽,山北為陰,由長安望終南山,看到的是山的北面,

故雲陰嶺。

秀麗的終南山北嶺,峰頂的積雪就像飄浮在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樹林上空。明,閃耀光亮,這裡指積雪反光。霽色,雪後初晴的景色。霽,配音指雨停了,《尚書·洪范》:“乃命蔔筮,曰雨曰霽。”後凡雨雪停、雲霧散,皆曰霽。

雪後放晴,殘雪反射日光,照明了樹林的上空,日暮的長安城,變得更加寒冷。

03

應試詩,首先要切題,這首詩詩題《終南望餘雪》,題眼就在一個“餘”字,

餘雪,就是殘雪。

終南陰嶺秀,這一句首先點了詩題中的地點,陰嶺二字,看似隨口而來,卻別有匠心,從長安望終南,看到的自然是陰嶺(此嶺),而也正因為是陰嶺,所以峰頂的積雪化得更慢,故有殘雪。首句道出餘雪之因。

積雪浮雲端,積雪在雲端之上,言山之高偉,這一句從上一句秀字來,又點出了詩題中的望餘雪之意。

這兩句點完題意,接下來,詩的重點就在“餘雪”這個題眼上了。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殘雪反射的寒光在樹林的上空閃耀,讓人有一種寒光凜凜的感覺。下雪不冷化雪冷,殘雪正在融化,整個長安城都變得更加寒冷。

霽色添明,暮寒加劇,分別從視覺上和感覺上寫殘雪的凜凜寒色,中有殘雪之魂在。

這首詩,如月吐層雲,光明漸現,寫得縹渺森秀,不愧是詠雪的最佳之作。

04

據元辛文房《唐詩紀事》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寫的試帖詩,按照規定,要寫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結果,祖詠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了。

有人問他,怎麼只寫了四句?

他說:“意盡。”

就是說,這四句詩已經把意思表達完滿了,再接下去,只會畫蛇添足。

我們曾學過白居易的一首詩《草》: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也是應試詩,原題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而且,這首詩後面還有四句: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一看,後面四句就是為了應試湊字數的,畫蛇添足,所以我們學的時候只學前面四字。可惜白居易沒有祖詠碳霸氣,一句“意盡”便不再往往下寫了,他為一首名垂千古的詩添了一個足!

而祖詠這首詩,正是不拘應試規則,成就了一篇詠雪佳作。

《此木軒論詩彙編》評:如此不拘,詩安得不高?意盡即不須續,更難在舉場中作如此事。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國民閱讀經典:唐詩三百首 ¥46.6 購買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也是應試詩,原題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而且,這首詩後面還有四句: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一看,後面四句就是為了應試湊字數的,畫蛇添足,所以我們學的時候只學前面四字。可惜白居易沒有祖詠碳霸氣,一句“意盡”便不再往往下寫了,他為一首名垂千古的詩添了一個足!

而祖詠這首詩,正是不拘應試規則,成就了一篇詠雪佳作。

《此木軒論詩彙編》評:如此不拘,詩安得不高?意盡即不須續,更難在舉場中作如此事。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國民閱讀經典:唐詩三百首 ¥46.6 購買